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西游记》的宗教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的《西游记》研究,基本上集中于两个问题:一、对作者及成书过程的考证;二、对作品思想内容的探讨。《西游记》问世之初,作者的真姓名长时期隐而不彰,而三教之徒依各自的教门立场和冥顽的护教意识对作品随宜附会,以为《西游记》是“《华严》之外篇”,“《大学》之别名”,“古今丹经中第一部奇书”,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似乎《西游记》真的成了“千古疑案,海内一大闷葫芦”。  相似文献   

2.
<正> 古典小说《西游记》“每杂解颐之言”(鲁迅语)、“逸趣横生”(郑振铎语)、通体一致地保持着它的基本美学风格——喜剧美,这是作者吴承恩“善谐剧”的禀性在创作中的鲜明表现。《西游记》问世四百年来,之所以吸引、征服了无数读者,并且驰誉全球,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其喜剧美的魅力。著名瑞典汉学家马悦然说得好:“在世界文学中,《西游记》是最有趣的小说之一,应该让世人共同欣赏。”《西游记》同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喜剧作品相比,确实是毫无愧色的。本文探讨《西游记》喜剧美的重要一支——滑稽美,余项幽默美、讽刺美,笔者另有专文论述。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在对《西游记》的评论中,曾出现过种种否定孙悟空形象的论点。他们认为,大闹天宫后的孙悟空已被神佛“招安”,“改邪归正”。已成为统治阶级的奴才。以后作者对他的一切赞美和歌颂,在思想上只能是属于封建性糟粕,而不可能是民主性的精华。 以上述论点为中心而提出的各种否定孙悟空形象的议论,我们统称之为“受招安”说。这种论点之所以不能使人信服,主要是由于它脱离作品和作者思想实际,简单机械地用阶级分析方法去分析作品人物的缘故。  相似文献   

4.
一在《西游记》讨论中,神魔问题是一个聚讼纷纭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对孙悟空的基本评价,影响着人们对作品主题的认识。为了不使讨论过于枝蔓,有必要先作两点说明:其一,《西游记》是在民间流行的神话和传说的基础上产生的,甚至有许多重要情节都来自元代的《西游记平话》,因此它不是吴承恩的独立创作。但是,与以前一切取经故事相比,《西游记》在主题、人物、结构和语言等方面都有创造性的改变,成为一部“神骏丰腴,逸趣横生”的杰作。正如郑振铎所说:“吴氏以他的思想和灵魂贯穿到整部《西游记》之中。”(《中国文学研究·〈西游记〉的演化》)我们应该把《西游记》作为一部有着整体艺术构思并体现着吴承恩的“思想和灵魂”的长篇小说来理解。其二,读《西游记》的人,往往很自然地由神魔联想到当时的社会,并不觉得神魔世界离现实生活太远,这是由于作者颇为自觉地把自己对社会的某些认识和理解融入了对神魔形象的描写之中的缘故,因此,我们应该承认神魔有象征意义,或者说有寓意。作者的《禹鼎志序》可做旁证。《禹鼎志》是作  相似文献   

5.
《西游记》与《心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 ,《西游记》作者对佛学典籍并不熟悉 ,唯独对佛教的《心经》特别关注。《西游记》作者不但将《心经》的内容融入小说情节 ,而且还将自己对《心经》的理解贯穿作品的构思 ,以致于《西游记》成为一部“修心”的寓言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西游记》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近几年来,学术界对《西游记》的研究更加活跃。1986年11月3日至7日,全国第二届《西游记》学术讨论会在浙江普陀山召开,标志着《西游记》研究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现将近几年来已发表的论文和这次讨论会提交的论文,加以简要综述。一、关于《西游记》主题的新说在对《西游记》主题的认识上,近几年来的新说主要有以下五种: 1.哲理说。金紫千认为:“《西游记》是通过神话故事形象地喻明一个‘求放心’的道理”, “孙悟空的历史,是一条完整的人生道路,是一部很典型的精神发展史”,进而,他把这部作品的主题概括为:“《西游记》故事显然是在告诉人们这样一条哲理:人的思想只有归于正道,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见《文史哲》1984年第  相似文献   

7.
《西游记》中牛魔王形象的文化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游记》塑造了众多的妖怪形象,其中牛魔王是作品中出场最早、着墨最浓、最受作者重视、最具文化内涵的妖怪形象.它不仅是《西游记》以猴说法佛学思想的重要补充,表征了作者抑道扬佛的思想倾向,作者还赋予了牛魔王一个世俗人所具有的世间相,写了他从魔到归佛的过程,并在其形象的哲学层面上,继承了禅宗以牛说法的思想.作品还通过对牛魔王的妻子、儿子、弟弟和江湖朋友的描写,把牛魔王形象的文化内涵,推进到了佛教唯识学的层面上,使牛魔王这一形象,沉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西游记》是我国十六世纪写定的一部优秀的长篇神话小说,鲁迅关于《西游记》曾作过多次评论。这些精辟独到的见解以及所遵循的文艺批评原则,很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取世态铺张描写,使作品几乎改观《西游记》在明代中叶以后,就广泛流传,但作者是谁,长期以来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它是元代“长春真人”邱处机所作,鲁迅根据宋祖舜的《天启淮安府志》  相似文献   

9.
“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这是美猴王意欲超脱三界管辖,追求自在为人的朦胧理想。《西游记》的作者似乎也有这种追求。《西游记》作者思想飞翔的领域极其宽广,天上人间,九幽八域,都在他  相似文献   

10.
古代史籍与小说中都有不少同名交错的记载或描写,《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籍贯“太原说”,与《(天启)淮安府志》著录“《西游记》”被认定为百回本小说《西游记》,进而以吴承恩为此书作者,都有同名交错之误的可能.古代小说考证要充分顾及作者、作品同名现象的严重性,把不能仅凭同名下判断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并“阙疑”能“缓”.当今《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籍贯的认定应该回到“东原罗贯中说”,百回本小说《西游记》作者的认定应该回到明世德堂本不题撰人的原点上来.作为学术研究进步的阶梯,虚假的明确远不如真实的模糊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1.
<正> 每部作品都有它的个性特征。《西游记》是以广阔地反映、揭露、批判现实(常为悲剧)为其内容特征,还是以正面树英雄、写成功的人生之路(常为喜剧、正剧)为其特征?我认为是后者。《西游记》是理想英雄孙悟空的传奇,作品写了他从出世(第一回)到成正果(一百回)的全过程。即《西游记》以写人生为重点,不是以批判社会为重点。当然,理想英雄的人生并非在真空中度过,即使是神话英雄,其大闹天宫造反史、其西行建功立业史,无不是人间社会的折光。但这些是从属于英雄史的,它是使作  相似文献   

12.
<正> 李调元《雨村曲话》云:“元人咏马嵬事无虑数十家,白仁甫《梧桐雨》剧为最.”王国维在《录曲余谈》中称《梧桐雨》、《汉宫秋》、《倩女离魂》为元剧三大杰作,而其《人间词话》则云:“白仁甫《秋夜梧桐雨》剧,沉雄悲壮,为元曲冠.”这些看法虽然有的失之偏颇,但《梧桐雨》作为元杂剧的一部优秀作品,却是普遍地为世人所首肯. 然而,曲于《梧桐雨》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人们对它的认识也不尽相同.比较通行的看法是:作品以安史之乱为背景描写李杨爱情,一方面揭露了唐明皇的荒淫误国,一方面又  相似文献   

13.
《西游记》与宋明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游记》问世后,明清士人议论颇多。或云劝学、谈禅,或云讲道。劝学者说是一部“定性书”,谈禅者说是一部“悟书”,讲道者说是一部“证道之书”。其实,这些意见并非截然相左。因为自唐以降,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儒、释、道三教日渐合流,“不独儒者混于佛,佛者亦混于儒”(陈澧《东塾记》卷四),“两宋诸儒,门庭径路半出于佛老”(全祖望《题真西山集》)。三教融合的结果产生了统治中国六七百年之久的宋明理学。因此,有人说《西游记》“阐三教一家之理,传性命双修之道”(刘一明《西游原旨序》),“是把理学演成魔传,又由魔传演成文章”(张书绅《新说西游记总批》),并非全无道理。  相似文献   

14.
作者认为,《西游记》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一部形象化的人生教科书和未来学著作,它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科学史上的地位应当重新认识。应当引进未来学理论和方法,开拓文学艺术与理性思维、超前意识未来观结合的新途径,使“西游学”更富有时代性和科学性,推动人类科学事业的发展。作者还认为,90年代的“西游学”将在以下几方面有突破:1.《西游记》成书年代和作者生卒年代的研究;2.《西游记》主题和思想倾向的研究;3.关于《西游记》比较文学的研究;4.关于《西游记》理性思维和超前意识未来观的研究;5.关于《西游记》审美艺术的研究;6.关于《西游记》的社会科学价值的研究。《西游记》必将打破传统古典文学研究的小圈子,迈向多学科、多层次的未来学研究的时代。  相似文献   

15.
<正> 《山雨》是王统照的长篇巨制,也是他的主要作品。除了《山雨·跋》之外,作者自己很少谈到它的孕育过程,但我们从《山雨》问世以前作者的其他作品,诸如散文、诗歌、短篇小说等,还是能够比较清楚地看到它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等是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酝酿过程的。这诚如茅盾所说,王统照所以能“走到《山雨》那样的现实人生的认识,当然是长长的一条路。”(《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 一《山雨》的背景是紧靠胶济铁路的陈家庄和帝国主义侵占下的T市,内容是写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盘剥下农民的悲惨命运及其觉醒。作者在探究农民的痛贫根源时,始终沿着两  相似文献   

16.
<正> 对《西游记》中神佛与妖魔之间的关系,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研究者大都持“神魔一体”的观点。他们认为神佛与妖魔都是作者讽刺揶揄、批判揭露的反面形象。有的研究者曾断言:“神与魔实在是一体并存,本质上完全是相同的”,绝不能把《西游记》“理解为‘神与魔的矛盾和斗争’的作品”。①  相似文献   

17.
俗话说:“十年磨一戏”。胡叔和的《曹高评传》不是戏,却也经历了十多年的磨硕,才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作者说:“我是把它作为与曹禹展开心灵对话和自己与病魔作战的一种生命力和表现形态公之于世的。”正是在这种严肃认真的思想指导下,经过艰苦的劳动,才使《评传》在众多的曹高研究专著中显示了自己的特色。评传的写作,顾名思义既要介绍人的生平与思想活动,又要评论有关作品,因而必须妥善地处理“传”与“评”的关系。“传”这个人,就是“传”他的作品,“评”这个人,也就是“评”他的作品。曹禹是一位杰出的有独创性的戏剧…  相似文献   

18.
《西游记》作者确为吴承恩辨蔡铁鹰在1996年9月份于太原召开的“全国首届《西游记》文化讨论会”上,吴承恩是否拥有《西游记》著作权的问题在沉寂了数年之后再一次被提出。由于这次会议的主要组织者李安纲先生在近年的学术活动中多次表述了“《西游记》写的是金丹大...  相似文献   

19.
杨景贤是蒙古族第一个剧作家。杂剧《西游记》是作者剧作中有影响的作品,成书约在元末明初,比吴承恩所著百回本小说《西游记》早二百多年。可是,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却说:“蒙古色目人中,亦有作小令套数者,而作杂剧,则唯汉人。”这恐怕是很大的疏忽。杨景贤在当时的曲家中间,虽然名位不比别人尊隆,但是他弥补了我们中华民族戏曲史上的不足。其杂剧《西游记》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而且集中表现了人民群众的愿望,有强烈的感染力,是一部较好的作品。  相似文献   

20.
明代中后期正处于思想新旧杂陈之时,《西游记》恰逢产生于此时。面对个性张扬、人欲横流的社会风气,作者吴承恩对人性有其独特的体悟与思考。为了拯救浇薄的世风,使人心复归于正,他以宗教为救世良方,要合儒、释、道三家之力,让世人收心养性,“合和四相复修身”,达于完美的人性修养境界。他所追求的完美人性是佛性、道性与儒性的相统一又高于这三性的无私无欲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