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空作为自存的包罗人生的物质形态,被先哲们认为:天广地大而生变化四时,人须与之顺应,“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或者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养生主》)儒道异见都基于“知量无穷”、“知时无止”的时空体认。哲人思辨的同时,诗人  相似文献   

2.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人是有限的生命个体,势必要经历生老病死.但是,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在于人能从有限的生命中体验无限的意蕴.庄子就试图以"悟道"来实现从有限到无限的超越,他肯定人有绝对自由的存在层面,批判了现实中受物役、功利役和观念役的无超越性的假我的人的存在状态,这种状态使有限固化.因此,庄子指出以"心斋"之"忘"追求"道"为路径,才能实现真正人的复归.  相似文献   

3.
谈治学     
广西史学会定于今年十月在柳州召开第五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命我写一篇关于治学经验。我没有受过完全教育,知识很差。到壮年工作后,处处感到无知,都是遇到困难而去学习。至今耋耄之年,更感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能有什么  相似文献   

4.
庄子是反对求知的,他关注的是本真的生命,认为知识会扰乱人的心灵,不能让人的心灵归于平静。庄子悲观地突出了知识对于生命的弊害。尼采是鼓励求知的,他关注的也是本真的生命,认为只有知识才能帮助人们更好地保存生命和张扬生命。尼采借助知识来对抗当时人们精神的普遍萎靡不振,他乐观地强调知识对于生命的益处。尼采和庄子都否定知识的客观性和真理的绝对性,都是一种主观主义、相对主义的知识观。庄子思考的中心是如何安顿生命,尼采思考的中心是如何创造生命,二人对生命的理解差异,造成他们对知识的态度与理解之不同。  相似文献   

5.
陈丽英 《理论界》2006,(5):144-145
庄子的理想人格是他所塑造的“真人”形象,这些理想人格不但具有超越物欲、超越是非、超越生死以及超越物我的特点,有逍遥于太空的无限自由和审美特性,还有直觉式的悟道思维;另外,庄子理想人格那强烈的批判精神、充满美感的艺术精神、豁达的生活态度以及对理想的憧憬在今天依然是社会前进、丰富生命的灯塔。  相似文献   

6.
王力 《社会科学研究》2007,3(1):137-141
哈耶克依循有限理性—有限知识—有限自由的逻辑谱系构建起他的自由观。他在批判建构论理性主义的同时指明人类理性的有限性。在哈耶克看来,人类以其有限理性获取的有关已知事物的知识是有限的,历经无数次试错而积累的有限知识主要具有否定性功能,它只能告知后人不能做什么,而不能为人类的未来设计出一套完美的行动计划。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许多复杂现象是理性所不及的,理性不是全知全能的,因此个人行动不能受他人或组织意志的支配,这就在逻辑上为个人自由选择和自由行动创制出了无限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在这个大千世界里,人是极其渺小的,因其渺小,他要放大自己,他有信仰,追求知识,要完善语言。因为他是有限的,他才会追求无限的理想;因为他是无知的,他才会追求知识,努力探寻自然的秘密。所以,隐喻产生的一个重要的根源就在于人类对客观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探究和认识。(齐莉莉1999)本文对隐喻研究的几个重要历史阶段进行了分析、归纳和梳理,以便能使人们从宏观上对隐喻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从而促进隐喻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古往今来,人们都在千方百计挣脱各种各样的枷锁而去追求自由。或者是为了生存而去追求有限的自由;或者是为了贪欲而去追求无限的自由。当人们为求无限的自由而致力征服自然从而伤害了自然时,人与自然失和,从大地沙化到大气污染,这便带来了生态危机。当人们为求无限的自由而致力征服别人从而伤害了别人时,人与人失和,从互相攻讦到原子战争,这便带来了人态危机。  相似文献   

9.
一、神话空间在原始初民逃避死亡追求永恒和无限的历史中创生从生命本体论的视角审度,原始自律理性作为原始初民生命本体的自律构成因素,其决定了原始初民的生命本质是在自我规定的意义上被界定的.这也正是人与动物在心理机制上的本质区别.也正是在生命的洪荒中觉醒的原始自律理性,给原始初民带来一个生与死悖立的情感世界.当原始理性的自律启蒙使原始初民意识到生,以孩提般的原始童贞心态去拥抱生命生存的欢悦时,他们又无可抗拒地意识到死,他们又必须以孩提般的原始童贞心态去体验生命面对死亡的恐惧.这正如华夏哲人庄子在抽象的玄学本体论中对生与死的辩证体验,《庄子·齐物论》载:“方生方死,方死主生”,①《庄子·田子方》又载:“生死亦大矣而无变乎已.”②的确,人在意识到生之欢悦的瞬间,死亡便热烈地拥抱着人.  相似文献   

10.
现代科学的迅速发展,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大交汇和大渗透,从而涌现出数以千计的新兴学科。知识“爆炸”、知识增长的“马太效应”,给力图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人们造成了困扰;人生有涯而知无涯,当如何选而学之呢?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由周孟璞、郑青、刘平斋、曾启治主编的《现代科学知识小百科》将给读者提供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1.
我们常常听说一些旧知识分子妄自尊大。而一些旧知识分子则不肯承认这一点,他们说:“这是自尊,人都有自尊心嘛?!有自尊心不是坏事”。对,有自尊心并不是坏事。但是,他们拿什么来自尊呢?不是别的,而是那一点点知识。他们认为自己读书万卷,下笔千言,上通三代,周知万国,的确是顶刮刮,了不起。有了这一点知识,就应该高人一等,谁也不能触动他,否则就会伤及他的自尊心.而他们也就凭借这些知识,向党向国家要优厚的待遇;在他们自己人的中间也凭借这一点去争名  相似文献   

12.
我知道,五千年的土地需要翻耕,霉味瘴气需要扫荡!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平庸的民族;凌空蹈虚的救世主,只能描绘迷幻的天堂!让逃亡者掉头而去,创业者虽九死其未悔!不是留恋公平穷困的许诺,就因为那苍茫的皇天后土,是我无限留恋的故乡!我知道,那痛  相似文献   

13.
庄子之苦乐观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子所感受的苦、所追求的乐都在于精神感受.现实之苦在于世俗生活中的拘束或奴役,在于人类认知能力的有限,在于人们无法摆脱现实的处境.现实的地位、财富、欲望的满足并非庄子之苦的主要内容.庄子认为人类的有限性是人类之苦的根源.庄子的逍遥之乐在于超越现实束缚的自由的感觉,在于独与天地万物相往来的体验.这也是一种精神的满足,但不是现实欲望的满足.这种精神境界的提升可以是无限的,可以达到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精神体验.从现实之苦到逍遥之乐的转化的关键在于心灵的宁静,而心灵的宁静在于认识到世界的客观性和非目的性,避免面对苦难时的狭隘的、个人的、目的性的解释;在于认识到人类自身的有限性,避免对个人或群体抱过高的期待.在这样的基础上人们才可能超越现实之苦去追求精神境界的无限提升.  相似文献   

14.
巴金逝世后,有评论说,这意味着他那一代知识分子已彻底成为历史.   有人说巴金是五四时代最后一位大师,他追求个性解放、追求精神自由是一种“现代性的宏大叙事“,而我们当前面临的是全球化和消费文化新时代,我们不能躺在他的思想和价值上,而应超越他.……  相似文献   

15.
魏泉 《东岳论丛》2002,23(1):101-103
在庄子思想体系中 ,言意关系是跟道与物、形与神、实与虚一样 ,是相对应的概念。所谓“言不尽意” ,是有限不能穷尽无限的意思 ,无限不仅仅指无限大、无限多 ,也可以有无穷小、无穷细微之意 ,其极致接近于无。“得意忘言”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庄子所推崇的“忘言”不是对“言”的否定和舍弃 ,而是对“言”的超越 ,是一种“虽不能至 ,心向往之”的理想境界。《庄子》中的言、意概念可以做不同层次上的理解。“言不尽意”是针对表述者而言 ,“得意忘言”则是针对接受者来讲的  相似文献   

16.
"生死齐一""悦死恶生"--论庄子的生死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亡,无疑是一切生命的最终归宿;永生,注定是智慧人生永远的渴求。生与死锻造了庄子哲学的恢弘与博大;而对死亡的沉思,更显示了一代哲人的睿智与洒脱,甚至使死亡这一人们讳莫如深的话题,也具有了美学的意义和审美的价值。一、死亡的必然性庄子在其著作中多次谈到死亡的必然性。《庄子·大宗师》明确肯定:“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杂篇·盗跖》云:“天与地无穷,人死者有时。”意思是说,人的生死是必然不可避免的,就像永远有黑夜和白天一般,是自然的规律。因此,《庄子·达生》云:“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  相似文献   

17.
以今人视野回眸先哲庄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宇宙与人的关系是"天人合一",在庄子看来,"天"与"人"是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是"人为",庄子主张顺从"天道",摒弃"人为",宣扬"万物齐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的养生并不是脱离世界,而是要大胆感知和观察世界万物运动的内在规律.就这个意义上说采,庄子的认识论有其积极的一面.逍遥游是庄子主张的最高精神境界,所谓逍遥,就是自由,就是超越时空的、绝对而永恒的自由.庄子所追求的自由,是精神上的自由,是精神上的超越束缚.庄子的"游",就是若即若离,活在这个世界,但是又和这个世界保持距离.所谓"逍遥游"就要达到自由自在、若即若离、不拘名利、追求精神解脱,同时又大胆思索,追求真理.庄子关于个人修身养性的观点至今仍然有他的积极意义.庄子的养生,实际上是热爱生命,他主张人不为物累,顺应自然,远功名,却利欲,与世无争,做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才能够养生,享尽天年,这和现代医学所主张的情绪乐观,心态平衡才能保持健康是一个道理.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哲学史上 ,庄子的人生观以其鲜明独特著称。本文认为 ,它的独特在于提出了审美的人生境界——“至美至乐”;采取了审美的人生态度和方法——“心斋”“坐忘”;追求审美的人生目标——精神自由。庄子倡导的这种以追求无限自由为本旨 ,以获得审美体验为特点的人生 ,实质上是艺术化的人生 ,它奠定了中华民族把精神自由的要求放在首位的人生价值取向 ,确立了炎黄子孙对待人生态度上的审美化、诗意化趋向。  相似文献   

19.
雷锋同志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这是一个普通革命战士的至理名言,同时也蕴含着很深刻的哲理。值得我们进行认真的思考。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确定了进一步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总方针,并且十分强调恢复和发扬党的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与此同时,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也特别强调了“我们一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问题。他指出:“鉴于我们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担负的重大责任和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所处的重要地位,有必要把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摹本理论提到全党面前。要提倡认真  相似文献   

20.
姜颖 《北方论丛》2012,(5):94-98
《庄子》认为知识是有限的,在某种意义上知识似乎遮蔽了人们对道的探求,但《庄子》否认人具备超越知识以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庄子》将知识界定为人的存在本身,抛弃知识实际上意味着取消了人的存在性,人若想“得道”不能以抛弃知识为前提,体道需要知识的参与.因为道需要通过知识来展现自身,道被知识化具有其必然性,知识因此有了积极的意义.但是,知识本身具有相对性,这使知识必须在一个过程中持续地被否定,从而达到与道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