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我国当下的“遗产运动”已经成为世界遗产事业的一个重要部分,作为一个历史事件,它既轰轰烈烈,又成绩斐然,在“申遗”方面尤为显著.然而,遗产运动也表现出急功近利的弊病,究其原因,其中之一是操作性“申遗”目标有时忽视了遗产的历史性生成逻辑和表述形式.任何遗产都有其自己的存在理由、存留方式和存续范畴,笔者就此提出“家园遗产”的概念以强调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些特性,凸显遗产的原生性、关联性和整体性等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当前的“遗产热”是在国际遗产运动的语境中发生的,遗产运动本质上是一种国家公共资源政治的一种表述,也是东西方权力政治的一种表述.因此,全球化语境下的“遗产政治”与“遗产认同”主题的探讨逐渐成为遗产研究的热点.然而,由于当代遗产运动的政治性话语过分强调遗产的共时形态以及它的现代价值和意义,对遗产认同在发生与发展中所表现出的地缘性和历史脉络缺乏全面认识,因此,应重视对遗产认同变化过程的研究,从而为进一步辨析文化遗产保护的权利与责任,达到合理的保护规划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对“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化利用”的涵意,应该可以从两个层面去加以理解。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历史文化遗产”定义为有形文化的角度而言,它显然远不止是所谓“历史遗存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ofhistoricalrelics)”的经济行为,而是旨在充分地实现一个民族乃至全人类对有形历史遗产的资源共享的文化事业。而如果从更广泛的角度看问题,那么我们现在或许正处于一个很重要的时期,需要在将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两相观照的过程中对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全方位的再认识。在这个意义上,能否对中国考古发掘和研究的惊人成果作出充分的反应…  相似文献   

4.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在认识上要处理好继承和利用的关系,深刻理解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在实践中,要把保护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放在首位,做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并重;实施遗产的数字化战略,寻求遗产在当代的可持续发展;申报“世界遗产”,旨在提高遗产的保护意识;遗产保护和现代化建设同存共荣。  相似文献   

5.
当今的遗产事业已然成为世界的大事件、大事务。我国在各类、各种名目、名录的“申遗”实践中,成绩斐然,世界瞩目。然而,我国的遗产事业迄今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有遗产,无体系”。所谓“有遗产”,指各种类型、名录数量都无愧于“遗产大国”的称号;所谓“无体系”,指我们还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独特的遗产体系。我们相信,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和义理。笔者尝试以“生生遗续”概括,它既可为体,亦可为用。  相似文献   

6.
近百年以来,中国的传统民俗经历了一个遗产化过程。以佛山“行通济”民俗为例,在文化、经济、社会的变迁和转型过程中,其文化内涵经历了从求子到求财到慈善的变化,其文化价值则经历了从俗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公共文化产品再到城市文化名片的变迁。民俗的遗产化实践实际上是一个适应时代变迁的文化意义生产和共享的过程。当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正视这一持续进行的遗产化实践进程,不断对非遗进行适应时代发展的意义生产和共享,方能使其得到可持续的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7.
二人台诞生在土默川这块土地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是流行与内蒙古西部的一种地方戏曲,它根植于民间,为蒙汉人民共同创作,并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目前已被列为我国非物资文化保护遗产,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笔珍贵财富。本文从梳理二人台的历史渊源流变切入,对其表演特点、音乐特色等进行初步剖析,以深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二人台的表演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化遗产学初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化遗产是指由先人创造并保留到今天的一切文化遗存,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极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在全球化背景下和世界遗产运动的推进下,文化遗产事业发展迅速,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实践对象和研究领域,建构“文化遗产学”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问题。文化遗产学的研究领域包括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景观、文化线路、产业遗产、文献遗产、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等。学科的特点具有综合性、贯通性和应用性。作为一种学术体系,它的建构是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诸多学者长期实践和探索的结果,反映了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对历史、当代和未来,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及追求社会平衡与和谐发展等方面的全方位思考,代表着一种新的历史价值观与社会发展观,是文化科学与历史科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展与创新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研究]专栏,乃本刊的重点栏目。2004年第3期开始设置,两年多来,得到全国(含广西)众多学者支持,惠赐宏文,为专栏打下坚实基础。我们将继续努力办好这一专栏,为抢救、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事业服务,热诚欢迎以下内容的稿件:1·阐明“抢救、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理论、政策、经验之作。2·“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某一项目之抢救、保护的典型经验,或某一项目的田野调查报告。3·尚未进入“名录”的文化遗产的田野调查报告与理论探索。4·民间文学作品、民俗事象的专题论述。尤其欢迎微型研究、立体描写研…  相似文献   

10.
传承与传承人论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化是靠传承而延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约》对非物遗产所下的定义强调的是“世代相传”和在社区、群体中“被不断地再创造”并有“持续的认同感”,与我国学界传统上理解的民俗(民间文化)强调其作者和传承者的身份有所差异。传承大致有四种方式:群体传承;家庭(或家族)传承;社会传承;神授传承。传承人主要现身于口头文学、表演艺术、手工技艺、民间知识等领域。对杰出传承人的调查和认定,传承人的权益和管理,是21世纪初正在进行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遇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对比英语、汉语、朝鲜语、日语四种语言的宾语,人们会发现它们存在很多异同。而这些异同点会为外语教学、翻译及第二语言习得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文学意义的消解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商品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大潮冲击下 ,文学面临着意义的流失与消解。文学的这种现状是与整个人类文化的困境紧密相关的 ,是人类发展特殊阶段上的必然产物。中国当代文学应致力于意义的探寻与重建 ,这表现为在对现实的清醒认识的基础上对理想的重新肯定 ,对现实中的物欲的批判性把握 ,以及对人类生存意义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3.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的原型理论有四个重要方面:人格面具(persona)、阴影(shadow)、阿妮玛(anima)和阿妮姆斯(animus)、自性(self)。从以上四个方面来挖掘和分析《远大前程》中的郝维仙这一悲剧女性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她的悲剧有着其自身的人格面具、阴影、阿妮玛和阿妮姆斯、自性等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4.
从美语、英语差异看美语固有的活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要论述了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在语法运用、单词拼写和遣词造句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这些差异充分体现了当代美语既保持英语传统又从传统中革新的特点。并从这些差异的分析上进一步论述美国英语由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语言由繁趋简、活泼生动、富有表现力  相似文献   

15.
OnthePrinciplewithListeningandSpeakingintheLead¥LuDongAbstract:Thisarticledealswithwhattheprinciplewithlisteningandspeakingin...  相似文献   

16.
圣西门的实业思想与法国近代的工业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圣西门的思想以实业理论而著称,这一理论认为近代社会是实业社会,以实业活动为基础,以创造财富、造福人类为目的;为此必须努力发展近代工商业,实现工业化;圣西门还就发展法国新型的金融业和改进农业经营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圣西门的实业思想和工业化主张成了第二帝国时代工业化的主导思想,对法国近代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然的和谐     
科学创造文明 ,也使世界受到损害。当代人的生存被合法地虚无掉了 ,这种合法化的生存危机只有通过艺术的“解合法化”才能克服。艺术是人类感情的全音阶 ,能够使人意识到生命的真实存在。人与世界的和谐 ,是自然而然地拥有的。只是由于人的不断超越 ,这种本然的和谐被遗忘掉了。艺术能够引导人们回归人与自然本原的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18.
我国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对城市景观小品需求增大。速生的景观小品设计质量参差不齐,即使是设计质量较高的景观小品也因奢华而与绿色环保的时代要求相去甚远。景观设计将野草文化、就地取材纳入设计理念中,可以实现在绿色城市背景下景观的人本表达。  相似文献   

19.
美国后现代小说家多克特罗的小说《拉格泰姆时代》,以历史事实与虚构故事相互交织,构筑了一个历史人物与虚构人物的共同世界;使文学政治化,政治历史化。它表现了历史人物和虚构人物都被无法控制的经济和政治力量所异化的命运,也讲述了一段作为拉格泰姆音乐撰写的历史,从而构成了一部节奏明快的新历史主义小说文本。  相似文献   

20.
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从怀疑论所揭示的自然认识的超越之谜入思,遵循直观明见性的原则,以向原初的经验视域回溯的最终奠基观念为引导,论证了先验还原的必然性。借此,通过先验还原的具体实行,开启了先验经验的研究领域。最终,在经验的视域结构的揭示中,凸显出现象学的世界问题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