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工作的通知>精神,为适应"邓小平理论概论"课调整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需要,高等教育出版社诚邀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博士生导师、东北师范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主任田克勤教授领衔主编<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主要供高校本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主干课教学使用.田克勤教授等编者通力协作,以边科研、边讲学、边写作的方式,经过大半年夜以继日的努力,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积极配合下,于2003年底推出了这本<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以下简称<概论>).那么,以名师任主编,在获奖教材基础上新编教材,不论是同行还是高校学生读者,自然期望它是一本精品.那么这本<概论>有何创新和特点呢?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是一门新课,这门课的教学对于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更好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青年大学生头脑至关重要。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几对关系:一是三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二是“概论”课与“两课”其他课程间的关系;三是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关系;四是教学中的师生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国家教育部要求高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要"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落实"三进"工作的核心和宗旨是"进头脑",为了适应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进一步增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针对性、实效性,我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从高校教学实际出发,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考试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新方案从2006级学生开始实施.新方案规定的四门必修课程中,"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简称概论课)是其中一门极其重要的课程.要增强这门课教学的实效性,在教学过程中就应突出导向性、理论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四性".  相似文献   

5.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通过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在高校"两课"教学中重要地位的论证及存在的问题的分析,阐明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势在必行,进而明确了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专题教学促进“两课”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方式的改革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本文在总结相关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调研与理论研究得出"专题式授课方式"是提高"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这一时代性极强的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为了对大学生进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提高<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教学效果,讨论引入发现法进行教学创新与尝试.提倡通过读讲答评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知识,通过查阅资料法让学生去发现材料,通过研读原著法让学生去发现伟人的思考过程.  相似文献   

8.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新方案从2006级学生开始实施。新方案规定的四门必修课程中,"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简称概论课)是其中一门极其重要的课程。要增强这门课教学的实效性,在教学过程中就应突出导向性、理论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四性"。  相似文献   

9.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运用作为现代教育技术重要内容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进课堂”、“进头脑”、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好途径。  相似文献   

10.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通过对"邓小平理论概论"课在高校"两课"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当前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说明"邓小平理论概论"课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从而证明了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2.
"作者"与"读者"是叙事交流语境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尝试从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的角度,分析福音书的文本,以此强调其中的意识形态内涵:认信耶稣是基督,耶稣基督向世人传报救赎的好消息,使世人更加笃定对上帝的信仰.这种神学观念的彰显既是福音书的著书目的,又凸显出了其自身独特的综合意识形态特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3.
"兴"恰好是中国古典诠释学美学最具深远影响和意义的范畴,也是<诗经>的本质.对<诗经>的诠释基本方式就在于"讽诵涵泳","叶韵理论"的应用就有利于"讽诵涵泳"的落实 .朱熹美学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对中国古典诠释学美学的创造性转进与拓展.  相似文献   

14.
15.
理学家们把本来具有道德性的孔子之仁与<易传>的生生观念相结合,将此生生不息视为生意、生理,并与人的心性相结合,建立起了"仁"、"生"、"理"三位一体的形上架构,完成了"天人合一"的理论预设.这种建立过程包括了对孔子的同情、<易传>的阐发,包括有佛老的刺激、中医的启发,以及他们自我的体贴和思考等一系列工夫.对这一过程的分析和说明,可以更清楚地把握理学本体范畴的结构与含义,也有利于进一步了解理学的整个体系及其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歌德在《浮士德》中构建的天帝与靡非斯陀、浮士德与靡非斯陀和浮士德自身的"善"与"恶"的冲突及其辩证关系。认为歌德笔下的"善"与"恶"的冲突无所不在,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既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它揭示了矛盾运动的普遍性及人类社会发展中前进与停滞的矛盾斗争,反映了人性深处的拼搏和内在矛盾。他所刻画的"丑"中有"美","丑"转为"美",使"恶"与"丑"也具有了重要的审美价值。这些体现了歌德成熟的辩证思想和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文章依据存在主义哲学对于“过去”(即历史)问题的看法,即所谓史学中的事实只不过是人们对于历史事件的解释,而这种解释由人们对于其“将来”的规划所调节,力图揭示史学研究的一个潜在性质:无论知觉与否,“求真”之真,将随着人们对“将来”谋划的变化而变化,不存在一个本体论意义上的、永恒的原子事实。根据这个性质,扬弃“信古”与“疑古”两种史学态度,说明“层累历史”现象的合理性与必然性,肯定“层累历史”的价值。在结语部分,则逻辑地提出“基于将来的释古”的史学研究命题。  相似文献   

18.
19.
文化传统既是一个民族社会发展的成果和积淀 ,又是该民族持续发展的背景和基础 ,因此 ,对少数民族社会未来发展充任着文化动力和文化制约的双重角色。本文从中国族群民间的创世神话、英雄神话、爱情神话、生产神话入手 ,探讨了我国多民族文化的本源与共振 ,以及由共振导致的文化趋合态势 ,进而说明民族文化的开放性吸纳和民族性自强是各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意识条件 ,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的辉煌同样取决于文化的开放性和自主性的再塑造。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兴”在“意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探讨,力求正确地、历史地把握“意境”形成过程中所蕴含的丰厚诗学内涵。“兴”在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情景交融、不尽之意、形象思维的特征以及佛教中“境”的介入,最终导致“意境”的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