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机械电子工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国家对复杂机电系统全生命周期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借鉴国外著名大学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以航空航天为特色,构建了基于全生命周期的"机械电子工程"三维专业教学体系和实现环境.深入探讨了全生命周期人才培养内涵,凝练和优化了各维课程体系知识能力要素布局.有效利用国外优质高水平教育资源,引入动态国际课程,提升了研究生学科基础理论研究水平,拓展研究生学术研究视野和学科前沿把握程度.建成了创新实践平台,提供了自主创新环境,培养具有创新品质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优秀研究型人才.实践证明,面向信息驱动、强化知识要素、注重科技创新、具有国际视野的全生命周期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创新体系可以全面提升"机械电子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推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需要进行多主体、多层次的立体式、融合式创新。研究生教育则更应注重加强学术训练,培养其原始创新能力,引导和推动他们投身科研融合创新活动。研究生课程优化和改革作为完善研究生教育体制建设的根本措施之一,对推动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把握现代教育发展机遇具有重要意义。分子植物病理学作为众多农业院校硕士研究生的学位必修课,对提高研究生将分子生物学相关理论知识与方法灵活运用植物病理学研究中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分子植物病理学课程中存在着与本科课程衔接性差、教学与考核方式单一以及理论学习与科研应用联系不紧密等问题。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本文系统地提出了重点讲授研究生所涉领域的课程内容、研究生以讲授方式参与授课、增加平时成绩、增设开放式试题等,以科研实践促进理论学习和积极引导研究生用所学理论指导科研活动的课程改革方案。所采取的改革措施紧紧围绕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创新教学内容和方式,做到科研与教学相互依托,在强化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了研究生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3.
对时代背景、国家政策以及研究生课程教学实践进行考察分析发现,我国研究生课程教学建设经历了建国初期的初步探索、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恢复与重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下的适应与提高、新世纪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质量提升以及近年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五个阶段。我国研究生课程教学的价值导向从注重培养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转向重视研究生创新能力发展;实践探索呈现出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的现代化;发展动力上经历了从政府刚性管理到研究生教育内部培养单位责任强化的动力转换。未来,我国研究生课程教学可能呈现出更加重视“以学为中心”,加强研究生课程教学的理论建设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针对当前冶金工程专业研究生教学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以“冶金熔体”课程为例,编制教学大纲,优化课程内容,开设冶金技术研究专题报告和学生自主讨论课,并对实践效果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方案.通过实践证明,新的授课形式激发了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灵活性和针对性,提高了研究生教学水平,为进一步的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硕士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课题通过时硕士研究生“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探索出适合培养硕士生工 程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工程实践方法及考试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原有的研究生课程教育的基础上,发挥校企各方优势联合培养研究生,有效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水平,是适应当前学校和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的有效途径。从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为出发点,结合石家庄铁道大学大型结构研究所实际教学与科研形态,分析了我国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加强校企联合对培养研究生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深化实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南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连续3届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开展有有色金属行业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深化实践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强调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有色行业特色.优化课程知识体系与结构,突出课程实践教学,注重工程技术能力培养,使学生知识系统明显改善,实验设计能力、科研动手能力、毕业设计能力等综合能力明显提高;渐进式的教学思路对探索普通本科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改革、培养适应循环经济社会需求的本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交通规划"课程是交通工程方向的一门必修专业主干课程,该课程理论和实践的要求都很高,对于交通工程专业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以优化课程实践环节的设置为核心,从教学结构与内容调整、课程仿真实验项目设置、课程考核体系等方面提出了课程实践与理论教学协调统一的改革方法,从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9.
改革研究生课程教学,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生教育必须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提高研究生的创新素质。对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进行一系列改革,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为完成硕士科研课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微机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阐述了《微机原理》课程改革与建设过程中的基本思想、主要措施及教学实践与创新。通过课程改革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强化实践教学、注重能力培养,《微机原理》课程的教学与改革走出了一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行之有效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依据"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的要求,分析了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介绍了从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的课程建设与改革实践,总结了提高团队成员的工程教育能力及学生的工程意识、应用能力与创新意识方面取得的经验与改革的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12.
面对高等院校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的潮流,党校研究生教育教学也需要改革创新.党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特定优势,在研究生教学方案、学术训练方式、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结合方式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运用并重、学术研究与资政服务并重、知识性与应用性并重,培养出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兼具的复合型人才,既凸显党校特色,又符合学位条例的硕士研究生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13.
在知识经济环境下,技术创新已成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主要内容。知识经济对于研究生的创新教育产生了教育类型多元化、质量评价体系的多样化、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以及国际交流和合作迅速发展。因此,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创新实践、学术交流、培养质量评估体系和导师队伍建设为主要环节,探讨研究生创新教育培养体系,通过这些环节的相互有机结合,稳步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切实提升研究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普通高等工科院校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缺乏已成为制约工程教育实践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探讨研究生工程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出发,提出普通高等工科院应以政策与制度为导向,树立工程教育理念,通过准确定位工学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科学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健全师资培养机制等多项举措提升工科院校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15.
以工程人才所应具备的创新精神和工程能力为出发点,介绍了对力学课程进行的改革与建设。在教学中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改革,将科研和工程实践引进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工程能力,尤其是创新精神,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研究生是高等学校培养的高层次人才。本文通过作者多年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实践,简述了在贯彻因材施教,实行理论与工程并重,传授与训练并举的教学原则,改革课程结构与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着重能力培养和加强学位论文指导等环节的实施,努力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精品课程建设与中青年教师培养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太原理工大学“智能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教学团队积极开展研究生教学改革和研究,全面提升精品课程的建设,重视中青年教师培养,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经验和做法,建立了研究生“智能控制基础”课程双语教学与实践环节相结合的整体优化新体系。  相似文献   

18.
信息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与核心能力培养互动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针对信息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核心课程与核心能力互动关系,结合核心课程体系理论、核心能力理论与创新教学理论,在分别探析信息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与核心能力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将核心能力融入到核心课程教学中的互动教学模式,实践证明了该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创新、自我管理等能力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培育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而创新来源于实践,因此把加强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是研究生教育的着力点。在此首先从为何要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原因进行剖析,分析了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对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的作用,提出应从认知实践模式、顶岗实习模式、技术咨询模式、挂职锻炼模式四种模式入手建立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最后就如何建设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防灾减灾工程是土木工程研究生的专业基础平台课程。论述了在土木工程研究生中设置防灾减灾工程学课程的必要性,从教学队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形式、教材建设、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对防灾减灾工程学课程建设进行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