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几个方面共同推进。因此,树立社会主义经济价值目标、政治价值目标、文化价值目标、社会价值目标和生态价值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想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2.
余秋雨先生在一次谈中华文化复兴的演讲中,把既往中华文化向世界的传播形象的比喻成“三座桥”。第一座“经典理学之桥”,指的是我们古代的好多经典———如先秦哲学,对世界产生的深刻影响;第二座“世俗民艺之桥”,指我们许许多多华人漂洋过海,从而将自己日常的文化生态方式———比如龙舟、舞狮、功夫、餐饮等———具有质感的文化实践状态带到了世界各地;第三座是“信息传媒之桥”,指当年传教士回去写的信件和游记、调查报告的出版问世以及现在的摄影作品、纪录片、电视、网络等等的传播。由此,余先生引出了他认为未来需要搭建的能够带来…  相似文献   

3.
4.
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辛亥革命时期 ,随着革命的酝酿、兴起与爆发 ,中华大地掀起了一股复兴中华文化的思潮。爱国知识分子孙中山等从不同方面着手为推动中华文化的全面复兴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当代大学生政治价值取向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作者通过调查 ,从四个方面对当代大学生政治价值取向的现状进行了初步分析 ,并就新形势下如何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导大学生的政治价值取向作了阐述。主要途径和措施是 :旗帜鲜明地加强对大学生的政治观教育 ;改革“两课”教学方式和手段 ;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网络阵地 ;强化大学生社会实践 ,进一步拓展其内涵和外延 ;切实加强学生党建工作 ;重视和完善学生社团建设。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当代中国的哲学研究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面临着史无前例的挑战。在不断深入中国社会实践和不断反思自我的双向运动中透析研究对象,优化研究思路,拓展研究视野,更新研究方法,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马克思哲学既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可以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之源,并超越国界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哲学;又具有特殊性,是一种特殊性的哲学,因为马克思是作为个体人以他自己的方式来关注世界。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一定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哲学思想的支撑与引领。今天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应当成为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的精华,还应该是当今世界的时代精神的精华。我们要深刻认识当前中华民族面临的极为复杂的世界格局以及与其需求相比所面临的智慧短缺状态,积极开展前提性批判和自我批判,在东西方文化的思想碰撞和实践激荡中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的内在结合,促进中华民族智慧的当代发展。  相似文献   

7.
“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文化不但是人类追求真善美的表现和成果,而且也是争取自由的结晶。文化发展的最高境界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文化改革的目标就是实现人们追求自身完美和社会完善的自由。  相似文献   

8.
如何评价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结论,有时甚至截然相反。本文从对大学生社会评价的矛盾性入手,全面阐释了大学生价值取向评价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并着重说明了如何才能全面、客观、准确地评价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论文化融合与翻译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文化的视角来审视翻译活动,提出了翻译是促进人类文化融合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于在翻译过程中如何进行语言之间的转换表述以及如何摆脱传统翻译观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了移植外来文化的观点,从而阐述了翻译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及其价值观念重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价值观极易受社会环境变迁的影响。在社会急剧变化和转型期间,由于传统价值取向中部分内容的过时以及市场经济和西方思潮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出现了价值主体由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转向、价值目标由理想化转向现实化、价值评价标准从绝对转向宽容、价值取向层次由单一转向多元化等特点。为此,我们应将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与邓小平理论相结合,与"敬业精神"教育和日常行为管理相结合,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11.
适应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中国积极推进行政改革,使行政改革伴随于改革开放的始终。每次行政改革都有特定的背景和明确具体的目标:与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发展同步,行政改革也呈现螺旋式上升趋势,并向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方向发展。期间,行政改革的价值取向也在演化与调整.可以概括为从效率为主导向更加注重公平的转变、从政府集权向社会分权的转变、从管制行政向服务行政的转变、从适应政策调整到积极推进体制创新的转变,是建设人民满意政府的价值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一般人类文化一样,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价值取向也包含三个维度真、善、美,具体表现为亦真亦幻、善恶之门、美丑之间,也就是真假、善恶、美丑之间的双重交织和二律背反。面对这样一种挑战与机遇并存、危机与希望同在的困境,我们不能满足于简单的价值评判,而要以冷静的、理性的、健全的文化反思与批判态度,真正发现问题,努力解决问题,为建立新的价值体系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论当代中国行政文化重塑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体制的转变和社会生活领域的全面改革,必然对中国传统行政文化产生深刻的撞击并使其破碎。当前社会价值观混乱、规范失灵、信念危机、本位主义抬头、贪污腐败现象的盛行都表明处于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社会已进入一个文学上称之为“文化茫然”的时期。“文化茫然”是一种无序状态,如果不迅速进入有序状态,必将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现实的迫切需要呼唤着中国孕育一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行政文化。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行政伦理价值取向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桂华 《云梦学刊》2006,27(3):70-73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呈现出的多元社会形态并存的现状,是中国行政伦理价值取向的基础。其在价值取向上受传统、制度和现实的影响,强调公平正义、以人为本,表现出多元跨越。受此影响,中国行政伦理的价值取向既面临困惑,又内含生机。  相似文献   

15.
论全球化背景中的文化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跃平 《江淮论坛》2002,(3):114-117
在21世纪全球文化面临转型之际,审视人类文化发展的本质趋向,文化的价值取向当以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价值标准进行文化选择,要涵养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精髓,培养符合国际市场的观念文化,注意文化的时代主体与民族主体相统一,加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协调发展,提升大众文化的人伦意识和审美品位。  相似文献   

16.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不竭动力.弘扬中华文化是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需要,是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需要,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需要,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需要,是促进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需要.面对文化同质化的挑战,应积极开展中华文化的宣传普及工作,加强中华文化的学校教育,开展健康有益的民族文化活动,加强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运用现代高新技术传播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  相似文献   

17.
文化建构人的价值意识。改革开放以来,大众文化日益成为青年成长的主要文化情境。青年价值取向,是青年心理与周围文化世界的有机契合,在青年对大众文化的热情追随和狂热消费中,世俗与低俗共生、回归与沉沦同奏、感性与泛感性交织,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格局。加强大众文化建设和创新青年价值观教育是提升当代青年价值取向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8.
李嘉美 《理论界》2008,(1):207-208
在青年的思想观念中,价值取向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处于观念体系的最高层次,它不仅贯穿于许多具体观念之中,而且指导甚至支配着人们一切行为的目标和方向。本文通过对我国大学生核心价值取向的发展演变过程的探询,揭示出社会转型时期,由于各种社会矛盾增多,人们利益关系调整频繁,从而引发大学生激烈的价值观冲突及暴露的诸多问题。在对社会转型时期价值冲突凸显原因剖析后发现,教育工作者应该准确地把握大学生的主流倾向,通过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核心价值取向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9.
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要求比较抽象、空泛,往往难以用精确的语言加以界定与表述,加之对其内蕴的价值取向缺乏深刻的解读,这一目标在实践中不尽如人意.要真正有效地落实这一目标,应该准确理解它的基本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深刻解读其内蕴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价值取向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于马克思有没有自己的现代性理论,学术界存在着长期的争论。这种争论反映了现代性进程的多元价值特性和马克思观察思考现代性问题的多种价值取向。作者认为,马克思一方面从人类文明进步的高度积极评价了现代化的正面价值及其广泛社会影响,另一方面也从人性、阶级性的高度尖锐批判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存在的巨大内在矛盾及负面效应。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理论,对于落后国家和地区自觉发挥现代化所蕴涵的革命性和批判性,积极加入现代化的历史进程,预防和克服现代化的负面效应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