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战初期工厂内迁的剖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抗战初期,中国沿海部分工厂向内地迁移。南京政府对内迁缺乏周密规划,造成内迁中诸多困难,工厂内迁和科技人才内流重新造成了中国新工业的基础,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得以继续。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的人口内迁是中国现代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口内迁运动,至少超过一千万的沿海人口为躲避战乱纷纷迁入西部大后方。大量人口内迁,有力地推动了西南大后方城市化、教育现代化和社会习俗现代化。抗战时期西南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其动力因素主要来自于外部。抗战时期西部现代化属于中国的“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类型。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暨南大学一直努力想从“孤岛”迁往更为安全的大后方办学,但屡屡为国民政府教育部所拒。当局虽有借高校内迁之际调整中国高等教育布局以促进西部开发的考虑,但暨大并不在计划之列,相反,暨大奉令长期留驻“孤岛”,与日伪作斗争,作为虚悬的政治象征,以向海外华侨社会昭示中国坚持抗战的坚定决心。由是,暨大内迁之事一误再误,学术教学遭受严重损失,华侨高等教育功能几近丧失。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时期工厂内迁与大后方工业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温贤美 《天府新论》1992,(3):77-81,26
  相似文献   

5.
抗战期间,内迁至后方辗转办学的高等院校物质条件艰苦,学生衣着俭朴乃至寒酸,饮食粗糙简单,住室简陋拥挤,但凭着年轻人积极向上的朝气,他们把课余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各级政府、一些社会团体和个人提供的贷金、公费和奖学金,在帮助内迁高校学生完成学业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内迁高校学子的生活正是一曲荡气回肠的抗战时期中国知识界的不屈之歌。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大后方文化人对抗日战争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文化人对抗战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唤醒民族觉醒,宣传、动员民众参加民族解放斗争;实现文艺大众化的质的飞跃,创造繁荣的抗战文化;推动大后方的民主进程。当下文化人的重要作用更是越来越充分地显示了出来。  相似文献   

7.
抗战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也是学术研究的重要领域。现阶段有关抗战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抗战文化本体、抗战精神、中国共产党与抗战文化、区域战时文化、战时社会思潮与学术、战时文艺、战时教育与文化名人、抗战文化遗址保护和利用等多个方面。回顾这些成果,有助于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推动抗战文化研究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8.
在抗日战争中,西南联大作家从寻找抗战力量开始,到描写抗日战斗,直至亲身上战场感受战争,最后对战争进行了人本思考,其作品具有与一般抗战文学不同的特点。尤其引人瞩目的是作品的艺术色彩,西南联大文学调动各种艺术手段抒写抗战内容,创作出一些前所未有的作品,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水平,取得了描写抗战的最高成就。认识西南联大文学的成就,或许能够充实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中关于抗战文学的贫乏内容。  相似文献   

9.
由于战争的破坏,加上战时内迁高校教师群体的收入锐减、实际购买能力的低下,及迁入地房屋资源供应的相对不足,内迁高校教师群体住房困难、问题严重。虽然国民政府加强管理,采取补助措施,制定内迁高校教师的保障政策,教育部也拨巨款救助各级教员,但由于战时国内经济状况的恶化,通货膨胀等因素影响,依旧杯水车薪,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内迁高校教师的住房问题,战时整体教育状况在退化。同时,内迁高校教师群体在艰苦环境下,延续了中华文明的火种,为改变东西部文化教育不平衡的状况和抗战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
南匈奴内迁的主要目的是为获取东汉北边塞内的生产、生活物资,借助东汉与北匈奴对抗.而东汉接受南匈奴内迁的根本原因则是其北边军力的严重不足.东汉为管理南匈奴而采取的徙民实边、增派驻军、向其提供经济援助等措施,耗资巨大,成为东汉朝廷和民众沉重的经济负担,从而难以维系长久,且成效不大.以保存实力为主的南匈奴,在东汉与北匈奴的战争中仅起到出兵助攻的作用,根本谈不上替东汉守卫北边.东汉后期的西羌暴动消耗了东汉的大量国力,使东汉没有充足的兵力驻守北边,也没有足够的财力供养南匈奴.这使南匈奴在北边协助东汉抗击鲜卑的同时,不断发起暴乱,对东汉北边边防乃至北方内地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从而成为东汉北边的一大边患.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关于抗战历史的文学叙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这在海外新移民作家的抗战书写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从题材选择上看,新移民作家普遍选择在宏阔的世界历史背景下表现抗战,或钩沉域外华人抗战史,或叙写异族人在中国抗战时空下的命运,或再现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在中国战场的形成与集结,由此突破了传统抗战小说以国内战场为背景、聚焦中日二元的模式阈限。从叙事伦理上看,新移民作家一方面在小说中灌注人文理念与批判精神,从生命关怀、人性叩问、文明反思等层面对战争做出了发人深省的书写;另一方面亦自觉将重建民族形象和文化主体性内化于对抗战故事的讲述中,从而建构起一种兼具个体、民族与世界多重维度的抗战叙事。  相似文献   

12.
13.
抗战时期高校内迁对西南地区现代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年抗战期间,内迁至西部的高校近百所.内迁高校给西南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新式的教学方式方法、受过西方文明熏陶的知识分子等思想资源与人才资源,直接参与了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建设工作,对西南地区人们思想观念、教育、经济等各方面的现代化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迫于战争压力采取了一系列的“转移”政策,包括工业、人口、教育及其他各种社会要素的内迁,形成了一个现代化导向的西进运动,对西部不发达地区的社会发展起了极大的整合与促进作用。同时也对整个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格局作了相对调整。内迁运动尽管带有被动和暂时的特点,却在某种意义上造成了历史的进步。  相似文献   

15.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为了保存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精华,中国东、中部地区许多著名高等院校历尽艰辛内迁西移。抗战胜利后,为了重振中华民族文化伟业,为了中国教育文化事业的整体布局和长远利益,内迁西移的各重要高等院校及其教育文化人,又辗转跋涉复员东返,历经近乎于二次创业的筚路蓝缕。抗战时期高等院校西移和抗战胜利后西迁高校东返的艰辛历程和奋斗精神,至今仍是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6.
《琼州学院学报》2017,(3):114-120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国进入了漫长的全面抗战时期。由于日本侵略者有意识的以大学等高等教育设施作为破坏对象,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但是中国的广大高校师生没有屈服,为了保存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根脉,纷纷踏上艰苦卓绝的内迁之路。《申报》作为当时全国影响力较大的报纸之一,以极大的篇幅直观地展示了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是国民政府的陪都、国共合作的重要政治舞台,同时也是中共中央南方局所在地,云集了大批进步的电影工作者。他们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以满腔的爱国热情,走出摄影棚,走到前线和民众中去,拍摄了一批深受观众欢迎的故事片和抗日新闻纪录片。也由于这一时期国民政府对电影的重视,促使重庆的抗战电影蓬勃发展,取代上海,成为新的电影之都。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时期 ,由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东部最发达的北京、上海等中国经济、文化中心 ,大批文化人士被迫向内迁移到西南诸省 ,他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 ,开展了抗日文化运动 ,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内迁的进步知识分子在抗日战争时期之所以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其对自身历史使命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19.
迁谪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种 特殊现象。本文以岳阳地域文化为例,从三个 方面分析了迁谪文学对岳阳人文精神的影响: 一是岳阳自古为迁谪文人的荟萃之地;二是北 宋庆历之际,以范仲淹《岳阳楼记》为中心而形 成的先忧后乐思想,在岳阳人民的意识中积淀 成一种人文精神,对以后各代人们的言行、思想 产生导向、规范的积极作用;三是新时期的岳阳 人民把“先忧后乐,团结求索”八个字概括成现 代的“岳阳精神”,这是岳阳古代传统文化与今 天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相契合的产物。它既是 对古代岳阳人文精神精髓的继承,又是今天岳 阳人民价值取向与道德规范的浓缩。  相似文献   

20.
无政府主义与中国现代作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全之 《齐鲁学刊》2005,14(3):102-105
中国现代作家对无政府主义的接受可分为两种类型:信仰型和局部吸收型。对前者而言,无政府主义成为他们从传统儒教走向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过渡;对后者而言,无政府主义为他们的文学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