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传统道德和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内在联系,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改革开放以来,以发展为主旋律的文化取代了近百年来以“斗争”和“革命”为基调的文化形态。以发展为主旋律的文化对当代德育研究提出了5个新世纪课题:全新文化观、世界观的探索;教育者的责任和中国文化、中国人格发展的内在要求;让中国德育融入世界文化;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开辟道路;现代德育与自然科学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德育现代性之思与德育现代化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现代化是德育自身发展的必然逻辑,其本质在于在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德育以对传统的扬弃为基本起点,以德育目的的现代化为核心的过程创新。传统的德育秉承着“社会本位”的目的观,德育现代化则要求必须回归主体自身,完成由“社会本位”到“主体本位”的转换,以促进人的现代化为根本目的,并将人的主体性和开放性作为人的现代化的核心精神。德育现代化的进程及其测度,需要在主体路向和科学化路向上同时进行。  相似文献   

3.
试论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取决于通过素质教育来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更新高职教育观念,优化培育模式,重视个性培养。创新能力培养要在教学改革上着力,明确教学定位,培养创新型教师,改革教学方式,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性教学,改革考试制度,把学生培养为“德育首位、能力本位、文化品位”三位一体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4.
某种程度上讲 ,一个民族的科学技术进步与否 ,与这个民族特定的社会精神文化结构是相一致的。基于这一立论 ,我们在比较分析近代中西方人在精神心理结构方面的差异以及中国传统概念思维主要特点的基础上 ,认为西方人的精神心理结构和文化传统 ,较中国人而言 ,更有利于科学创造。因此 ,当下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 ,是要首先改革妨碍创新意识生存的传统文化土壤 ;以此为前提 ,我们就创新能力培养如何才能真正成为“可能” ,提出了建立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文化条件、改变大学教育行政化、创新人才只能“个体实现”等 5个与教育理念有关的思考 ;最后指出 ,鉴于转变传统文化观念的难度 ,创新能力培养带给我们的变化 ,可能只是一个渐进的缓慢过程 ,它需要教育工作者有足够的耐心  相似文献   

5.
实践有利于促进德育认知与德育践行的有机统一,实现理论育人与现实育人的良性互动,推动高校育人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传统实践育人侧重的是学生专业能力以及社交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情感认知的培养比较薄弱,与校园主流文化脱节。构建以“五爱”教育为载体的实践育人体系,旨在将“五爱”教育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一方面丰富了实践育人的内容,为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提供了更为具体的理论依据和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有助于形成优良的“五爱”校风。将“五爱”与实践相结合,凸显实践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传统德育以“灌输”为特征的基本缺陷论述了德育创新应坚持以人为本,并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原则,认为德育以人为本就是把人作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7.
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道德文化的精粹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儒家道德文化以“内圣外王”为价值目标、“以人为本”为基本精神、“知行合一”为践行方法,建构起以仁、义、礼、智、信、忠、孝、悌、慈、惠、勇为主要范畴的伦理思想体系。用唯物主义的观点重新审视,吸取其精华,对创新和发展现代大学德育目标、原则、方法和途径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关键词:大学德育;内圣外王;以人为本;知行合一;继承;创新  相似文献   

8.
杨夫云 《新天地》2011,(12):64-65
学校教育要真正视学生的发展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把握社会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脉搏。德育是教育之“魂”,传统德育理念和模式长期束缚和阻碍着人的德性的全面发展,广大的德育工作者越来越深感到必须面对德育现状进行理性的反恩,以深人研究科学的德育,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相似文献   

9.
论孝道文化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高等院校是培养我国“四有”人才的重要基地。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德育面临着商品经济的挑战,因此高校德育应当建立起一种新的道德教育目标,树立以塑造一代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全人格的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思想,用中华民族传统的孝道文化来丰富高校的德育内容,探索出一条高校德育教育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0.
论主体性德育对传统德育的超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体性德育是对传统德育的一种超越,这种超越表现为:在价值取向上从“工具性”转向“主体性”,在德育目标上从培养“圣人”转向“平民”,在德育过程上从“他律”转向“自律,在德育方法上从“理性方法”转向“理性方法和非理性方法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教师教育首先是人文教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教育的灵魂应该是“功在做人”,而人文教育的功能恰恰是使人成为人。教师教育就是培养教师,培养教师能够实现教育的终极目的——教人做人。教师要教人做人,自己必须首先成为人,而要成为人,则依赖于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是与人类的自我尊重、自我反省、自我关怀直接相关的教育,他使人们了解了世界,了解了祖国,了解了人类,了解了自己,了解了对社会的责任,从而使每一个人能够超越自己的个人利益,发展公民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他能提高人们的思想格调,智力修养,纯洁人们的情趣,使人们超然物外,高瞻远瞩,最终获得造福人类社会的道德自觉,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德治理论是以治者的修身为基础的 ,但同时也注重社会的道德教化。修身和教化的法门是圣功修行。儒、道两家都提倡圣功修行 ,但旨趣有所不同。道家圣功是为了达到“自然”的境界 ,而儒家圣功则在通过静心以破除私欲 ,增进社会责任感。在先秦儒道德治理念的影响下 ,汉代以来的道教也重视道德教化 ,将伦理修养作为入道的重要条件。道教文献所言“圣功”实际上是一种道德养生理论 ,尽管其中存在某些神秘因素 ,但所包含的“劝善修德”理念却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胡锦涛执政党伦理思想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取向,彰显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伦理内涵,强调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伦理,倡导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服务人民的工作伦理,提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党的干部选拔标准,指出要从思想道德教育这个基础抓起,不断夯实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培育党员干部自觉增强执政主体的道德责任感。  相似文献   

14.
论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真正道德的产生,是来自人们意志的自愿,不受外界的约束,可以自主规范来约束自己,故道德的最高境界是"自律"。自律,是指根据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和道德思维,为自己立法,并按自己的意志和立法去行动。具有自律的人表现出健康人格特质,如:自觉性、自制性、包容性、坚持性和自主性等。学校应该培养学生在个体道德生活和社会道德生活中学会自律。培养学生自律能力的方法有挫折性教育、自我评价教育、道德问题讨论、道德责任心培养、设置活动性德育课程等。在培养学生自律能力过程中,应注意层次性原则、针对性原则。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在社会体制改革进程中,能否滋养出国民的现代伦理意识,是中国现代道德转型的关键问题。由于中国的特殊情况,其国民道德转型只能在当前社会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完成。在社会体制改革中同样可以完成:(1)革命传统与国民伦理意识的综合;(2)国民道德与国家伦理形象的综合,以此滋养出国民的现代伦理意识,为实现国民道德转型奠定现代形态,进而促使国民道德转型的完成。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定位、思想基础、道德实践、文化自信、工作格局等不同视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出了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理论蕴涵非常丰富,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为新形势下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明确了重要指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相似文献   

17.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因特网的普及,社会和经济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信息网络技术既拓展了高校德育工作的空间和渠道,也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战。高校德育工作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变化。在信息网络时代,作为培养人、塑造人的高等学校,如何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如何塑造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人格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多次就高校立德树人作出重要论述。医药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医护人才的使命,在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中,需切实把握立德树人的理论和实践逻辑:从本质论视角深刻认识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围绕“为谁培养人”,坚持办学的政治方向;从价值论视角深刻理解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坚持人才培养在高校的中心地位;从方法论视角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是高校育人的中心环节,围绕“怎样培养人”,构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从认识论视角始终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围绕“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打造科学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9.
孟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学说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孟子是我国古代继孔子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他身处战国中期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以“正人心,息邪说,距盶行,放淫词”为己任,“讲道德,说仁义”,建立起别具特色的思想道德教育学说体系。这个体系以“性善论”为其思想基础、以在“民本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仁政”说为其主要内容,以“反省内求”为其入德之方,把孔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学说,推到了一个新高度,对我们民族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文明进步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是维系国家统一 ,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是推动社会进步 ,培养健康人格的精神动力。和谐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传统文化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是确保德育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