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佛教作为异族宗教在中国的流传过程中,对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在中国古代戏曲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佛教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中国古代戏曲产生于民间,而佛教要想立足和发展,必须面向世俗、面向民众。于是,佛教以戏剧作为载体,通过戏剧表演的形式进行传播,不仅把佛教带进了民众的家庭;另一方面,佛教与戏剧的结合,无形中也促进了戏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西周时期的法制思想以其“以德配天”、“明德慎罚”和“礼治”等重要思想在我国古代法制思想史上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为之后的封建正统法制思想奠定了十分坚实的基础,颇具影响.文章在阐述西周法治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其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随着佛教的本土化,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体制、经济方式、文化生活乃至法律意识均深受佛教的广泛影响。中国传统法律中的佛教影响及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佛教对传统法律渗透的多元性、佛教影响传统法律内容的复杂性以及佛教影响传统法律进程的曲折性等方面。中国传统法律对佛教亦存在一定的制约。由于统治者控制佛教的企图与努力不断增强,佛教对中国传统法律的影响及其特征只能被限定在一定的框架之内。  相似文献   

4.
在历史上,中国佛教对古代科技发展产生过很大的作用和影响。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总起来说佛教的作用是强烈的阻碍作用",这未免失于偏颇。中国佛教具有三个与科技发展紧密相关的重要特点,并通过四条主要途径介入和影响了古代科技的发展,对古代科技的发展主要起到了积极的和促进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佛教传入中国后主动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接受本土法律的规制,佛教教义和戒律逐步刻上了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烙印。同时,佛教教义和戒律中的众生平等、慈悲报应、地狱、忍辱和合等思想也日益影响着传统法律思想,改变或强化着帝王贵族、氏族官僚以及普通百姓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观念。究其原因,佛教以儒家思想为桥梁影响传统法律思想、佛教受世俗法律的特殊规范、佛教戒律与法律的相通与互补等因素使佛教影响传统法律思想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7.
或由于杭州西湖山水景色的秀美,或由于历朝当政者的大力扶持,或由于杭州西湖经济的繁荣,或由于杭州西湖崇佛人群的大量存在,数目众多的庵堂寺观相继结庐此处,把杭州西湖点缀的如梦如幻,折服了一代又一代深怀佛教情结的文士,纷纷倾情歌咏之,他们诗作中的杭州西湖印象,总是美得那么宁静空灵,美得那么超尘脱俗,而佛教就是成就杭州西湖之美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缺少了佛教的融入,杭州西湖已经不再是他们印象中的杭州西湖了。  相似文献   

8.
佛教中观学派对中国古代美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其思维义法的浸渍而达成的。突出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色空不二的世界观影响了后世对美之真幻和艺境特征的看法。二、对空有关系的否定性辩证阐述形成了“不即不离”的“诗家中道”。三、“双遣双非”法的系统运用使传统美学呈现出独特的审美言说方式。四、“三谛圆融”说影响了后世以圆为美,贵圆、尚圆的审美思想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产生了具有自然主义倾向的法律思想,主要体现为刑德观和刑罚观,二者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自然主义是我国古代法律的主要特征,是一直支撑着古代法律成长的中心思想,强调刑德并用、先德后刑、明慎用刑,具有一定的倾向性。自然主义的倾向主要体现为,以自然现场作为司法程序的依据,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0.
阴阳五行说对我国古代法制影响很深,本文沿着阴阳五行形成、发展及其变化的过程,来揭示其对我国古代法制影响的情况及在其影响下我国古代法制形成的独特性,从而提出阴阳五行说是我国古代法律的重要学说,也是中华法系形成的重要理论根源。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的居士绘画与所谓“正统”的宫廷绘画的殊路异途,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居士艺术思潮兴起于宋,兴盛于元明,延及清末。居士艺术家不仅画所见,而且画所想,画所知,力图表达“画外意”。究其精神诉求,大多数居士艺术家表达的也是一种思想意识形态层面上的隐退与政治回避。  相似文献   

12.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建成,但还不够完善,需要加强各方面的工作,法律解释就是其中颇具中国特色的一种完善法律体系的方式。法律解释的中国特色主要表现为:解释的结果不仅适用于个案,还普遍适用于所有类似案件;解释主体不仅包括法官,还包括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解释对象不仅包括法条,还包括整部法律文件甚至几部法律文件的法律精神。这使得法律解释具有明显的立法性质,并在法律概念澄清与定义、不当法律制度的微调、法律漏洞的补充和法律空白的先行探索等方面发挥着完善法律体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发生在汉魏至唐宋时期的佛经典籍翻译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翻译高潮,也是中国文化与异域文化首次大规模的碰撞与融合.佛教文化随之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对中国的语言、文学、思想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佛经翻译大大丰富了汉语词汇;佛典中富有想象力的譬喻给中国文人插上了幻想的翅膀;佛教中超现实的空间观大大启发了中国人的思维,汉唐以后的中国哲学史更是离不开佛教思想的发展史.佛经翻译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昌盛.佛教文化已经成了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4.
中国佛教阐释学研究:佛经的汉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是理解与解释的过程,是两种不同话语、两种不同文化之间 的对话。自汉代佛经翻译开始,中国古代翻译事业由文化征服走向文化交流。东汉时期,佛 经翻译受制于译者对两种不同语言的理解与表达能力的低下以及语言文化的隔膜,译经多为 “弃文存质”的直译;魏晋时期,佛经翻译家注意迎合中国本土的知识背景和学术思潮,译 经多为“滞文格义”的意译;东晋二秦时期,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从空间性和时 间性上彰明翻译的阐释学性质,鸠摩罗什注意到佛经“有意味的形式”,对已有旧译佛经进 行了语言和意义的双重正谬和双重诠释。隋唐时期,彦琮的“八备”和玄奘的“五不翻”, 标志着翻译理论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宋代赞宁的“六例”是佛经翻译理论和实践最完满的总 结。汉译佛经改变了印度佛经的原生态,使之以中国人理解的并经中国人解释过的方式成为 世界佛教的宝藏。  相似文献   

15.
冀州法律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的客观存在,对于现代人来说,弄清它的价值性是十分重要的方法论问题。冀州法律文化博大精深,对当代法制建设有着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其"德主刑辅"的礼治观念、"重义轻利"的集体本位主义、"天人合一"的传统理论观念、重调节的"无讼"法律价值观等对当代法制建设仍有积极影响;相反,其重"人治"、"礼治"轻"法律"的观念、"亲亲互隐"的观念、"法即刑"的观念、"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法制思想等仍然深存于人们的思想之中,对当代法制建设造成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17.
原始佛教法是由佛陀所制定并且为世俗法所承认的,原始佛教规范具备法律要素,既有内部立法权,也得到了世俗统治者的承认,是“未完备世界”的法律,而中国佛教法的效力渊源来自于两部分,一是佛教内部立法权的确立,此为佛教法立法权的继承,主要是“适宜”规则的运用。二是世俗政权的承认。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诗和美国诗歌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语言体系和文化体系。然而,随着20世纪初中美之间外交、通商以及文化交流的发展,两种诗歌之间出现碰撞,彼此的渗透和影响不断加深。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比我国古诗与美国诗歌由于文化的差异所形成的不同特点,分析中国古诗对20世纪美国诗歌的影响,从而为今天更为宽泛、更加深入的语言交流和文化交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古希腊哲学的基础概念“努斯”和“逻各斯”为框架,解释了中国古代佛教建筑的哲学含义,诠释了中国古代佛教建筑装饰图案的丰富内涵和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0.
古代蒙古族法制思维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古代蒙古族在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法制与宗教相结合的司法体制,具有明显的草原气息与帝国情结,是文化冲突与融合的产物,培养了民族自己的法律思堆方式与特有的法律内容,体现了法制道德化的特点;是生成中的民族心理在法制文化的思维沉淀;是民族性格的法制塑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