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第一篇《秋夜》作于1924年9月15日。二十年代是我国现代白话散文诗的初盛时期。朱自清、俞平伯、冰心、王统照等都有优秀的散文诗作。鲁迅的《秋夜》是其时散文花丛中一株放着异彩的奇葩。从表面看,《秋夜》似乎是一篇写景的散文诗。它主要描写的是枣树、夜空、月亮、星星以及夜游的恶鸟、小粉红花、猩红色的栀子花和苍翠精致的小青虫等自然景物。但若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比较,就不难发现,两篇虽同为散文诗,同样意境深远、含义深刻,文辞隽美,甚至思想情绪也不无相似之处,而在表现手法上却大不相同,作品风格也迥然有异。《荷塘月色》是借景抒情。作家凭着他精细的观察,细致的纹路,缜密的结构,委婉的情  相似文献   

2.
爱情的湍流 灵魂的炼狱──走进《野草》艺术世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野草》共收散文诗23篇。前18篇创作于1924年9月中旬至1925年7月中旬的10个月中,平均一个月两篇,创作时间相对集中。中断了5个月后,后5篇写于1925年12月至1926年4月,平均一个月一篇。前18篇毫无疑问是《野草》的主体,也是《野草》最难索解的;后5篇是《野草》的余波,比较容易解读。这就是说,如果《野草》表现的是鲁迅灵魂里涌动着的一段激越的感情湍流,那么这湍流发生的时间主要是在1924年9月到1925年7月。一 尽管《野草》在现代散文史上拥有无与伦比的地位是学术界公认的,尽管探索《野草》的学术论著的数量不能说不多,尽管学者…  相似文献   

3.
<正> 王统照是中国现代散文诗的辛勤耕耘者和积极倡导者。他的散文诗集有《夜行集》中的四辑和《散文诗十章》。散文集《繁辞集》和《听潮梦语》中许多小品也具有散文诗的特点。他的散文诗创作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有较高成就,可以与现代散文诗大师鲁迅的《野草》相媲美。其情感的丰富,想象的奇特,思想的内蕴,形式的活泼都别具一格,富有艺术个性。王统照历来主张,“文学为人类情感之流底不可阻遏的表现,而为人类潜在的欲望的要  相似文献   

4.
《野草》的生命意识新探庞沁文《野草》是现代散文诗史上的奠基之作,也是至今散文诗创作未能逾越的高峰。六十多年来《野草》之所以能以其独特的魅力振撼无数读者的心灵,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野草》的整个脉络中激荡着一股浓郁的生命意识。鲁迅先...  相似文献   

5.
《徽州社会科学》2008,(11):58-58
本刊讯:《记忆之泉》一书日前由中国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书中收录了作者孙明廉多年来所作散文36篇,散文诗28篇,格律诗20余首。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著作中 ,再没有比《野草》引起当时和后世的那么多人不同的理解和争议了。仅就文体而言 ,鲁迅本人有过只言片语 ,“夸大点说 ,就是散文诗”。后人有的从大散文观念出发 ,将《野草》列入散文〔1〕。有的虽然在总体上承认是散文诗集 ,但认为“探索当然也就是创新。同时也会带来不利因素 (如不定型、不稳定性 ) ,也是自然的”〔2〕。本文作者的观点是 :《野草》虽不是篇篇为散文诗 ,但除了《我的失恋》是新体自由诗、《风筝》接近散文外 ,其余包括序言在内的 2 2篇作品 ,都可说是地道的散文诗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多方面探索不仅不能否定它…  相似文献   

7.
韩国诗人郑芝溶被誉为韩国现代诗歌之父,于1941年出版了其第二本诗集《白鹿潭》,学界以此为界称其之后的诗歌为后期诗.《白鹿潭》收录有25篇诗歌与8篇散文诗,若说前期诗集着重凸显"大海"之意象,而后期诗则倾向于"山"之意象;诗歌形式上,散文诗的比例增多,汉字和古词的运用亦占据较大比重.郑芝溶的自然诗本质上有别于韩国传统的自然诗,形式上虽保有儒家山水诗的特点,但是作为接受过新文化洗礼的诗人,郑芝溶的诗以对古典诗歌意象或接受、或扩延、或转化的方式不断适应现代诗内在的变革诉求,使古典意象在现代传承中成为创新的酵母.  相似文献   

8.
这几年来,散文诗有了长足的发展。除各报刊不断发表散文诗作,一些出版社相继出版散文诗集外,还有前所未有的《黎明散文诗丛书》第一、二辑的出版;去年十月,还宣告“中国散文诗学会”成立。可以说,散文诗创作从未有过如此引人注目的繁荣。 但是,正如《黎明散文诗丛书》主编之一柯蓝  相似文献   

9.
“情节性散文诗”的提法,最早见之于1981年。是年9月,《诗刊》发表柯蓝、郭风等人的《散文诗六人谈》。柯蓝在这次笔谈中,集中谈了“散文诗中,能不能写一点简单的情节”的问题。柯蓝提出这一议题,是有他的考虑的;不仅是为了给散文诗的形式变点儿花样,更是着眼于散文诗未来的发展。柯蓝说,“如果这个问题解决得好,那么关于散文诗中的意境和诗意,就可(?)时代、和广大工农兵群众结合得更好些。诗的感情也更广阔、豪放些”。如所周知,散文诗曾多次受到“小摆设”、“易碎品”之类的指责,题材的窄狭,表现手  相似文献   

10.
象南国山间那潺潺的溪流,在岭南的千山万壑中淌出,汇成一道道江河,时而奔腾湍急,时而平缓清澈,有的如青罗带漫卷山野惹人情思,有的似碧练一泻千里滔滔东去壮人情怀,也有的千回百转扬清激浊引人遐想,数年前北部湾畔扬帆起程在散文诗创作上孜孜以求的一批广西作家,历经几度寒暑,以各具特色的创作,初步形成了一个阵容颇为可观的散文诗创作群体。在广西文学的发展史上,一种独立的文体的创作以如此繁荣的景象出现在国人面前,尚不多见。从1978年春中国散文诗学会广西分会诞生至今的四年多,广西相继有柯蓝、郭风主编的《黎明散文诗丛书》,敏歧、田景丰主编的《中国99散文诗丛书》,黄神彪、粟原小获主编的《皇冠丛书》出版,而《中国散文诗》  相似文献   

11.
鲁迅作为现代中国伟大文豪,不仅有振聋发聩的小说,石破天惊的杂文,他的散文诗也在中国的文坛上独树一帜,是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散文诗集《野草》收编了他的23篇作品,《雪》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欣赏《雪》,首先要领会作品中所创造出来的新颖、动人的意象。《雪》写于1925年1月。当时,鲁迅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北京曾经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反帝反封建的大旗就在这里举起。但是革命高潮过后,统一战线便开始分化,革命陈营内部“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而封建军阀一朝得逞,疯狂镇压革命运动,北京倒成了…  相似文献   

12.
我们提出“当代散文诗之危困”这个命题,本身就蕴含着生成一种错觉、激起一片争议的可能性。我们不得不承认,当代散文诗坛,尤其是自1979年以后,也的确热闹了一番,现在仍并不十分冷清,而且还出了几本颇有光彩的集子,亮出了几个引人注目的名姓;然而,假若把当代散文诗放入一定的参照系里去思考,即便是对散文诗万般钟爱者,也不能不见出“相对性”的不景气来,感觉到还是较为显明的危困。纵看:就其自体言,中国现代散文诗自刘半农首次亮出旗号到鲁迅的《野草》树起辉煌的里程碑以后,就再也未能掀起过轩然大波。横看:  相似文献   

13.
读多了大陆学者写的研究鲁迅、何其芳的论著,常有大同小异之感。然而读海外学者研究中国现代作家的文章,虽然有些观点难于赞同,却常常给人新发现的喜悦。我谈香港大学中文系黎活仁博士的新著《现代中国文学的时间观与空间观》(台湾业强出版社1993年2月版),就有这种感受。鲁迅的《野草》和何其芳的《画梦录》,作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过重要影响的作品,自有其独特的研究价值。《野草》是中国现代散文诗史上的一块丰碑,用阿英编的《现代十六家小品》的话来说,它是一部“最典型的最深刻的人生的血书”,是中国文学园地里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4.
李标晶 《阴山学刊》2003,16(1):48-52
许淇的散文诗把对北方大地的赞美和对勤劳淳朴的兄弟民族的讴歌作为主旋律。进入新时期后 ,他写下《掀开世界画册》和“城市交响”组诗、《细砂集》 ,取象从微观转向宏观 ,由自然转向社会。他的《词牌散文》诗拓展了散文诗表现领域。许淇在散文诗体式上作了多方面探索 ,从绘画、音乐、电影等艺术形式和散文、词牌等文学样式中吸取营养 ,丰富了散文诗的表现力。他的散文诗结构多变 ,手法灵活 ,语言优美。  相似文献   

15.
(一) 刘再复是“文革”后文艺界出现的著名理论家和散文诗人。近几年,他在出版和发表大量文艺理论著作的同时,创作和发表了数量可观的散文诗作,结集出版的已有《雨丝集》、《告别》、《深海的追寻》,《太阳·土地·人》、《洁白的灯心草》。他的散文诗以其深邃的思想、雄奇的想象、宏大的构思、奇妙的文笔、诱人的美感赢得了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人的喜爱。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现当代散文诗的发展中,1919年和1927年是两个特别重要的年份:前者是鲁迅先生首次发表旨永神远、形体趋于成熟的散文诗,后者是鲁迅《野草》的出版,中国散文诗终于耸立起巍峨高峰,不仅深深地影响着当时和此后的中国散文诗作者,且“给人们以战斗的鼓舞”,也为中国散文诗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相似文献   

17.
<正> 一《庄子·天下篇》作为研究先秦学术思想的重要资料,历来被人们所重视,但它究竟出于何人或何家之手?成于何时?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按传统的说法,古人编书著书序列于最后,如《逸周书》的《周书序》、《淮南子》的《要略》、《史记》的《太史公自序》、《汉书》的《叙传》等就是如此;《天下篇》是《庄子》书的最后一篇,又具有概述的性质,因此说它是庄子的自序。但现代学者很少有人同意这种观点。胡适说:“天下篇是一篇绝妙的后  相似文献   

18.
散文诗是一种具有散文化倾向而又不失诗的本质的诗体,是诗歌演化史上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散文诗的叙述方式首先应该是诗意散文化,与传统诗歌的叙述方式不同,现代诗及现代散文诗应该是以冷调叙述来代替传统诗歌中的“六义”之首的“赋”的手法,应该是由“平面而立体”,从而展示叙述对象的整体精神。散文诗的叙述物象应该是散文诗作家笔下所叙述的客观事物与内心情结,是诗化的物质。  相似文献   

19.
面临自己孤独人生旅程的不可挽回的归宿——坟,“过客”说出了震动人类心灵的古老格言:“我只得走,我还是走好吧……”(《过客》)。把“死亡”与“走”联结起来的,是一种相当复杂的人生哲学,其间始终纠缠着关于个体及其与世界关系的惶惑、忧虑与探索,自我濒临死亡和绝望时的惶怵与奋然。《野草》以感性的、多少又有些晦涩的一组各自成篇的散文诗,构筑了一个完整的人生哲学体系。《野草》绝不仅仅是一组反映鲁迅内心情  相似文献   

20.
"散文诗"的文体视角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野草》研究的理论视野,无法对《野草》的"人学"内涵作更为深广的发掘。细读《野草》文本,可以感到《野草》在本质上是人格化的寓言诗,而不是单纯托物言志的散文诗。《野草》中的人物并不是单纯的人物形象,而主要是一种人格符号。这些人格符号指向全民族的"国民性",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性格的全面的显现或某一侧面的显现。在符号学视角下观照《野草》的人物性格,其中蕴含正面人格、中性人格、负面人格。《野草》整体上完全是一部宏大的寓言诗剧,作为寓言诗的《野草》,不仅是鲁迅人生哲学的精髓,也是鲁迅创作的"纲领性"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