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河湟“花儿”以其古朴原始的风貌,体现了青海各民族人民生产、生活的特征和审美情趣,具有较高的生态文化价值和人文价值。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看,河湟“花儿”艺术积淀厚重,内容丰富,形式独特,凝聚着青海各民族群众的理想与感情,在青海区域性文化圈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应加大对河湟“花儿”传承与保护的力度,使之成为西部民歌中的标志性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2.
侗族大歌是最具民族文化特质的文化载体,并以其协调完美的复调和声与自然和谐的音乐美学特质广为流传。侗族大歌的多声部特色成为其民族性的彰显和民族心理的精神认同,是侗民族文化的本质体现并具有民族认同的意义。自然和谐的原生态艺术来源于人民长期对大自然的审美欣赏,并在劳动实践中创造出优美、动听的民族复调音乐,而"款"的组织形式和"寨老"的协商制度以及鼓楼公共文化都体现出自然和谐的特质,成为大歌安身立命的土壤。在现代性的语境中,内蕴于侗族大歌之中的审美特质以主体"体验"的方式勾连了传统文明与现代技术文明,再现了侗族大歌质朴天真的审美体质,呈现出民族自然艺术在现代艺术中的古典梦回。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原生态歌舞是各民族创造、在民间长期流传的自然质朴的艺术形式,是绚烂多姿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原生态歌舞有着集体性、功利性、质朴性、新奇性、多元性五个方面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4.
原生态民歌作为一种民族文化艺术,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艺术魅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原生态民歌的多元性特征。原生态民歌浓郁的地域风格、鲜明的民族个性、不同音乐风格等这些多元性的特征足以体现出它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透过庆阳香包绚烂夺目的外型,它古朴的风貌,浪漫的色彩、粗犷的气质,怪异谐谑以及素朴入俗的审美特征到底体现着什么样的艺术内涵呢?  相似文献   

6.
西部民间(民族)艺术直接表达着这片土地上人们最传统、最原生态、最真实的审美趣味、审美态度和审美理想,是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精神世界、精神面貌、生存方式包括个体幻想与冲动集中具象生动的反映.没有了民间(民族)艺术的繁荣,意味着本土文化话语权和自信心的丧失.西部民间(民族)艺术要有紧迫感、危机意识,勇于面对时代挑战,通过积极争取政府扶助,高校及科研院所支持,强化精品意识,推进产业融合,顺应产业化浪潮,发展壮大,为西部民间(民族)鲜活生动的原生态表达方式创造艺术与精神家园的高地.  相似文献   

7.
民俗是广大民众在生存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具有物质与精神两栖性的生活文化。它的鲜丽的形式结构承载着人类的善真追求,表现出美的特性。尤其是人生民俗和信仰民俗的超越性功能,更为审美活动提供了同构超越的心理基础。民俗“内容”与形式结构的统一表现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生命活动不仅是原生态古朴民俗的基质,也是现代变异民俗的审美批判的基质,文艺民俗的审美价值表现在:浓染地方风采,创造独特氛围,建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8.
彝族诗人倮伍拉且以古朴的彝族文化为写作积淀,并藉由纯质真诚的诗意风格、理智透彻的诗作态度、质朴磅礴的诗性抒发,塑造出众多风格各异的意象。探究其诗歌意象的,深入挖掘彝族文化中蕴藏的审美价值与精神内核。结合诗人创作的年代背景与写作倾向,贯注其诗歌创作的历程,剖析出彝人潜意识中的生命意识,揭明彝人民族精神的符号体现与传统文化的时代挑战,体察诗人故乡情思的艺术哲思,并指出诗人写作主题的审美移情和诗歌取向的审美实践。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原生态民歌的基本内涵、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剖析了原生态民歌目前的生存现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原生态民歌保护与传承的基本途径提出了若干建议,认为,原生态民歌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和很高的文化价值,它在文化、历史、社会、哲学、审美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它是民族声乐创作的源泉,是人们精神文化的食粮;并提出了保护与传承原生态民歌的基本措施和途径,包括努力营造良好的传播文化氛围、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完整地保存、让原生态民歌走进学校课堂、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及加大扶持力度等。  相似文献   

10.
瑶族长鼓舞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鼓舞是瑶族的民间舞蹈,是瑶族人古老的原生态艺术表演形式,它融歌、舞为一体,反映了瑶族独特的文化内容与特征,是瑶族民族历史、情感、精神与价值观的再现与记忆,反映出瑶族人民的民族心理、审美情趣、风俗习惯和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1.
客家民间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植根于客家民间文化。客家人在向南迁徙和发展中不仅传承了中原传统的文化内容与艺术形式,也与当地民族文化融合,构成了新的思维方式、艺术观念和美学机缘。其特有的文化符号、文化观念以及文化民俗,形成了客家民间艺术相对独特而又具深厚发展潜质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民间舞蹈与民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 ,民间舞蹈寓于民俗文化之中。民间舞蹈是民俗文化整体中有形传承的重要体现 ;民间风俗又为民间舞蹈增添了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并提供了内容、气氛以及广阔的传承和发展空间。看一个舞蹈 ,了解一个民族。民族文化像一个纽带 ,将舞蹈艺术与民间风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使舞蹈艺术与民俗文化互相渗透 ,互为依托 ,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3.
蒙古族风格交响乐作品,是作曲家在长期写作实践中创作出的一系列以蒙古族文化内涵为表现内容,以蒙古族风格的民歌、器乐曲旋律或自创的带有蒙古族风格的旋律作为作品主题并贯穿发展的交响乐作品。这些作品所表达的是作曲家眼中的蒙古族历史、英雄、自然风貌、民俗风情等一切涉及蒙古族文化所包含的内容,表现的是蒙古族的精神、性格和气质,传达的是蒙古族的崇高审美理想,是蒙古民族的感情、特有文化和审美方式的升华。  相似文献   

14.
莆田妈祖民间美术是妈祖民俗文化的载体,其内容与形式充分反映了妈祖民俗的各种事象;兵造型是以实用为主要目的,并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物质形态;其品类丰富多样,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莆田妈祖民间美术造型是妈祖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唱新闻”是一种源于古代歌谣和“唱朝报”的民间口头新闻传播形式,出现于南宋时期的浙东地区,清末民初发展成为一种说唱艺术并盛行于象山等浙东地区。浙东“唱新闻”与古代歌谣和“唱朝报”的新闻传播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邸报之兴盛及浙东繁荣的新闻传播活动为“唱新闻”的发展提供了生长的土壤,“唱新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形成丰富的主题和表现形式。与同源俗文化曲艺形式的民歌和“画新闻”比较而言,“唱新闻”具有独特的艺术表达和底蕴深厚、口口相传的传播优势,但在流传过程中也体现出其代表作品少、新闻传播功能减弱等不足之处。近年来,“唱新闻”说唱艺术逐渐向“宁波甬剧”“小热昏”等形式发展演变,同时创新地融合不同剧种和乐器,不断满足新时代民众曲艺欣赏的审美需求,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保护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大明山龙母文化与华南族群的水神信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母文化的实质是水神信仰。中国华南族群的水神信仰按发生时间先后大致分为:泛水神图腾信仰、龙母信仰、妈祖信仰等三种形态,其共同渊源应为壮族先民古越人信奉的水界之神图额。广西大明山龙母文化具有鲜明的原生态水神信仰特征,并以其山神和水神融合,生态美和道德美统一,而成为中国华南龙母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区域,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大明山龙母文化是大明山自然生态环境、壮族先民的信仰思维、农耕稻作文化、生态审美意识诸因素形成的民间信仰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学的地域风格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文学地域风格的形成包含着以地形地貌、民风民俗等各种差异为主的自然环境的差异和由此而导致的人文环境的差异。南北在自然条件、民间的娱乐情趣上的迥异,又直接影响了文学的南北差异。南方崇虚,多比兴、象征;北方崇实,多直陈。南方富于理想,重视技巧和北方崇尚刚健质朴,两者相辅相成,使中国文学体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并充满活力。然而社会环境和文化交流对南北文学差异又起着一定的消融作用。  相似文献   

18.
民俗既影响作家的创作,又构成创作的内容本身。胶东新时期以来的乡土题材小说造就出的文学"胶东"中,民俗书写构成了小说的审美风格和美学价值。特定的民俗形式、特定的民生内容,又折射出特定的地缘文化精神。社会现代化引起民俗变更,也带来乡土小说视阈的新变。新时期以来胶东乡土题材小说中的民俗书写,坚持知识分子的大地民间立场,体现乡土民间关怀,实现了精英与民间的对接,解决了传统与现代性的冲突及融合问题。  相似文献   

19.
1950年代的新民歌改造,其动机是为诗歌提供历史资源与民间活力,这种大规模的艺术实验,为新诗发展和民歌传承留下沉重的历史教训。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天人合一的古典哲学瓦解了,而人定胜天的时代精神并没有转变为稳定的审美的生命态度;从抒情主体来看,民歌从山野之民的自然抒情走向社会之人的国家抒情,新民歌在时代的高音区失去了性情表达的朴素与真实。在此情况下,自然世界成为托物言志的工具,抒情主体变得空洞,风行一时的比兴之体,景与情、物与人之间失去了基本的美学的平衡。  相似文献   

20.
传统民间美术正在遭遇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空前强烈的冲击,一方面大批民间美术在不知不觉中迅速衰亡,另一方面大批民间美术为了生存拼命挤向现代市场却又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随着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再到审美观念的改变,作为生活应用性的民间美术也在做全方位的转型。首先,传统民间美术要为整个民间文化的弘扬服务;其次,传统民间美术除了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还应以一种历史遗产的形式保留下来;再次,要将传统民间美术与旅游文化很好地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