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路问题对中国未来发展极为重要。党的十八大要求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是确保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动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不仅可以确保我国未来发展道路不会偏离社会主义方向,而且可以超越存在严重弊端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扭转苏东剧变给社会主义发展带来的不利局面;同时,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还可以确保在与资本主义比较竞争中凸显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并且为其他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探索符合自己国情发展道路提供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2.
于波  王员 《江西社会科学》2019,39(10):204-21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具有多维度的现实指向,涉及民族文明、世界文明、社会主义文明、资本主义文明等不同领域,是对传统社会主义文明与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一种总体性反思,是对东西方文明基础上的旧有文明形态的一种扬弃与超越,能为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提供积极启示和路径参考。中华民族文明复兴、亚洲文明高地再创、社会主义文明复合和世界文明秩序重构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四重蕴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是一种文明论意义上的综合性创造,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一种公共主义的文明观指引,具有21世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深厚蕴涵。  相似文献   

3.
在建党百年之际,习近平提出坚定历史自信的要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历史自信是一个意蕴丰富的重大概念,是激励党和人民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的精神支撑。历史自信建立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淬炼于中华民族命运多舛的磨难,提升于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的激励,奠基于人民群众的历史选择和政治认同。提出历史自信丰富了党的自信话语,为坚定“四个自信”提供了有力支撑,历史自信与“四个自信”形成了内在统一的关系。历史自信是党和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坚定历史自信要落实到不断练就应对挑战和战胜风险的本领上,增强坚定历史自信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是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
团结奋斗是党的二十大论述的“五个必由之路”之一,加深认识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这一重大论断,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求团结、能团结、善团结使中华民族充满希望,是中国人民缔造历史伟业的成功保证。党团结人民共同奋斗创造历史伟业,坚持统一战线历史经验凝聚起团结的奋斗。中华民族团结奋斗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夯实共同奋斗的根基。经过长期实践,中国人民已经形成团结奋斗的构造图谱。坚定历史自信书写团结奋斗必由之路的新篇章,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时代任务。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正是因为我们党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在此背景下,考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对我们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认为,现实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存将是今后很长时期中两制关系的一种常态。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制并存,既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当年所预计的两制关系,又符合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世界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这是总结历史、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得出的坚定结论,是对"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个根本问题最直接最深刻的回答,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1979年以前,社会主义中国基本上处于被以苏联主导的社会主义世界体系、以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排斥在外的状态,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使得中国逐步融入现代世界体系.中国目前并没有达到世界体系论所谓的"核心区"地位,甚至还没有进入"半边缘区",这与中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着必然的联系.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中国必将取得更高、更好的"节点位置".社会主义中国的加入必然会改变现代世界体系的性质,而中国更应认真思考如何建设一个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相似文献   

7.
戴兆国  毕亚琴 《江淮论坛》2022,(1):93-100+193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共产党宣言》所阐发的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历史意义生成的前奏包括:对自然共同体观念的终结、对虚幻共同体认识的扬弃、对真正共同体思想的确立。在此基础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历史意义得到了真正的开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政治、安全、经济、文化和生态“五位一体”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类文明发展新形态,是超越虚幻共同体走向真正世界历史的必经阶段,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立足新时代续写的21世纪的《共产党宣言》。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是指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科学性和优越性的充分认可,坚信其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并适应我国具体国情,对通过该政治制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坚定的信心。这种自信体现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深刻认识和对其制度保障作用的深切期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发展进步的现实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的必然性。现实中仍然存在着自信缺失的问题。建立普遍的政治制度自信要落脚于具体的政治实践之中,在政治实践中加强政治制度的执行,不断改革和完善政治体制机制,创造良好的政治制度绩效,以此保持和增强全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  相似文献   

9.
革命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重要来源与精神支柱,厘清革命文化何以自信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前提与基础。革命文化是中华文化赓续发展的核心枢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指向,是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源头,并在与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得到增进和坚定。把握革命文化自信的内在逻辑具有回溯历史、关照现实、启迪未来的价值尺度和意义关怀。  相似文献   

10.
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和本质要求,有力地回击了西方式现代化的“依附论”和“历史终结论”。具体而言,在理论层面,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式现代化的超越表现在三个向度:现象发生学向度力图重思从“西方式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的转变;历史发生学向度旨在呈现从西方“全球殖民”到中国“全球治理”的世界图景;系统发生学向度重在超越资本主义“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范式,在马克思主义“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理论进路中,思考中国式现代化各个要素的内在联系。在实践层面,中国式现代化突破资本主义局部现代化困境、资本主义贫富两极分化问题、资本主义物质与精神发展不平衡问题、资本主义生态破坏危机、资本主义侵略剥削路径,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当今世界是全球化的世界,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成就为世界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方案。基于此,我们要以数字经济为现实驱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示范性方案;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局统筹,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治理样本;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布局,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全新开放路径。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全球化是由资本主义发展而牵导出的历史现象 ,发达资本主义至今仍是当代全球化的主导力量。但是 ,社会主义与全球化进程绝非相斥、相悖的关系。早在一个多世纪前 ,马克思就以“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全球化的特点和本质 ,开掘出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内在关系以及社会主义的“全球性”价值与意义。 2 0世纪七八十年代 ,邓小平把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和途径置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中加以审视 ,考虑中国的命运 ,设计中国的未来 ,从而创造性地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全球化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充满了矛盾、挑战和机遇。只有充分认识并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选择和建构合理的发展战略 ,才能在全球化进程中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不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2.
表面上似乎处于“盛世”,但实际上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体系却正在酝酿着深刻的危机,确有变革的必要。而中国式社会主义将通过和谐世界、和平发展、及和谐社会的建构,实现对不合理的资本主义体系的和平变革。  相似文献   

13.
《理论界》2015,(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精神状态的新要求,也是对瞩目和关心中国发展的世界各国人民的庄严宣告。道路自信不仅具有丰富而系统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实践载体,而且它在主体论、实践论和认识论等视域下都体现出深厚的哲学意蕴。从哲学视域下研究中国道路自信问题,能够在深刻剖析中国发展道路中所蕴含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引导全党全国人民正确地认识中国道路发展的科学性与可持续性,从而巩固和强化理性认同,坚定和提升道路自信。  相似文献   

14.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深厚的历史积淀。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及以后几代领导人承继着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实践探索所创造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和正反两方面经验,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握两个历史时期的历史逻辑传承,对于在坚定党的历史自信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具有极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指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交往的普遍化,出现了资本主义开辟世界历史的进程。在21世纪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的新内涵,实现了世界历史的新发展。在理论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丰富了社会主义发展史,在世界历史中宣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地位和意义。在现实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主要体现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它将世界历史的研究推进到实质性阶段,为通往共产主义提供可参考路径,更是提供了"世界历史该往何处去"的现实化解答。  相似文献   

16.
对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的再认识张安弟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它是决定这个时代发展方向的历史主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弄清楚这一“历史必然性”,对于我们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相似文献   

17.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自信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然要求,"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自信的集中表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可行性、理论的科学性和制度的优越性,从而成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自信的坚实基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始终以高度的道路自觉、理论自觉和制度自觉,积极投身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并通过实践取得的成就进一步增强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进而增强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自信。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但西方资产阶级思潮也乘机涌了进来,并在一个时期内大肆泛滥,使得一些人对中国人民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发生了怀疑,甚至有的提出了“补资本主义课”和“全盘西化”的主张,似乎只有资本主义才是中国的出路。这样,中国人民通过革命实践早已解决了的“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就又重新提了出来。鉴往以明来。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重温马克思主义的东方社会理论,回顾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对于反对“全盘西化”的资产阶级自由化主张,坚定我们的社会主义信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将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王志刚 《东岳论丛》2019,40(3):176-183
如何理解世界体系"中心与边缘"结构及其变迁问题,如何摒弃"西方中心主义"价值观,是建构全球视野下"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考虑的两个基本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它们指明了由社会主义中国倡议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所遭遇到的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结构性障碍以及未来努力的方向。当下中国需要精准研判时代大势,坚定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积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建设进程;同时持续推进国内结构性改革,深化科技自主创新,加强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政治、经济、话语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沃勒斯坦"中心-边缘"论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舒建中 《学术论坛》2002,1(6):47-50
“中心—边缘”论是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理论的核心观点 ,主要包括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中心—边缘格局和不平等性质两大部分。通过对中心—边缘格局和不平等性的论述 ,沃勒斯坦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确立了一个宏观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