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篇论述八大山人曲折经历使其有幸徜徉于儒释道三教。尤其佛教对其思想滋养,获得人生修养高境界。“画如其人”,高深修养在其作品中显现,使书画作品达到宁静、和谐高境界。  相似文献   

2.
心灵的妙悟--论萧红与佛学的沟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晓娟 《学术论坛》2002,(5):97-101
坎坷的人生经历 ,引发了萧红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人生体验在心灵深层沉积 ,使萧红的作品闪现出对于生命的哲思和彻悟。这份来自于生命本原的体悟 ,使其精神意识与佛家学说沟通起来  相似文献   

3.
霍国玲在《山西师大学报》以“反照风月宝鉴”为题,论述了《红楼梦》的主线问题.文章提出,近年来,红学刊物不断发表研究《红楼梦》主线的文章.所谓一部分作品的主线,一般是指表现这部作品主题思想的主要情节线索.不少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红楼梦》的主线问题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为了探讨作品的主线,首先必须抓住作品的主题思想.研究者都承认此书中隐进了作者难言的苦衷,但作者饱蘸着人生血泪“哭  相似文献   

4.
科学与人生息息相关.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科学与人生的关系.并就科学能否给人以幸福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科学与人生息息相关,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科学与人生的关系,并就科学能否给人以幸福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文学研究会主张"艺术为人生",首先是指艺术要表现人生,其次还指艺术要起到唤醒民众激励人心的作用。在创作方法上则倾向于现实主义。提倡客观描写,实地观察,还强调作家的主观修养、精神力量和"浓厚的感情"。与为人生的艺术相一致的是他们译介工作,主张多译能帮助读者认识人生的作品,又特别注重俄国和东北欧被损害民族的作品。在艺术与人民的关系上,他们相继提出了平民文学、民众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的口号。  相似文献   

7.
从对“朴”的诉求看梭罗与陶渊明的“隐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洁 《兰州学刊》2007,(12):134-136,92
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与陶渊明分别为美、中两国文学史中以"隐逸"著称的创作者和思想家,他们都选择"隐逸"的生活方式来进行个人对于人生和时事的人文关怀.文章试从两者对"朴"的诉求的一致性分析入手,结合他们的生平和作品,比较论述他们"隐逸"情怀的异同,探寻中美异质文化思想会通中所具有的精神启示.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了研究人生基本规律的方法原则,提出了人生交往规律、动力规律及人生完整性规律,论述人生三大基本规律的重要性及其相互关系。本文试图探索人生之谜,解答人生的困惑。  相似文献   

9.
和谐人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和谐人生为基础。本文论述了和谐人生的内涵与意义,认为和谐人生是一种理想,是一个过程,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对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支撑作用,并且详细分析了实现和谐人生的基本条件以及需要克服的若干方面。  相似文献   

10.
吴宓的《文学与人生》以白璧德的人文主义为思想内核,对文学与人生的关系进行较为系统性的阐发,既有文学理论层面的论述,也有文化、社会心理和哲学层面的探析。吴宓在书中融进了自我的人生体认,这就形成了他的文学观与人生观之间的紧张关系;又由于吴宓执着于白璧德的人文主义学理,从而使得《文学与人生》成了一种类似于人生礼教的读本。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风格独特的一位女作家.本文从她的独特人生际遇与生命体验出发,认为悲剧生命意识和悲剧文化心理决定了张爱玲认同凡俗人生的求真求美的文学观.她把写出"人生味"(也即"人生安稳的一面")视作衡量作品真实性的准绳,对小说艺术性更是孜孜追求,由此构筑起独一无二的张爱玲的文学殿堂.  相似文献   

12.
文学是人学,文学的生命在于它同人生的密切联系,文学促进了人类的进步,文学发展的根据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审美兴趣与需要,艺术家通过作品诉诸读者的理智与情感,改良人的精神,推动对世界的美学改造,并据此构筑自己有为的人生。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认为.王蒙的创作总体来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斗争阶段,作品的主题是斗争;第二阶段是温和阶段,作品内容体现出一种豁达和成熟;第三阶段是宽容阶段.作品主要表现罪与恕、人生的无奈、爱情的无奈、命运的公平等内容.  相似文献   

14.
人生民俗贯穿了一条血亲之爱的命脉,由它而结构起家族、亲族关系,因它而推衍出血亲伦理及其悲剧,也因它的信仰特质而形成“阴”“阳”互构转换的人生认识与超越机能。文艺对这些民俗文化特质的把握,有助于深刻透视民俗文化的精邃,把握家国同构的象征内涵和血亲伦理悲剧的审美内蕴,增强文艺民俗作品审美批判的力度,并促使作品的叙述手法因象征转换的民俗文化内涵而自然变换,从而构成文艺民俗独特而有力的叙事功能。上篇人生民俗的转换特质以人生礼仪为主、兼及社会民俗和信仰民俗的人生民俗,具有“通过”转换的特质,它为文艺与民俗…  相似文献   

15.
张小平 《兰州学刊》2006,(5):75-78,91
史铁生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以思想性著称的作家,其作品充满着对人生的诸多思考。这些思考都与“残疾”这一主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论文力图在细读作者全部作品的基础上,对此一主题进行细致的梳理,从而为准确把握史铁生的作品及其思想发展脉络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6.
从徐昆的人生感受和作品的艺术传承入手,探析<柳崖外编>创作成因,可以发现大半生的科场蹉跎与宦海沉浮,对作者的人生态度有决定性的影响;作品艺术形式上主要继承了<聊斋志异>以传奇笔法志怪的体式.<柳崖外编>对社会的批判态度和对人生的悲观认识并不是表面化的,有些作品有着相当的人性深度和思想文化深度.总之,这是一部借异域狐鬼写尘世人生,以幻写真,亦幻亦真的盛世悲歌.  相似文献   

17.
台湾女作家三毛是一位本色主义作家,其创作与她的生活,尤其是与她的人生经历紧密关联,存在着某种内在呼应.若依据三毛的人生历程,综观她的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她的作品反映出不同的人生内容,也体现出不同的创作风格,而贯穿始终的是她对真、善、美的追求和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对读者产生了极大的启迪与教育作用.这正是其文学价值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冰心人生及冰心作品在追求真善美的同时,透视出较为浓重的复合宗教意味。冰心独具蕴味的作品及其美善睿智带有宗教色彩的人生留给我们诸多思索,这也许就是冰心成为中国20世纪最为幸福最为成功女性的重要因素。对此,在当今很有必要探讨这种复合型宗教文化的社会功效。  相似文献   

19.
《食草家族》是莫言的第二部家族系列小说。 与《红高粱家族》及其它作品相比,这是作者的又一部更富于现代哲学意蕴和艺术追求的作品。作者更为成功地运用天马行空、汪洋恣肆的艺术笔墨,在高密东北乡的凝重背景上,以食草家族各色人等的际遇兴衰、悲欢离合为线索,创造了一个深藏着人生之谜,浸透着作者对人生本原意义的探寻与思索的梦幻世界。  相似文献   

20.
中国苏轼研究会第五次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11月22日—25日在杭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的专家、学者共80余人。这次学术讨论会的内客和特点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视野的开阔 这主要表现为宏观研究的深入。宏观研究要求学术研究能够摆脱局部性枝节性束缚,以一种全面的,更具理性色彩的目光来观照作家作品。这次会议中,许多专家学者的论述,表现出对苏轼人生及艺术的全面性把握。譬如,复旦大学王水照教授在发言中对苏轼的人生思考与文化性格作了精彩的论述。他认为苏轼作为一个典范的士大夫文人,一方面满怀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在其性灵深处却隐含着一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