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刀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3)
在过去一年中,学界对于朱熹的经学思想与方法的论述颇多。朱汉民和肖永明都注意到了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的经学诠释特点,并指出朱熹在注重义理阐发的同时,并不废弃章句训诂,朱熹的经学兼取汉唐以下诸家之长,力求经文本义,将理学与经学统一起来。梁涛则注意到朱熹对于“慎独”的误读,并且揭示出这种误读所包含的经学诠释意义。而余英时先生晚年的倾力之作《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研究》,无疑是这一时段有关朱熹研究的最为重要的成果,在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将影响到今后一段时间中国学术界关于宋明理学的研究。宋明理学研… 相似文献
2.
郑明星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5(1)
宋明理学研究 ,自 80年代以来 ,已获得很大发展 ,通论性的著作更是层出不究。朱汉民先生的近作《宋明理学通论一种文化学的诠释》(湖南教育出版社 2 0 0 0年版 )正是这一研究背景下从文化视界这一角度诠释宋明理学的力作。朱先生把整个宋明理学纳入文化范畴 ,对他进行了整体性的把握 ,用“道”、“学”、“术”这三个概念对宋明理学进行独到的诠释 ,开创了宋明理学研究的新思路。朱先生首先把文化界定为人的生命活动方式 ,再把文化分为三个层面 :经验性层面、理性知识层面、信仰层面。接着 ,朱先生对中国思想史进行了文化审视 ,认为“道”、…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长期的超稳定社会一定离不开富有实效、饱含智慧的传播观念。贯穿于中国古代中后期的宋明理学的传播观念对于考察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的传播观具有显著的代表性。宋明理学的出现凝聚着儒释道三家融合的基因,肩负着重建纲常的使命,其传播观念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最为重要的精神交往原则。具体来说分为应然层面的传播价值和实然层面的传播观念与模式。其中,"仁"和"理"分别作为最根本的德行价值原则和规律价值原则;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追求"悟"的非语言传播方式和"圆融""收敛""平淡"的传播美学标准。宋明理学的传播观念向内形成以自体传播为特点的传播观念,向外形成了高语境、文以载道的实用主义和圈层化传播三种观念。宋明理学传播观念通过编织士大夫的精神交往网络,以及参与构建封建社会意识形态而对中国古代超稳定社会的延续发生了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4.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
中国哲学气范畴与宋明理学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理学各派思想家在构筑其哲学体系时,均把气纳入其哲学逻辑结构之中而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广泛的运用(心学的主流派除外)。通过各个不同学术流派的交流、辩难与融合,气范畴理论的发展在宋明时期达到高峰,同时标志着宋明理学——新儒学的思辨化和哲理化,成为足以与佛、道宗教思想相抗衡的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可以说,离开了气,宋明理学便不 相似文献
5.
柯兆利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3)
中国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总是以唯心主义哲学为其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的。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学成了禄利之途,也成了地主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武器。隋唐以后,封建社会步入晚年,其统治思想也就改换形式。元朝皇庆以降,以《四书集注》试士,悬为令甲,程朱理学升格为官方哲学。明嘉靖、隆庆年间,陆九渊、王守仁的偶像相继入孔庙,陆王心学也取得了正宗合法地位。于是,以程、朱、陆、王为代表的宋明理学作为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达七百年之久。宋明理学作为中国唯心主义哲学的最后、也是最完备的哲学形态,有其合理成分和积极方面,但由于它集中体现了封建社会后期统治思想的腐朽性与反动性,因而惰性居于主导地位。本文试从四方面议论之。 相似文献
6.
韩美群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5):737-740,756
宋明理学在儒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儒、道、佛"三教的融合与会通。学界曾对宋明理学中理气关系、心理关系、心性关系以及知行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普遍探讨和争论。从和谐的视角来看,过去人们简单地批判"理本论"而肯定"气本论"的观点,以及片面地评价"心本论"、"知行观"的做法都是较为偏颇的。宋明理学从三个方面进一步深化了中华和谐思想:一是"理本论"、"心本论"和"气本论"三大学派从哲学本体论上深刻论证了宇宙和谐和天人和谐的思想;二是以心性论为重点深化了儒家的心性本体和心性修养的思想,为自我和谐奠定了理论基础;三是以知行关系为主线,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知与行的内在和谐统一与人际和谐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别具特色和风格的哲学思维形态。它被统治阶级奉为官方哲学,长达六七百年之久,支配着我国经济、政治以及文化思想的发展。由于它构建了一套严谨的极具思辨性的理论体系,把先前儒家所提出的伦理纲常上升到宇宙本体论的高度,从而强化了爱国主义,反映了时代的共同价值取向,提升了中华民族对于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正是这些承担并体现了形成与发展中的中华民族精神,是锤炼和塑造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8.
贾顺先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1)
宋明理学自南宋理宗以后,一直到清代封建王朝崩溃以前,都是我国的官方统治哲学。这种以封建三纲五常为基础的哲学对抑制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压制中国民主主义思想的发生,维护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无疑是起了很大作用的。所以自明末清初以来,特别是“五四”运动时期,不少的思想家,都对它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相似文献
9.
魏义霞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25-31
孟子重视心的作用,在承认四体与四心一样与生俱来的前提下,强调只有四心才是人性的具体内容,由此推出了性善说,并且通过尽心、知性、知天的方式与天合一。孟子的这一做法彰显了儒家一贯坚持的通过道德践履与天合一的具体途径,同时引领了宋明理学的价值旨趣和理论格局:第一,孟子推崇的四心被宋明理学奉为宇宙本原。第二,孟子对心的重视与宋明理学的道德践履密切相关。第三,孟子四心与四体并举在宋明理学那里发展为双重人性论。 相似文献
10.
宋明理学,批判地吸收了佛学玄学的思维方式以及道家关于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的理论,思考人在宇宙间的位置和意义,探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把先秦儒学所提倡的许多原则、训诫、口号提升为思辨严密的思想体系,成为中华民族认同的价值信仰,形成中华民族文化心理。宋明理学也反映了宋明时代的忧患意识、承担精神、理性主义、求真务实。 相似文献
11.
翟奎凤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71-76
黄道周是明末著名大儒,他在政治、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等领域都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以人品气节为时人和后人所称颂。由于家乡漳州的朱子文化氛围以及父亲对朱子的崇敬,黄道周早年受到朱子学的很大影响,这使他终生都对朱子非常尊敬。但黄道周身处明末的复杂思想格局,他并不是一位纯粹的朱子学学者,由于他对朱子甚至宋明儒在一些根本问题上都有过尖锐的批评,黄道周在一定意义上已经超越了宋明理学的藩篱,成为一位兼具汉宋风格又有突出特色的独立思想家。正是出于这种原因,黄宗羲《明儒学案》把他归到诸儒学案。 相似文献
12.
史鸿文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7(6):125-129
宋明理学具有向性情逼近的切实需要,从而打开了通向审美感悟之域的路径:理学文本的包容性、活脱性和开放性,使其走向了美学文本;宋明理学关于境界、品格、生生之德的论述具有浓郁的审美情调;宋明理学特别是心学对心与物的讲述,透出了由善而美的意义和韵味;白沙之学与阳明心学乃儒家以"乐"为中心的内圣之学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3.
汪锋华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7-11,87
囿于史料有限,学界对于胡适与宋明理学的关系鲜有论述。然在探究胡适先生的中英文著作并加以相互参照时不难发现,过去学者对胡适的宋明理学观论述某些观点值得商榷。胡适不但早于冯友兰将宋明理学称为"新儒学"或"新儒家",而且亦早于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史》的英译者卜德将"理学"英译为"Neo-Confucianism"。在"民主"与"科学"思想的观照下,胡适先生对理学的评价多为负面,认为清代的考据学源于宋代之理学但又回归到经院哲学,而宋明理学在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弊端在于背离"经世致用"。同时,胡适还辨明了理学与佛、道教之间的历史渊源以及理学的终极目标。这些都是颇有价值的见解,对其进行深入挖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填补胡适研究之不足。 相似文献
14.
魏义霞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7,44
宋明理学是新儒学,仁集中体现了宋明理学的这一特征——既是对孔孟思想的继承,又是创新:如果说宋明理学家对仁的重视秉持了孔孟的思想旨趣的话,那么,对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诠释则体现了有别于孔孟的新认识。在对仁的诠释和论证中,宋明理学家一面强调仁与爱密切相关,一面将仁界定为"爱之理",在爱、恕、公的相互作用中臻于仁的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同时强调仁之一体中的差等和厚薄,最终将基于宇宙秩序的一体而等差贯彻到社会秩序和家庭秩序之中。 相似文献
15.
徐公喜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8(3):48-52
在经历了先秦至唐,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分散性的关注后,宋明理学逐渐构建起了四书学体系。宋明理学四书学目的就是为了与儒家道统谱系相对应,实现对道统的体认,就是为了充分挖掘《四书》原典中的思想资源使道统解释更具有时代性与现实性,就是立一内圣外王之道统,最终以确立宋儒继承道统的正当性和权威性。 相似文献
16.
王公伟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
宋明理学的先驱——石介王公伟隋唐以来,从印度传到中国的佛教和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势力增长很快,在中国思想界占据了优势地位。而在中国社会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儒家却影响式微,且呈花果飘零之态。这种情形深深刺激了儒家学者,他们不甘心儒学的这种被动局面。于是便为... 相似文献
17.
周敦颐的理学地位与他的本体论思想息息相关。他的本体论思想是在儒、释、道三教论争中而形成的。周敦颐是宋明理学本体论的开创者。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先秦诸子百家之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儒道佛、宋明理学至清代考据学,延绵不断.宋明理学是产生在北宋下降至明末时期的一种学术思潮和社会思潮,是当时时代脉搏的体现.就学术思想和理论思维而言,宋明理学是儒、释、道三教长期冲突融合的产物,由于它吸取了中外文化的营养,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峰,建构了特有的哲学理论思维形态,产生了一大批有学术建树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其影响传播至东南亚各国. 相似文献
19.
论宋明理学与经学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姜广辉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5):3-12
宋明时期许多注经的著作中已经渗透了理学思想,而理学家的讲学内容也大多不离经学的主题。两者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果离开对方,便没有真正意义的"宋明理学",也没有真正意义的"宋明经学"。理学是经学演变的合逻辑产物,理学以经学为根柢,同时又是从经学思想中升华出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反过来理学又指导并服务于经典解释。宋明时期许多理学家的语录是以讲儒家经学为主的,《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有七十九卷是纯粹讨论儒家经学的,这些语录反映了对理学家经典文化的一种深度理解。由于传统教育是经典教育,理学家的一个最终目的和手段,就是用理学思想来重新诠释儒家经典,并通过经典教育来传播和宣传理学思想。 相似文献
20.
宋明时期,知行关系成为理学家关注的焦点,从“知先行后”到“知行合一”,知行及知行关系被理学家赋予积极的道德内涵。由知行关系到格物致知,理学家同样赋予格物致知以丰富的道德意蕴,并把格物致知作为一种提高个体道德修养的必要手段。理学家的知行观,迎合了统治阶级加强道德教化,巩固宗法等级秩序的需要,对促进封建统治的稳定和谐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在重视知行关系道德价值的同时,却漠视了人的物质要求和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