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陈立中 《云梦学刊》2005,26(4):115-118,136
客家话随着客家移民于明清时期进入湖南以后,在新的环境下,声母发生一些重要的变化,如部分中古全浊塞音和塞擦音声母字今念成不送气音;古泥母字与来母字在各地分混不一;一些地方出现了舌面前或舌尖后、舌叶音;有一些非端组字声母念成舌尖中塞音;平江客家话还有送气塞音、塞擦音浊化的现象;一些非见晓组字声母念成舌根音或舌面中音,等等。在对湖南客家方言的这些声母演变现象逐一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我们分析了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罗湾客家话是清朝年间由广东迁至陕南商州的客家移民的方言。罗湾话古全浊声母不论平仄一律送气,少数非组字读双唇音,少数溪母字读擦音,f、hu-不分,基本没有撮口呼音节,古入声韵尾p、t、k已脱落,古阳声韵的m尾并入n尾,蟹咸山摄一等、二等、三四等韵母有别,臻摄开口见系舒声字、曾摄一等白读读入山摄,梗摄舒声存在复杂的文白异读,有六个单字调,平、入声分阴阳,部分古次浊平、次浊上、全浊上字读阴平(次浊上字最多)。与其他客家话比较,罗湾话保留了客家话的一些典型特点,同时也发生了若干变化。  相似文献   

3.
怀集县是广东省北部的一个主要流行粤方言的县。这里的粤语以县城的下坊话为代表语,它与广州市粤语的比较起来,具有如下的语音特点:1.部分非组字在下坊话中读双唇音[p]、[p■];2.古知母、澄母部分字读[t]声母;3.古见系字有齿化的现象,在流、深摄三等前读[■]、[■■];4.古全浊声母无论平仄大部分字均读不送气的塞音、塞擦音;5.有以不圆唇元音[E]作主要元音的系列韵母,读这些韵母的字广州话主要元音大多是[a];6.咸摄开口三等、咸摄开口四等[-m]尾变[-n]尾、[-p]尾变[-t]尾等。  相似文献   

4.
中古全浊声母字闽方言今读有清化送气、清化不送气和保留浊音三个不同的历史层次。通过分析古全浊声母中的塞音、塞擦音字在现代闽语的读音异同,结论认为这是闽语自身演变的多种语音层次叠置的结果。送气清化为最早层次,保留浊音为最晚层次。它与闽方言形成早期的移民、隋唐之间的通语影响有关。这还可以找到方言内部结构的两种证据:一是闽北方言的声母清浊、清化后送气不送气与声调分化存在着明显的对应;二是声母清浊和清化后送气不送气与文白异读也存在着明显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广东西江流域,广西浔江、郁江、邕江流域部分粤语的古流深臻三摄开口见组部分字今音声母为ts、tsh或t∫、t∫h,不同于其他地区的k、kh.这一音变的条件为声母与来自中古开口三等的介音i相拼.由于古流深臻三摄的主要元音e在粤语元音系统中具有特殊地位,相对稳固,促使其对与其异质的介音i产生推挤作用,从而影响到声母,见组声母由腭化进而齿龈化.  相似文献   

6.
迄今我们所知的只有泰国南部也拉府勿洞县还有聚集成社区并流通的广西粤语——勿洞容县白话。该方言长期处于泰语、潮州话以及马来语的包围中,表现出有别于其祖居地方言的特点:古全浊声母清化后几乎都不送气;精、清、从母字部分读如端、透、定母;心母大多数字以及少部分从母字读f声母。  相似文献   

7.
河南浚县方言中的"圪"头词存在着语音和谐现象。辅音声母的和谐表现为前后音节送气、不送气的一致;韵母的和谐表现为前后音节唇形圆展一致。声调的和谐表现为:如果第二音节为无法复原的轻声,"圪"读24调;如果第二音节为可以复原为214的轻声,"圪"读42调。  相似文献   

8.
邹德文 《北方论丛》2006,2(4):64-67
在明代韵书里,《元声韵学大成》浊声母清化的诸种现象表现非常突出,匣母字清化作晓母;见、溪与群相混;端、透与定相混;非、敷、奉相混;邪母与心母、邪母与从母相混;从母清化混入精母。种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明代江淮官话里浊声母清化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9.
富善是19世纪后半叶开始在北京附近生活了近60年的著名美国传教士和翻译家,他所编的《华英袖珍字典》是记录当时北京音的重要资料。该字典通过多种方式保留了北京话大量的旧时异读,反映了连读音变、现代已消失的音节、俗读和文读、古庄组字声母异读、古入声字的声调和韵母异读等重要语音现象。  相似文献   

10.
铺门方言是贺州市公认的最难懂、最古怪的方言之一.古全浊唇音、舌音和牙音声母在铺门方言中的今读还没有完全清化,尽管单念的时候语图上并没有明显的浊音特征,但听感上与来自古全清的塞音声母还是有所不同.最为重要的是,这些古全浊声母字在作为二字组词语的后音节时经常出现明显的浊音特征(首音节若是入声韵母,则有可能例外),可分别记为b、d、g.铺门方言的b、d、g只与阳调搭配,而来自古全清声母的p、t、k只与阴调搭配.从音系学的角度来看,b、d、g可分别合并到p、t、k这三个音位之中.但是,我们认为把b、d、g独立出来作为三个音位,比较有利于从微观上解释铺门方言中浊音清化的动态过程.另据分析,古帮、端母在铺门方言中的今读还残存着浊内爆音的特征,表明内爆音向清塞音的演变已经基本完成.  相似文献   

11.
东北官话不少字音由于不符合语音演变规律从而出现读音例外现象,其原因主要有四种:一是源流的不同,二是古音的遗留,三是方言的影响,四是声旁的类推。从字音的例外现象来研究方言语音的演变,对认识语音发展规律和促进方言语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方言研究从总体研究到个体研究,都已经把语法的研究放到突出的地位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粤语语法研究方面约有200多项,已经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然而这些粤方言语法研究的论著,大都属于微观研究的范畴,从整体上系统研究粤语某些语法范畴,揭示粤语语法体系、语法架构的研究还不太多。目前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全面认识粤方言的语法特征:1.全面把握粤方言在构词法和构形法方面的种种表现;2.通盘了解粤方言在词语结合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特色;3.彻底弄清楚粤方言的虚词,特别是各种语助词语气词的用法;4.总体上梳理粤方言中体现特色的句型句式;5.弄清粤方言各类实词中存在的语法特色。通过这些“突出特点,全面开花”地深入挖掘、深入分析,一定会把深具特色的粤方言语法现象全面地、系统地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13.
根据巴色会于1879年编写出版的客家方言课本《启蒙浅学》,讨论一百多年前香港新界一带客家方言中的完成体标记“开”和“里”。“开”从趋向动词开始,经过“唯补词”的阶段,逐渐虚化成一个体标记;“里”则是一个虚化得比较彻底的纯体标记,其来源尚不清楚。“开”和“里”在句法位置上既有相同又有不同,在语法功能上既有交叉又有分工。  相似文献   

14.
浅析德阳黄许话中的"咖"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阳黄许镇及邻近乡镇方言中常用词"咖"不同于城区的西南官话,具有丰富的语法功能和独特的语法特征,本文对其体现出的多种时体特征、作为结构助词和语气词的用法、以及在比较句当中的作用分别进行了语法分析.结合黄许的湖广移民史,从"咖"的历史演变我们可以看到黄许方言同西南官话、湘语及客家话等方言的一些联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拟运用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习得关系的理论及音位学理论,通过粤语、汉语普通话和英语间的语音对比,分析操粤语的学生英语发音错误,试图探究其错误发音的原因,寻找矫正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中原河洛对客家民系及客家文化的形成具有全面、关键、决定性的影响。客家民系主体来自中原河洛,在闽赣边地开基创业奠定了客家文化物质基础。客家重构中原式宗法制社会,形成客家文化的社会基础。客家传承河洛文化刚健自强、厚德、文化和重礼的基本精神。成为客家思想文化的理学根源也在河洛。  相似文献   

17.
客家文化源远流长,而客家民俗舞蹈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秦汉时代,由于战乱,客家人从北方迁徙到现在的江西、福建、广州等地,在这自北向南的长途跋涉过程中,客家文化不仅保留了民族古老的传承,还吸收了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为中国历史上璀璨的篇章。舞蹈是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客家民俗舞蹈生态文化体现了客家精神,它独特的表演方式、风格及内容,充分体现了客家人的精神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客家民俗舞蹈也在悄悄改变。客家民俗舞蹈生态文化的探索也在不断前行。文章主要阐述了客家民俗舞蹈的历史发展以及客家民俗舞蹈的内容、现状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支那语学》创刊于1907年6月,是当时世界范围内推广北京官话、传播中国文化最为重要的学术月刊之一。该杂志栏目设置很有创意:从教学角度安排北京官话语言基本知识学习内容;从培养语言学习能力角度安排汉日译解、翻译、写作、阅读基本能力训练内容;强调中国文化导入,加深读者对北京官话的整体性理解;以月刊为手段,迅捷传播中国信息,引发读者兴趣;内容选择强调趣味性、生动性、口语性、通俗性、学术性;版式设计新颖灵活,不拘一格,在对日北京官话教育史、汉语史、清末中日两国关系、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较高研究价值。《支那语学》应用现代传媒手段,拓展了北京官话的教学空间,标志着实体学校之外期刊杂志取得了传播北京官话的话语权;学校教学和杂志教学有机结合,直接把北京官话教学延伸到了社会,开放性强;实现了日本"国家语言政策"的目标;对后来北京官话教学期刊发展影响至深,对今天中国"国别"对外汉语教学机构和期刊结合教学、国家推广汉语战略政策的制订都具有较强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古代福建汀州所在的汀江流域在客家民系形成中具有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它是福建客家聚居的主要区域和文化中心区域,在客家民系发展中起着人口聚落、繁衍和族群认同作用,也成为当今世界客家血缘寻根和文化寻根最重要的区域。客家只有在通过血缘与文化寻根达到客家族群认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进行全球化背景下的客家文化重构。  相似文献   

20.
1982年台湾文学评论界第一次提出“客家文学”,而早在20世纪50年代钟肇政就着手进行客家身份认同书写。钟肇政对客家文化的认识和认同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这可以从他对客家山歌、采茶戏的书写中清晰地看到;而他的客家硬颈精神认同书写,则表达了客家人傲然立世的豪气;客家文化是一种典型的大陆文化,有着深切的土地情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