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从生存活动的主体存在角度论述民俗的定义和性质是对传统民俗学客观化研究的反拔。民俗是人类在生存活动中为持存发展生命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一种生活化。民俗的化结构的模态化证明,民众不仅生活在物质形态的化中,更生存于精神信仰性观念化中。人类与民俗相伴而生,从远古一直走到现代。民俗是民众的一种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
自然·生存方式·人的本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本质是物质与精神"二体性",人具有双重生命: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人类从自然生存转向技术生存,但并不能改变人的生物本性,工业文明使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人类必须由机械性技术生存转向生态性技术生存.克服生态危机的基本途径是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结合、技术进步与道德进步的结合.  相似文献   

3.
时间和空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或者可以说是人类存在本身。从线性的时间看,时代总是向前发展的;但从空间的伸展而言,人之主体性精神之张扬可以超越历史的局限。《离骚》的自述生平是诗人对自己的生命归属的骄傲自许;屈原主体生命之高洁与生命所寄存时空之丑陋,让屈原的主体性精神在艰难的空间中伸张;只有在艺术世界中,他握住时间之矢的灵魂才得以在一个广阔的空间中释放。  相似文献   

4.
人的本质是物质与精神“二体性”,人具有双重生命 :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人类从自然生存转向技术生存 ,但并不能改变人的生物本性 ,工业文明使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人类必须由机械性技术生存转向生态性技术生存。克服生态危机的基本途径是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结合、技术进步与道德进步的结合  相似文献   

5.
生命体验(生存体验)是人类对生命和生活把握的开始。只有在生命体验的过程中,才能突破生存的本能界限,去追求具有价值的精神生活。而作为生存体验艺术表述的诗,通过属于精神现象领域的诗思维,与体验形成不可分割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诗性主体是主体性之中最重要的因素,既存在于和各种主体相关联的结构之中,又超越和凌驾于它们之上.诗性主体是生命存在最重要的功能结构和元话语,是保证生命存在的创造激情和幸福感、美感和诗意的精神基石.在当代性意义上,现代人类迫切需要重建和完善诗性主体,反思和批判知识、权力、道德给予主体的规训和压抑,抗衡和拒绝社会意识形态所崇尚的只要感性享乐而放弃彼岸承诺的实利主义潮流,守护着自我存在的审美超越性和诗性情怀,由此保证精神文化的创造活力和生命存在的理想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哲学的批判,尼采提出现代德国精神的复兴必须倚赖音乐-悲剧-神话三位一体的重生.在酒神音乐之中,个体直达生存之根本,这种审美现象拯救了希腊人的悲剧性的生命观,重新赋予生存以意义.尼采认为,现代德国精神的复兴同样建基于主体的存在意识与生命意志,从而在音乐精神中重返自身的民族神话,这种建构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基于历史-文化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关心的是由悲剧精神引起的中西文化传统比较的问题,或者说是通过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追问中国文化的独特品质与其起源。悲剧精神根源于人类的生命意识和原始的生命活动中,它是人类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困境的应战和超越。悲剧精神在中西方文化中有不同的表现形态:西方文化的悲剧意识深刻彻底;中国文化的悲剧意识则浮泛且留有余地,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发展倾向。  相似文献   

9.
海明威的生命意识 ,是他人生观的核心和作品诗意所在 ,构成其全部小说的基本主题和精神底蕴。海明威的一生 ,是深刻体验生命悲剧性的一生 ,也是致力于对生命悲剧性的克服、反抗的一生。海明威的生命意识包括人生悲剧观和英雄主义两个方面 ,体现他对人类生存状态的理解和生存方式的探求。他的心灵承载了人类理想与现实的永恒冲突和根本悖论。他以自己的生命和创作 ,验证了人类的超越精神和自由意志 ,为现代西方人在理想缺位、精神空虚的时代 ,指示一条不背弃崇高的生命之路  相似文献   

10.
军事技术的伦理价值在历史演变中呈现出生命伦理—生存伦理—生态伦理的逻辑框架.当今的军事技术伦理价值是一个综合话语体系,生命伦理是微观支撑,源自于人类维持生命和保护生命的天然需求,最基本的问题就是生与死的问题;生存伦理是中观体现,就是国家或阶级以生存为目的所发生和建构起来的各种伦理关系,关系到国家的尊严、自由和独立;生态伦理是宏观存在,是军事技术主体基于自身与周围的人、动物和大自然等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所持有的一系列道德观念,它将伦理的范围扩到了非人的对象.  相似文献   

11.
劳伦斯在小说<虹>中对自然的生态书写、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深刻反思和对非理性哲学的高度崇尚都体现了作者极富前瞻性的生态思想.作者在小说中不遗余力地讴歌自然,其对"自然"的书写集中体现了他的生态之思:人是大自然的成员,人的物质生存和精神生存都离不开自然,人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而应寻求与自然和谐互惠的生存方式,尊敬自然,敬畏生命.  相似文献   

12.
趣--国人的审美生态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趣"是中国特有的美学范畴.在作者看来,"趣"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追求,对生命之乐的一种感知,一种审美感觉上的自足.中国人把人的生存意识、生命意识和审美意识都凝结在这个"趣"字之中.  相似文献   

13.
生态系统服务是生态系统在提供维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物质基础等方面的作用。生态系统不仅给人类提供生存必需的食物、医药及工农业生产原料,而且还维持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支持系统,因而是人类生存与现代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生态服务是生态服务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雪似乎是美好的,但这种美好是人类逃避现实的一种心理映射,是一种掩盖式的虚幻的美好,柳宗元的《江雪》所表达的主题与人类逃避现实的心理产生共鸣。孤独是与人类共生存的情愫,《江雪》展现了一幅把人吞噬的可怕的天地间的孤独,可怜的渔翁是孤独的构成要素,他使这种孤独更显孤独。这种孤独的情境是人类千百年来孤独的生存状况的缩影。这种孤独的直白恰恰又表达出人类不甘孤独压迫的抗争精神。《江雪》的生命信息在于那轻轻一抹的垂钓的渔翁。这位倔强的渔翁正是人类顽强抗争、奋发向上精神的写照。这正是《江雪》的生命信息。这种不屈的生命的顽强是对人所处的似乎把人吞噬的孤独与死亡的反讽。  相似文献   

15.
在纳西族传统文化中,路径崇拜对于求取人的生殖力、实现生命轮回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人类生存活动的空间,路是每天必须接触的场所,它经历了从物质到精神的转化过程.人们先是涉足实有的路,后来,路进入精神领域里成为崇拜对象.这一转变过程,包含着纳西人文化创造的历程,反映出人类生产活动与信仰观念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跨学科思潮,当代西方后人类主义日益凸显.尽管其思想来源纷杂,但也形成了一定的研究范式:批判后人类主义与科技后人类主义.两种范式并不是界限清晰、完全独立的研究路径,而是相互汇聚融合且形成了当代西方后人类主义的核心议题,主要包括对人的解构、技术人工物的凸显、动物转向、后人类主体和生命政治等的探讨.特别是在新兴生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图景中,后人类主义绝不仅仅是一种幻象,恰恰相反,它提供了一定的思想资源以在技术化生存时代指导如何正确处理人与技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所谓特有就是指人类生存方式与无生命物质存在和其他有生命的物质存在方式根本不同的方面。因此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生产方式、交往方式、对自身和外界的认知方式、精神生活方式等都可以涵盖在文化概念之下。 文化一词在英文中是“culture”,原意是耕作,通过耕种土地获得更多的食物,即人类对自然存在物施以作用,改变其原有的存在方式,同时形成自己特有的生存方式,这是最初的文化含义。在文化最初的含义中包含着人类主动介入自然界的相互作用和脱离自然的存在状态这  相似文献   

18.
菲利普·罗斯的<凡夫俗子>(Everyman)以倒叙的手法讲述了一个普通人的人生历程.主人公凡夫俗子一生经历了种种的疾病和痛苦,承受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感受到生命结束、死亡到来的可怕,但他最终超越了对肉体毁灭的恐惧与拒斥,以莫大的勇气正视肉体的死亡,以坦然的态度接受生命的终点.罗斯对主人公的刻画已经超越了前期小说创作中种族和身份的主题,凡夫俗子的人生历程不但展示了现代人类生存的处境,也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的死亡必然性的一种接受和认可.肉体的毁灭是人生的结束,但生命的意义却是人类的全部.罗斯将主人公的生存与死亡置于整个人类命运的大背景下,以一个凡夫俗子的死亡探寻着人类生命的终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人类求生存首先要面对的是大自然.大自然供给着人类生存的必须,也狂暴地摧残人们生存的欲望.《日光流年》描写了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原始农耕环境中,为求个体生存,求种族生存,人类如何与自然抗争,表达了对生命的礼赞.《坚硬如冰》则描写社会对人性的摧残,人性本能在社会强力压抑下的扭曲及其恶性膨胀.这两部作品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对生命欲求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普遍存在于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游子"意象作为人类精神的一个凝结,既汇聚了生存个体的痛苦与欢乐、悲哀与追求,也凝结了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和精神本质.它所映照的人类精神流浪现象,所摹写的人类生存的精神实景,以及所透射的人类永远的诗意怀想,引领着我们走进古代先民的心灵世界,让我们在对人类共同精神的感受中进入审美境界.同时,它也再次呈现了文学意象把人类的思想和精神从偶然和短暂提升到永恒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