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鲁迅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毕生献身于革命的文化教育事业,在文教战线上向敌人冲锋陷阵,为革命培养人才,建立了不朽的业绩.毛泽东同志说:“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1881年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县城.原名周树人,字豫才,1919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才暑名鲁迅.鲁迅的童年和少年是在家乡度过的.1898年(光绪24年)18岁时,往南京入江南水师学堂肄业.次年改入江南陆军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其时正值康梁“变法维新”,并读到英国赫胥黎《天演论》的译本,初步接受了进化论思想.1902年毕业.同年4月,由江南督练公所派赴日本留学,在仙台学医.1909年回国,开始从事教育事业.但是鲁迅由学医到从事文化教育工作,应该追溯到1906年弃医从文,决心做“精神界之战士”的时候,这是鲁迅战斗历程中的重大转变,因此《年谱》从1906年起.  相似文献   

2.
1898年5月,鲁迅离开故乡到南京求学时,他的叔祖周椒生根据“百年树人”之义给他取了个名字叫周树人。没想到,周椒生先生真正言中了,后来,鲁迅不但把自己建树成了中华民族的一大伟人,而且鲁迅还开始了建树中华民族新人的伟大工程。他认为强国之本“首在立人”,并终生为之奋斗。研究鲁迅的“立人”思想,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鲁迅、学习鲁迅,更好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振兴中华而造就出更多的人才,无疑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鲁迅祖父周介孚,这是一位对鲁迅一生深有影响的人物。他本名致福,后改名福清,曾字震生,号梅仙。一八三八年一月二十二日(清道光十七年丁酉十二月二十七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即今绍兴市),一九○四年(清光绪三十年甲辰)夏天病逝于故乡绍兴。关于鲁迅祖父周介孚的进士功名,《鲁迅的青少年时代》(一九八二年二月,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等几种鲁迅传记和史料上都这样说:  相似文献   

4.
小引孙伏园是鲁迅任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时的学生,原名福源,浙江绍兴人。他因担任该校完全科第一班级长,常与鲁迅有工作上的交往。在鲁迅代任国文教员时,孙伏园因写了一篇祝贺南京新政府成立并改用阳历为内容的作文,曾受到鲁迅的赞赏,亲笔批了“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八个字,给予热情的鼓励。一九一七年九月,孙伏园经周作人介绍,进北京大学国文系旁听。“五四”运动爆发后,他加入了北大文科学生组织的文学团体——新潮社。  相似文献   

5.
鲁迅一生思想的发展,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大致以一九二七年为分界线。前期的思想发展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一八九八年鲁迅在南京水师学堂读书——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以前,这是他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和科学思想,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形成革命民主主义政治立场的阶段,可以称为早期思想阶段;第二阶段是从  相似文献   

6.
一八九九年春,鲁迅离开了“鸟烟瘴气”的江南水师学堂,改入江南陆师附设的矿路学堂,直到一九○二年一月毕业。陆师学堂是一所“远法德国,近采日本”的军事学堂。鲁迅入学后,山阴人俞明震为第三任总办。俞明震(1860—1918年)字恪士,号觚庵,一八九○年中举,一八九四年调赴台湾,次年委全台  相似文献   

7.
1936年10月19日,寓居上海的一名作家被一场疾病夺去了生命,这个消息让中国人感到悲痛和震惊,举行葬礼的那天,上海市民成千上万地走向街头,默默地哀悼(āidào)死者,这位作家就是鲁迅。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因为祖父在京城任内阁中书,所以鲁迅一家在绍兴也算是一户豪门大富。童年时代,鲁迅一直在私塾(shú)读书,生活快乐。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在他13岁的那年,因祖父在一桩科场案中惹下大祸,因此全家都受到了牵连,于是那一年鲁迅跟随家人逃到了乡下。紧接着的灾难便是父亲病故,从此全家人过上了一种凄凉的生活。17岁时,鲁…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曾两次提及“K 学堂”:“我要到N 进K 学堂去了”、“终于到N 去进了K 学堂了”。对此,教科书课文注释说“K 学堂指江南水师学堂”,而于漪、陶本一主编的《中学语文备课手册》则认为:“K”应指矿务铁路学堂。笔者倾向于后者,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9.
现在传世的鲁迅早期旧体诗作共六题十三首,都是由周作人从他本人的日记中辑录出来,加以发表的。周作人其人,少于鲁迅四岁;鲁迅十五岁丧父时他方十一岁。鲁迅是一家的长房、长孙、长子,父亲去世时祖父还系囚未释,——即使后来在他二十岁时祖父遇赦回家,那时已管不了什么事了,四年后就病故;家务一直是由鲁迅的母亲操持的,而对外出头露面则必由鲁迅,——所以鲁迅的诸弟,一直都是在他的带领之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兄  相似文献   

10.
我曾经在拙论《鲁迅的祖父周福清考——他的家系、生平及人物像——(一)》一文中,介绍了周福清和他的孙子鲁迅所隶属于的所谓覆盆桥(浙江省旧绍兴府城境内,,也写福彭桥)周氏的家系,以及鱼化桥周氏中的覆盆桥周氏之直系先祖的家系。那时,在提及鱼化桥周氏命名的由来之中,也提到了鱼化桥宗祠。但是,关于它的详细情况,因为正值向绍兴鲁迅纪念馆去信打听中,所以只得在拙文中极其简单地以我大约两年前在绍兴所调查的资  相似文献   

11.
《光明日报》一九七九年九月五日《文学》一四四期上,刊载了钱碧湘同志《关于鲁迅祖父档案材料的新发现》一文.文章扼要地介绍了作者在明清档案馆找到的与鲁迅祖父科场贿赂案直接相关的四个文件,认为它们“是迄今为止有关鲁迅祖父最早最完整的文字记载”,读了很受启发.但据我们了解,“最早”记载鲁迅祖父家世的第一手材料,恐怕要推鲁迅祖父周福清本人编写的《履历》.  相似文献   

12.
诗言志,歌寄情。鲁迅的风雷诗篇,既反映了时代的脉搏,又留下他人生道路上的深深脚印,同时也辉映着他的思想光芒。这些不朽的诗篇,是“先驱者的遗产,革命史上的丰碑”。(一) 据现有资料看,鲁迅是一九○○年开始诗歌创作的。《鲁迅诗稿》开篇第一句:“谋生无奈日奔驰”(《别诸弟》),就把他从绍兴到南京求学时期,家境败落,生活困顿,出路渺茫,心绪惆怅的真情实况流露出来。当时,鲁迅父亲已因病去世,祖父仍  相似文献   

13.
一八九八年一岁三月五日,周恩来同志生于江苏淮安县城驸马巷周宅中。幼名大鸾,号翔宇,笔名和别号飞飞、伍豪(一九一九年觉悟社成立时,社员用数字代名,他抽得五号,故谐音取名“伍豪”。)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从事秘密工作时,常以“少山”为代号。一九四七年转战陕北时,在部队中代号是“胡必成”。原籍浙江绍兴。因祖父任淮安县知事,故家迁淮安。淮安旧称射阳,系南北交通要冲,  相似文献   

14.
西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刘志丹刘志丹(1903-1936),名景桂,字志丹.1903年10月4日生于陕西省保安县(今志丹县)金汤镇。他6岁随祖父耕读,后在永宁山县立高小学堂读书。1922年考入榆林中学,在魏野畴、李子洲等的影响下,开始...  相似文献   

15.
文学家 鲁迅     
鲁迅 ( 1 881 - 1 936 ) ,原名周树人 ,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杰出的文学家和文学史家。 1 92 6年 9月至1 92 7年 1月任厦门大学国文系教授、国学研究院研究教授。鲁迅来厦门大学之前 ,在文坛已声誉卓著。他先后出版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 ,杂文集《热风》、《华盖集》等 ,奠定了中国新文学的基石 ;出版《中国小说史略》 ,开创了中国小说史研究的新局面。鲁迅来厦门大学后 ,原拟开三门课 ,即“小说选及小说史”、“文学史纲要”、“声韵文字训诂专书研究” ,后一门课因选修人少未开。“小说史”课采用他在…  相似文献   

16.
生长在新旧两种教育制度交替时期的鲁迅,他的小学求学时代,主要是在私塾三味书屋度过的。鲁迅的塾师是谁?一般只知道是寿镜吾,其实还有寿镜吾的儿子寿洙邻。寿镜吾有两个儿子,都是绍兴的名秀才,长子名鹏更,字涧邻,谱名祖(?)他从小受到父亲的严格教育,中秀才后,寿镜吾先生就叫他外出谋生:到乡下坐馆教私墊。1909年山会师范成立,他被聘为该校国文教员。宣统三年四月(1911年)印行的《山会初级师范学堂同学录》在“教员一览”中记载说:  相似文献   

17.
语言既是交际的工具,同时也是社会斗争和发展的工具。马克思曾经深刻指出:“外国语是人生斗争的一种武器。”在学习和运用外国语方面,鲁迅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鲁迅在他的青年时代,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曾远涉重洋,在日本度过了七年多的留学岁月。因此,鲁迅对日文能看、能写、能说,极为精通。鲁迅用外国语写作,只限于日文。在南京江南陆师学堂附设铁路矿务学堂和日本仙台医专求学时,鲁迅也学过德文(当时称为“独乙”,或“独逸”),后又入东京独逸协会学校进修,故对德  相似文献   

18.
伯颜子中是元末明初一位从事教育事业的回回学者,而在那个社会大动荡的时代,他更是一位以“忠孝”著称于世的诗人。 伯颜,字子中,扛西进贤人。他的祖先本是西域人,且是“簪缨”①显贵。后来,由于他祖父、父亲在江西做官,所以就在进贤定居下来。  相似文献   

19.
鲁迅在绍兴生活了他一生的三分之一,不管他是否意识到,在他的意识深处,始终存在着一个越文化“场”。这表现在在鲁迅各种形式的作品中,不时浮现出一种“故乡情结”;鲁迅的精神气质,可用“硬”和“韧”二字概括,而这正是越文化的传统;在鲁迅的思维方式上,也显示了越文化“崇实”和强烈的批判意识的思维特征。  相似文献   

20.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家世是血脉的见证.此文以史实为依据,以《绍兴周氏渊源考》为选本,指出并廓清了长期来周恩来家世中所涉及的周恩来祖上“周茂”名被混用、周恩来祖父名“起魁”被误传、周恩来与鲁迅被归属同宗同族等问题,并认为学术界研究名人家世须从学术角度出发和从客观实际入手,切忌被其他种种因素所干扰和迷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