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已初见端倪.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异化的根本原因是人与人的异化,作为联结人与人的劳动的异化,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异化劳动理论正是从劳动视角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透视出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双重生态忧虑.梳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分析异化劳动思想隐现的生态意蕴,探究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对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2.
3.
20世纪后半期以来,随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兴起,马克思生态思想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马克思通过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研究,揭示了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并且从人类社会的角度展开对资本主义的分析与批判,指出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才是人类未来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4.
5.
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劳动实践的生态内涵,即劳动实践的生态本质、生态尺度及生态功用。从这个层面看,马克思的劳动实践观就是生态劳动实践观。认真解读马克思的这一重要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和生态型社会规范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7.
马克思生态思想基本特征及其指导意义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考察了国外马克思生态思想研究情况和对马克思恩格斯理论文献的分析,提出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6个辩证统一和2个高度重视。认为正确地理解与把握马克思生态思想的这些基本特征,并以其指导人们的行动,对于推进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9.
随着知识经济对传统经济学的挑战以及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剩余价值论的科学性再次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马克思的劳动思想是理解剩余价值论的科学性的重要维度:马克思对劳动主体和劳动过程的分析,奠定了剩余价值论的唯物史观基础;劳动辩证法作为科学的认识方法,是剩余价值论的理论基石;剩余价值论借助劳动内在矛盾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产生和走向灭亡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由于经济起步较晚,中国一直以来采取的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这种模式在给我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让我们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治理环境污染,探求更加科学合理的发展方式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马克思著作中丰富的生态思想,包括自然生态思想、经济生态思想、伦理生态思想及环境生态思想,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循环经济引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生态思想最值得推崇的就是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联系起来加以考虑并解决。在马克思看来,人类劳动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循环)过程,但是,资本主义生产却导致了"无法弥补的裂缝",这些问题也正是以后愈演愈烈的全球环境危机之实质所在。要解决这种危机,就必须进行社会性的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变革,合理地调节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这对于我们今天倡导的循环经济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的“附属品”——生态危机的出现,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空前高涨,甚至有学者主张用“生态环境危机”替代“经济危机”。现实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理论支撑,马克思的自然观当仁不让地再次成为研究焦点。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在对象化活动过程中结成一种对象性关系的详尽阐述,对于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当今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问题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追溯马克思对象化思想的渊源,探讨其对象化思想的基本内涵,并着重阐述其对象化思想的生态意蕴,以期指导当今的实践。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农业生态思想洞察到资本主义制度对土地肥力的掠夺,揭示了人与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断裂,强调运用农业科学技术要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前提,论述了农业水利设施在亚洲国家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对推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农业生态思想的新时代启示:应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等多措并举,从而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14.
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等不断透支自然资源,到19世纪,由此导致的生态问题日益显现。马克思在此背景下系统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批判地继承伊壁鸠鲁、黑格尔等人的自然观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实践为基础的、人与自然辩证和谐统一的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现代化的历史运动中追索现代性的特征,指出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三个维度:批判的理性维度,生产与物质维度,世界交往维度。在此基础上分别阐发了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价值意蕴:自由是现代理性的价值核心和目的,现代工业与大生产是人的自由的展示与确证,世界交往展开了人的自由的丰富性、开放性,共产主义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最后指出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劳动"是马克思哲学的基础性概念。马克思在三重维度上阐释了劳动概念:在哲学存在论的本质性维度上,他关注的是一般劳动,将其定性为人的生存根据和内在规定,揭示了一般劳动之于人的存在论基础地位;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现实性维度上,他聚焦于雇佣劳动,批判了雇佣劳动及其内在的资本逻辑对人的宰制和异化,表达了对人的生存困境的深切关怀;在共产主义的超越性维度上,他着眼于自由劳动,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劳动观的价值追求,即劳动解放基础上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劳动概念的三重维度,充分彰显了马克思哲学的解放旨趣和对人的生存论关怀。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构建过程中,人与自然关系学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维度。马克思关于人类最初的美感与艺术起源的"劳动说",包蕴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审美意识,对其进行深入探讨,能够丰富和提升"劳动说"的思想内涵和当代价值。"劳动创造了美"首先在于劳动创造了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同时,劳动创造了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二者相辅相成。人类自由自觉的劳动,构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联系。自然之美是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之美,一种和谐之美。资本主义现代工业中的异化劳动,阻碍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产生,成为美的创造的障碍。马克思关于"美的规律"的论述凸显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规律。马克思倡导的"彻底的自然主义",是强调在"人的能动的、历史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实现人与自然价值平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及作用,对当代全球生态伦理的发展及实践显示了普遍而深远的意义。认真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在当前重视劳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重温马克思的劳动教育思想意义重大。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是批判继承的产物,具体的内容结构表现为:目的上实现不同层次的发展需要、本质上理清劳动与教育的内在联系、途径上实现劳动与教育的双向结合。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有深厚的现实意蕴:当前劳动教育的发展应遵循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的指导作用,平衡劳动教育过程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自我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土地所有权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其中包含非常丰富的生态思想。马克思认为,无论是大土地所有制还是小土地所有制,都不利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人类要作为好家长把经过改良的土地传给后代,必须改变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制。这一理论对于我国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通过加快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实现低碳农业的发展,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土地的规模化经营不是简单的土地集中,而是要在农民自愿的原则下,加快土地流转。在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在劳动就业、农产品绿色认证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促进低碳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