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一论断中提出的归根到底是两个“行”,从时代维度出发总结了新时代十年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最新经验,也从理论维度凸显了马克思主义“本体”行的真理性内涵,更从实践维度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行”的思想意蕴。深入理解把握归根到底是两个“行”的丰富内涵,不仅有助于把握新时代十年的里程碑意义,有助于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更有助于全面系统地把握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和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形成的基本经验和规律性认识。  相似文献   

2.
在信息伦理中,保持人的主体独特性、自由性是首要问题。技术哲学内在转向的代表性思想道德物化理论可为信息伦理研究提供“主体性”和“内在视角”两个主要启示。道德物化理论主体性研究为信息伦理本体研究提供解释学路径,技术伴随观点为信息伦理实践研究提供内在视角。但道德物化存在的“技治主义”风险、可能引起的对“去道德化”的质疑等,本质上是实践落点并未获得一致性结果所导致。文章提出道德价值作为信息伦理道德物化研究落点。道德价值满足道德物化研究的两个基本条件,同时贯穿于道德行为全过程。信息伦理需要构建一种道德价值,以阐述信息道德与信息交互之间的和谐关系。根据信息伦理规范范畴、道德目的层次以及对应主体道德行为能力,文章采用道德价值推断法对道德价值进行推导,以ChatGPT为例建构了信息伦理道德价值系统。  相似文献   

3.
人类共同价值是反映世界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人民利益与需要,超越多层次的宗教、阶级、阶层、党派等具体主体界限的价值信仰、价值理想、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人类共同价值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伦理价值思想,集中彰显了马克思追求自由个性和全人类自由解放的价值观,并在建设过程中对普世价值及其意识形态渗透给予正面回应。马克思的伦理思想彰显“批判”与“建构”的双重维度:在批判西方传统哲学的社会伦理观念的同时提出构建以人的需要和现实实践为生成基础的伦理观,最终建立符合人的生命存在和自由解放理想的价值共识。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人类共同价值具有伦理指向的一致性,体现了人类生存性、国际社会关系发展以及世界政治秩序建设的价值需要。人类共同价值建设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摆正这一历史进展方向的有效倡议,是在真实平等公正的交往环境中体现人类共同价值现实的实践依据和生存论奠基,是彰显全球伦理观念和价值形态得以创生的建构性力量。“建构性世界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拓展和深化中得出的结论,是满足当前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的现实需要和解除发展窘境的哲学思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践行“建构性世界观”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新时代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风险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应着重从理论、历史、价值和实践等四个维度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习近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论述:从理论维度看,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风险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从历史维度看,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担当精神;从价值维度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实践维度看,是新时代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5.
“价值”“伦理”“道德”诸范畴的界定和区分在国内外学界并未达成共识,因此有必要对它们进行意义辨析和范畴区分。从实用主义和自然主义视角对“价值”“伦理”“道德”进行溯源式的考察可知,“价值”的原初内涵是人类根据生存发展的需要对事物或对象所进行的评价,其中对人的生活及行为的“善恶、好坏”评价是伦理维度的价值评价,对事物的“美丑”评价是审美维度的价值评价;道德的原初内涵是在特定共同体的生存发展中自发形成或主动构建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价值”“伦理”“道德”具有内在联系,同时也具有关注点和视角方面的显著区别。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议明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对这一论断可以从五个维度进行理解和解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维度看,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新境界;从历史维度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新跃升;从实践维度看,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课题的新领域;从体系维度看,丰富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内涵;从文化维度看,彰显了中华优秀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新活力。这些解析有助于我们深刻把握"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何以可能这一问题,需要从“人类总体精神”这一视角去进行,即从理解与解释何以可能这一视角去进行。同时,也需要总结和概括以往马克思主义者在努力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创造的丰富经验,并从中获取有益启示,以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得以健康顺利进行下去并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规律和形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是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从自己的实践需要出发对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的能动选择与运用,是文本与诠释者的互动。实践性和缺少全面详细地阐述自己基本观点的文本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重要特点,极大地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它的中国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中,从客观方面看,中国人是以苏联哲学为中介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著作的;从主观方面看,中国的国情、革命的实践需要、革命领袖的个性和中国的传统文化都起了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经历了四个阶段,形成了三种形态。五四新文化运动到1927年,中国的进步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1927—1949 年,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事求是为基本精神;1949—1978年,在两种思想的斗争中“左”的思想日渐占据上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表现出唯意志论的特点;1979年以后,以实践唯物主义为特征的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正在形成之中。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已经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难以绕开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批判和重构现代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世界历史维度。“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重构现代性的理论创新。探索现代性新模式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宗旨。“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问世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世界历史价值是对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新贡献。它证明在全球化进程中人们对现代世界本质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具有多样性和历史性,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普遍性和普适性,它增加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历史文化中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0.
运用当代西方哲学的诠释学成果来审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认识,对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复杂性及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形态也大有益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从自己的国情与实践需要出发,对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的能动选择、重新阐释与理论创新的过程,它形成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华民族意识觉醒和成熟的重要标志,凝聚着全民族的共同意志,反映了全民族的精神面貌与理想追求,具有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与时代价值。深刻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哲学意蕴,要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把握其本体生成逻辑,从唯物辩证法的视角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从“以人民为中心”的视域,充分认识贯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始终的根本价值立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与时俱进,彰显了中华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贡献了解决其他国家民族问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个实践命题,在中国革命的历史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自传入中国之后,便实际地开始了“中国化”的实践。作为一个理论的命题,要求我们从理论上搞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中国化”的问题,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途径和机制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才能中国化?“中国化”必须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进行理论化概括;“中国化”必须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哲学;“中国化”必须批判地吸取西方近现代哲学的合理成分;“中国化”必须总结现代新科技革命的成果。毛泽东曾强调“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互相结合”,就必须“研究现状”“研究历史”“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并“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运用”。  相似文献   

13.
青年卢卡奇批判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科学主义的实证论式的解释模式,形成了以“总体性辩证法”和“实践”为基础,以社会批判、文化批判和意识批判为核心内容,以捍卫人的价值和自由为基本价值趣旨的文化哲学。青年卢卡奇的文化哲学重新确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原则,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4.
目前学术界主要从“中国视角”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的发展、实践的创新,要求“世界历史视角”应当成为我们新时期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自觉追求,从而确立“中国视角”与“世界历史视角”并行互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格局。  相似文献   

15.
《哲学通论》一书不仅是中国哲学研究进步的产物,它同时也大大推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进程。主要表现在:《哲学通论》进一步推动了哲学教科书改革;它倡导的注重“哲学观”研究和前提批判的思维方式为繁荣和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提供了视角和方法;它以特有的哲学理解方式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步伐。  相似文献   

16.
理解、接受、信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个体价值维度。从社会价值维度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思想的过程;从个体价值维度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却是一种信仰教育,是优化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主体能力的过程。据此,准确理解和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7.
[摘要]保持党的纯洁性既是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研究的重要对象。同属道德范畴与政治范畴的语境,纯洁性不仅是执政党建设的内在道德要求,也是执政党伦理建设的理性基础。纯洁性建设与执政党伦理建设具有“执政为民”的共同旨趣,纯洁性自我净化的主体性与执政党伦理的自律性要求相通,纯洁性追求的价值理性及情感共鸣与执政党伦理浸润的公共理性体现一致。在实现路径上,基于伦理学视阈从“是”与“应该”、实践理性与道德评价、自律与他律等重要关系,把握保持党的纯洁性的价值与事实、理性与现实、“应然”与“实然”,具有重要的政党理论价值和道德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西方学者以极大的热情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发展和创新过程中所面对的哲学困境: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哲学悖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哲学维度缺失的原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主客体间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代性问题。基于对西方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思考进行梳理,同时对其偏颇之处进行了评析,以期对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提出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19.
论制度伦理的内涵及其意义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制度伦理是人们从制度系统中汲取的道德观念和伦理意识与人们把一定社会伦理原则和道德要求提升、规定为制度,即制度伦理化和伦理制度化两个方面双向互动的有机统一。制度伦理具有根本制度伦理、体制制度伦理和具体制度伦理这三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层次。制度伦理的可能性表现在:利益是制度与伦理同构的价值基础,管理是制度与伦理联结的价值中介,道德建设是制度与伦理联结的实践中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度伦理的研究有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有助于社会道德建设,制度伦理可为个体伦理提供外部约束和价值导向,其弘扬有助于制度本身的健全和完善,促进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价值哲学始终面向改革开放的实践,以价值哲学的理论逻辑深刻表达着改革开放的实践逻辑。当代中国价值哲学,首先探讨价值概念,揭示价值的本质,探究真理与价值的关系,深化实践标准的理解,为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中解决对与错的问题提供哲学基础;其次,讨论评价标准,探究评价的合理性,论述“三个有利于”标准,为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中解决好与坏的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再次,讨论价值观的变革和冲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价值层面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从而为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提供最根本的理念支撑和理论支持。立足改革开放的实践理解当代中国价值哲学的发展,不仅能够使我们可以准确地把握当代中国价值哲学的整体图景,而且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追求和实践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