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6 毫秒
1.
不妨少几个和尚文/王琳“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则寓言故事早已被人们听嚼烂熟知。虽然“和尚多了不念经”的道理谁都明白,但真要接受起来却不易,致使不得不旧话重提,老寓新解,再议个和尚与三个和尚的辩证关系。机关精简后,摒弃了机关...  相似文献   

2.
撰文 《人才瞭望》2008,(7):104-105
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后续…… 深夜,三个和尚虽然都渴极了,却仍然互不理睬。这时,一只小老鼠神气活现地跑出来。它登上烛台,弄倒了蜡烛,烧着了幔布。哎呀!寺庙着火了}  相似文献   

3.
李华振  张昕 《人才瞭望》2005,(11):83-83
注意1:不要让多个和尚挑水 一个和尚担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以往的批评家都把罪错归于和尚身上,认为是和尚的私心在作怪。笔者认为,最重要的错在于方丈,因为和尚作为庙里的“员工”,要听“领导”(方丈)的安排,方丈是授权者,和尚是被授权者。如果不是方丈授权(实质上是指派)甲、乙、丙三个和尚去打水,大概没有哪位和尚愿意学习雷锋好榜样。作为授权者,方丈如果“一权一授”,让一个和尚去打水,他就能一次担两桶水.而“一权两授”,让两个和尚去打水,就只能一次抬一桶水了”一权三授”时,三个和尚连一桶水都搞不来了。同样道理,老总在授权时,也应尽量做到一权一授,不要一权多授。  相似文献   

4.
王伟玲 《人才瞭望》2005,(10):90-90
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听到这样个故事个和尚担水喝,两个和尚拾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从数学和管理学的角度看,三个人完全可以通过排列组合,公平分担拾水工作,何致于没有水喝呢?看来问题的关键是三个人没有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共同找到个三方都接受的解决方法,交流沟通的重要性在此可窥斑。我们每个人生活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每一天都会因各种事情和大量的人接触。由于年龄、个性、兴趣、爱好等的差异,沟通时难免会有不同意见发生。尤其在一个组织或企业里,我们都是根据各自分工,  相似文献   

5.
常听人说:人多力量大。乍一听似乎很有道理,但事实未必如此。就拿三个和尚吃水的故事来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而三个和尚却没水喝。不是人多力量大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是因为谁都不愿吃亏,谁都在推卸责任。  相似文献   

6.
开心你就笑     
骂庄稼 有个懒汉,一年到头吃吃玩玩,不爱劳动.到了秋收,他看见别人田里的稻谷长得好,而自己田里的野草比稻还要高,便生气地跑回自家田边,跳脚骂道: “庄稼,庄稼,你太没良心啦.说你怕太阳晒吧,田里野草长得比你还要高;说你怕伤了老根吧,我从没碰你一锄;说你伯脏吧,我从没往你身上浇过半勺粪肥.你说我哪样对不起你?” 和尚吃虾 一个和尚偷偷地烧虾吃.活生生的虾子在锅里蹦跳着,和尚心里很难过,就合掌说:“阿弥陀佛.虾儿你千万耐心一点,等一会儿熟了,你就不痛了.”  相似文献   

7.
朱元璋小时候是个混饭的和尚,每天肚子饿了就得念着歪经去讨饭。但他的大明王朝决计不是讨来的。那时候他身无分文,只有要饭的一双手。后来兵荒马乱,谁都吃不上饭,谁还管他?他只好报名从军,押上自己的命,说是吃军饷是骗人的鬼话,  相似文献   

8.
从重庆沿江而下,过了忠县,可见一孤峰屹立北岸,峰项有一塔,其景甚奇,这就是石宝寨。相传石宝寨的塔内本有一洞,称“流米洞”,每日有米自动从洞口流出,供和尚们享用。终有一天,有个和尚不知好歹,偷偷将洞口凿大,图谋多捞一把米上街换钱,不料,天不从人愿,从此那洞竟粒米不出了。 一个出家的和尚,属于六根清净、四大皆空的人,竟然动了非分之想,做了非分之事,为捞点外块,结果使“流米洞”断流,难怪古人云:人之病莫甚于贪。 古往今来,患上贪病的人不胜枚举,其下场基本相似:小则害人害己,如石宝寨的和尚,不但让他人没米吃,自己从此  相似文献   

9.
刘小乐 《人才瞭望》2009,(11):95-95
郭沫若10多岁的时候,其母亲将他送到太平寺的表兄汤光先的私塾去读书。这私塾与太平寺大庙的后园仅一墙之隔。正逢初夏,几株桃树结满红红的蜜桃。这对隔墙观望的孩子,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诱惑,馋得口水都流出来了。小郭沫若向来调皮,在他的带动下,孩子们纷纷从墙脚的一个洞钻了过去,偷摘了一些桃子来吃。这事被庙里的和尚发现,就向汤先生告了状。  相似文献   

10.
郭建 《人才瞭望》2009,(4):101-101
明代小说《古今小说》(即《喻世明言》)第二十八卷“李秀卿义结黄贞女”里引了一段俗语:“天下只有三般口嘴,极是利害:秀才口,骂遍四方;和尚口,吃遍四方;媒婆口,传遍四方。”  相似文献   

11.
弄丢自己     
眼睛只盯着他人的脚步,最后会找不到自己两个同学,大学毕业一起来广州闯天下。甲很快做成了一单大生意,升为部门经理;乙业绩很差,还是一个业务员,并且成为甲的手下。乙心理不平衡,就去庙里着急地找和尚,求神明相助。和尚说:你过三年再看。三年后,他找到和尚,很沮丧地说:甲现在是总经理了。和尚说:再过三年你再看。三年又过,他又去见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下,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呈现出新的要求,面对这个趋势,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体系中的一个个体,应面对挑战和机遇,从自身培养做起,做好职业定位,更好地在教育和引导学生中体现自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和尚"原来是从梵文Upādhyāya这个字出来的,这个字到了西域被读成"乌阁",到了汉族地区又读成"和尚",它的意思就是"师"。和尚本是一个尊称,要有一定资格、堪为人师的才能够称和尚。这个称呼并不限于男子,出家女众有资格的也可以称和尚。但是后来习俗上这个词被用为对  相似文献   

14.
《人才瞭望》2009,(1):57-57
一个越国人为了捕鼠.特地弄回一只善于捕老鼠的猫.这只猫善于捕鼠,也喜欢吃鸡,结果越国人家中的老鼠被捕光了,但鸡也所剩无几。他的儿子想把吃鸡的猫弄走.父亲却说:。祸害我们家的是老鼠不是鸡,老鼠偷我们的食物.咬坏我们的衣物,挖穿我们的墙壁,损害我们的家具,不除掉它们。我们必将挨饿受冻,所以必须除掉它们。没有鸡大不了不吃罢了,离挨饿受冻还远着呢!”  相似文献   

15.
西游记 一个和尚磨磨叽叽, 一个猴子咔咔嚓嚓, 一个蔫灯哏哏啾啾, 一个猪头嘻嘻哈哈。  相似文献   

16.
“华盛顿合作规律”说的是:一个人敷衍了事,两个人相互推诿,三个人则永无成事之日。多少有点类似我们的“三个和尚”的故事。人与人的合作不是人力的简单相加,而是要复杂和微妙得多,要让它产生聚变,这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原则之一。在人与人的合作中,[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缘由:一个平凡的日子,在一家普通的麦当劳快餐店,一个偶然的事件,引起了我的思考:一位年轻的母亲带着小女孩在快餐店就餐,当小女孩食用面包还剩一点点的时候,突然将面包放到餐盘里,告诉她母亲不想吃面包了,要买冰淇淋吃,母亲不同意。于是一场谈判开始了:母亲说要吃冰淇淋可以,但必须先将剩余的面包吃掉。小女孩坚持不吃面包,改吃冰淇淋。但是母亲的态度更坚决:不吃掉面包,绝对不可能买冰淇淋。经过反复几个回合,小女孩妥协了,为了吃到冰漠淋,只好将剩余的面包吃掉了。  相似文献   

18.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和尚想从两个徒弟中选一个做衣钵传人。一天,老和尚对徒弟们说,你们出去给我拣一片最完美的树叶。两个徒弟遵命而去。时间不久,大徒弟回来了,递给师傅一片并不漂亮的树叶,对师傅说,这片树叶虽然并不完美,但它是我看到的最完美的树叶。二徒弟在外面转了半天,最终却空手而归。他对师傅说,我见到了很多很多的树叶,但怎么也挑不出一个最完美的……最后,老和尚把衣钵传给了大徒弟。 也许,在人生中,我们都会遇到这样的情景,一心只想尽善尽美,最终常常是两手空空。我的好友大伟,上高中时下定决心要…  相似文献   

19.
史廖 《人才瞭望》2013,(2):34-34
热炖的柚子化痰降火春季容易上火,柚子可以降火气、抑制口腔溃疡。一个人一天吃100-200克的柚子,是比较容易吸收的。柚子味微酸,饭前1个小时吃可促进食欲。还可以选择蒸着吃,鲜柚留皮去核,加蜜糖,炖后食用,去火效果极佳。  相似文献   

20.
组织是由两个或多个个体有目的地组合起来的社会单元,在相对连续的基础上运作,以实现一个或一系列共同目标。而组织中的个体往往会因为自身因素和外界环境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个体差异。如何看待组织中的个体差异,减少由此而产生的冲突,以及如何利用个体差异的互补增值效应来实现组织目标,是人事管理工作中必须要面对却又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阐述了个体差异理论的一些基本要点,分析了这一理论在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