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向集体所有家庭经营的深刻变革,可以说开创了农村土地产权改革的先声。以土地的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的中国农村土地产权改革的实质是对集体土地所有权权能的重新界定和分配,实现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农户重新获得了土地的经营自主权、部分收益权和处置权,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和产出,推动了农村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北京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杨善华文章通过对1986年的北京郊区、上海郊区、河南演川县的调查指出: 1.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背景的农村社会变迁确实带来了农村家庭生产功能的变迁。表现在:①在实现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过程中生产功能恢复了家庭核心功能之地位;②在由纯农业的产业结构向农工商等业并举且农业比重日益下降的产业结构转化的过程中,家庭生产功能出现了逐渐萎缩的趋势。“男工女耕”型家庭和“男女同工”型家庭的大量出现就  相似文献   

3.
由本刊召开的“农村社会问题座谈会”于1988年3月2日在京召开,从事研究农村和农村社会学的近40名学者到会参加了座谈。 与会者认为,目前我国农村正在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农村社会结构、农民素质和行为已经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研究我国农村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化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水平。可以预见,城镇化将成为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推动力。苏南的小城镇发展模式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于是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浪潮中也出现了城镇化的建设热潮,但效果并不好。不同地区的多样性,不能搞一刀切,共同的东西可以交流借鉴,但不能生搬硬套。加快小城镇的发展步伐,重点是发展小城镇的经济,以业兴镇,通过产业的发展推动城镇化的进程。在农业基础较好的苏南地区,发展的是“草根经济”,工业的原始积累是从农业里面挤出来的,农…  相似文献   

5.
从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中寻找改革方向 在二十多年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改革过程中,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革,收入分配关系在制度变革中得到了重新调整.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十三年来,我们党不断完善农村土地制度,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体现了党代表农村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我们今后还要在“有条件的地方”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步发展规模经营,还要按市场经济原则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一、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十三年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的历史回顾1、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领导下我国土地制度的变革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农村土地制…  相似文献   

7.
经济学意义上的城市化 首先城市化是一个过程,表现为大量的农村人口逐步转变为城市人口,经济由农业经济为主逐渐转变为工业经济与服务经济;从城市形态上来看,由原来在农村聚居集中逐步转变为向城镇、城市的集中;从生活方式来看,逐步由原来的自由小农经济、缓慢的农村生活向一种规范化、秩序化、现代化的城市生活的转型;在思维方式上,逐步地从自给自足的农业思维向城市有组织的、集体的生活方式的转变,因此城市化在中国是一种立体、多元,对社会整体性根本变革的运动与过程.  相似文献   

8.
70年代末开始的中国农村体制改革,带来了中国农业经济的超常增长,被西方经济学家誉为本世纪的“世界经济奇迹”。以农民家庭经营为基础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启动了中国农村生产力的历史性变革。经济发达农村的发展大态势:一是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二是一元经济结构向多元经济结构转变;三是传统的农业社区经过城乡混合型社区向  相似文献   

9.
从农村人口流动 看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80年代开始,我国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来,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向城市流动。据悉,目前全国流动人口规模已经超过7000万人,预计到本世纪末,将有2亿劳动力会涌向城市。这一规模巨大的人口流动过程,对城市及农村的发展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并作用于我国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一、农村人口流动与城市化的关系 城市化最基本的含义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化,转化包括就地转化和农村人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在农产品产量快速提高的同时,农业污染也在加剧泛滥.农业环境污染既阻碍农村社会的发展和农民福利的改善,又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和治理,农民增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将是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11.
改革时期的农民家庭和乡村组织及其变迁———萧山农村变革的实证研究何兆永本文在实证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萧山农村组织的历史与现状,探讨了乡村组织变迁与农村发展之间的关联。文章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作为生产单位的农户家庭推动和保障了当地乡村工业的发展;改...  相似文献   

12.
在对我国农村改革10年进行全面理论总结与回顾的过程中,把农村改革与人口控制密切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通盘加以考虑,在进行深入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有效控制农村人口的对策思路,使农村经济改革与人口增长相互协调、相互适应和互相推动,对于农村改革的继续深化和农村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以及乡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最终实现,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在我国人口中占了很大比例。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向城市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农村转移人口的整体素质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重中之重,对我国经济能否又快又好地高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而法律和政策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准则与规范,现行法律政策不但有利民的一面,也有落后的一面,必须与时俱进,才能使法律成为推动改革的工具而不是阻碍。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村农业和非农业增长与区域差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改革以来中国地区间的不平等是加剧了还是减缓了的问题,学术界争论不休。本文用1985-1991年间县级有关资料,分析了农业与非农业发展对区域间不平等的影响。分析表明:中国县域间非农业发展较之农业发展更显不平衡。因在农村总产值中非农业份额日益增长,导致农村基尼系数不断上升。分析发现,农业增长呈现绝对趋同的趋势,而非农业增长则呈发散趋势。非农业部门的发散趋势可由其对城市经济的依托和对人力资本的依赖得到解释。在农村就业不足的推动下,非农业与农业显示互利作用,因此,农业不平等与非农业不平等互相强化  相似文献   

15.
随着农地使用权流转在我国的展开,其间的问题也逐渐地暴露出来,这些问题表明了我国农地使用权流转的欠完善和有序性。因此,如何在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土地流转的规范和管理,是当前我国农村改革中的一个极其紧迫的课题。本文拟在分析承包权流转中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农地使用权流转稳定有序推进的关键环节———农地流转中介组织的构建。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始于80年代末期的农地使用权的流转,被誉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地制度的第二次变革,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了土地资源…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以来,吉林省农业机械化取得了长足发展,在吉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且重要的作用。吉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78年的恢复发展阶段,主要采用传统的人畜力耕作方式,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较低;二是1978年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自主发展阶段,农村经过几轮变革,第二、三产业迅速兴起,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民收入得到增加,吉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程度有所提高;三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的探索与完善阶段。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调整,吉林省农业机械的应用已经由单纯的为粮食作物生产服务向其他相关行业延伸,农业机械装备情况得到很大改善,农业机械发展水平也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农业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整体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当前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农业经济也平稳发展,但是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为了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本文主要探讨和研究了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要点。  相似文献   

18.
党中央国务院长期关注"三农"问题,特别是新世纪以来,连续7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把农村改革和新农村建设作为全党在农村的首要工作任务.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不仅进一步提出中央财政在支农资金投入上要"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还具体地明确"要确保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为推动农村改革和新农村建设工作提供了更加有力的财力支持.  相似文献   

19.
人多地少、经济发达的特征决定了国际化大都市的农业发展必须向集约化、专业化、市场化、科技化、产业化、融合化转型,以形成相对发展优势。上海应充分发挥全球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巨量的市场规模优势,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会展农业、体验农业等高级业态,推动农业的纯生产功能向经济功能、生态功能、社会功能等复合型功能延伸,加快推动郊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一、“城市化”观念的转变问题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城市化是伴随着市场化、工业化而发展的,是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向一元化结构转化和农村人口的迁移、农民身份的改变以及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也就是说,它是一个从农村、小城镇转化为城市的过程。没有农村的转化,没有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就谈不上“城市化”,而只能是“大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