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唐初的科举考试,不论进士科、明经科、制科都试策问。为了应对科考,举子习作策论,官员也撰写作为辅导性质的策论,大量策论遂应运而生,从而在唐代形成一种特殊文体———策论。研究唐代的策论,则成为“策学”。时至今日,唐代时务策留存甚少,能够确定的最早的科场进士时务策,为贞观间上官仪之进士对策。至于作为习作或辅导性质的策学之作,有学者认为中唐诗人白居易成书于元和间的《白氏策林》四卷是唐代留存至今的最早策学著作。其实,迄今为止所能见到的唐代保存至今的最早策学之作,当属日藏《令集解》中所载唐太宗贞观初魏徵撰写的进士《时务策》,它比《白氏策林》早出一百七十年左右。  相似文献   

2.
所谓身心的类型,是以整个机体观点,辨认各人的身心特征。研究这种问题者亦称个人生物学(The biology ofindividual)。每个人的身心皆各不同,如吾人日常所见者,有的人生成很胖,即其所吃食物,并无大量的肉类和脂肪,都还是很胖;有的人生成很瘦,即使进用多量的滋养食物,还都是很瘦;有的人容易得肺结核病,有的人容易得肠胃病;有的人性喜活动,有的人爱好静默,诸如此类。艺术家观察各人身心类型,常较寻常人更为深刻。我国旧戏剧上所表演的净生丑末,他们的性情不同,体格大小不同,面上脸谱以至于声音举止,皆各不同。文学家描述各人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清代朱卷集成》七千多名举子家世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清代,尽管获得科举功名者大多数出身于较高社会阶层,出身于上五代均无功名家庭的举子要实现向上流动相当艰难,但一定比例的布衣借着科举得以升迁的事实,说明他们仍有一个较为公平的上升渠道。姻亲和母系家族对于举子提升社会阶层几无助力。居住城市的举子实现向上流动的机会要比乡居举子大得多,但家世在实现社会流动的过程中起着远比居住地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程朱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统治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一种官方哲学。但是,理学在其初始发展阶段由于被斥为"伪学"而几度遭到禁止。发生在北宋时期的"元学禁"以及南宋的"绍兴学禁"和"庆元学禁"都给理学以沉重打击。但理学毕竟是一种较为完备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由于其政治适应性,尽管历经坎坷而终成正宗。这其中既有反道学斗争的缺陷,使得对理学的批判无力,也有魏了翁等人恢复发展理学的积极努力,更重要的是封建统治阶级对程朱理学的政治需要。因此,理学的正统化实现乃是历史的必然。程朱理学毕竟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哲学,其唯心主义的本质决定了它必将被民主主义的思想所取代,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5.
复除,简称“复”,指依据法律规定或国君的临时诏令,免除人民应纳的租税和应服的徭役。它是伴随赋役制度而产生的,对赋役制度起一种补充和调节作用。复除最初称“施舍”或“舍”,《周礼》载:“国中自七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其舍者,国中贵者、贤者、能者、服公事者、老者、疾者皆舍”。郑司农注云:“舍者,谓有复除不收役事也。”南宋徐天麟在《东汉会要》卷29中说:“汉之有复除,犹《周官》之有施舍,皆除其赋役之谓也。”春秋战国时,出现了有关复除的明确记载。如魏国考选武卒,“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的复仇可分为三个时期 ,即公开允许时代、限制时代和禁止时代。按照中国古代法制的原则 ,复仇是中国自古流传下来的习惯之一 ,没有严格的时代划分。因为中国是一个重视礼与孝道的国家 ,复仇习惯长期以来一直存在。在其存在过程中 ,司法方面也作过强制禁止 ,到唐以后 ,就属于禁止时代。真正在史料中有关禁止复仇的记载是东汉初 :“今人相杀伤 ,虽已伏法 ,而私结怨仇 ,子孙相报 ,后忿深前 ,至于灭尸殓业 ,而俗称豪健。故虽有怯弱 ,犹勉而行之 ,此为听人自理而无复法禁者也。今宜申明旧令 ,若已伏官诛而私相伤杀者 ,虽一身逃亡 ,皆徙家…  相似文献   

7.
黄宗羲之学并不是我们理解的经世实学。他追求的是一种整体天理之学,其特征是理气合一、道事合一、知行合一、万物一体。而任何分离理与气、道德与事功、知和行之学皆是伪学、虚学。单纯的经世之学也是这种分离的产物,黄宗羲对之持明显的批判态度。  相似文献   

8.
赌议     
说到赌风之盛,有人步古乐府诗的写道: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干部忘工作/学生忘读书;还有人套用翻译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麻将故/二人皆可抛;也有人编出顺口溜:十人就有九人赌,还有一人在跳舞(跳舞似不当与赌博相提并论)。这些无疑都使用了夸张笔法。但如说赌博已成为一种社会时弊,我以为丝毫也不过份。不久前发出过关于禁止党政机关干部打麻将赌博的通知便是佐证。此风要由党政机关下通知来刹,可见它至少在不少地方成了“气候”。  相似文献   

9.
《史记·高祖本纪》中记:“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知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建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相似文献   

10.
南宋时期,已通过发解试并获得州郡荐书、即将赴省试(礼部试)的举子,有不少人因家境贫寒,面临交通食宿、房租、考场用品购买等费用难题。用签约形式资助得解举子赴省应试的"义约"则应运而生,并在今湖南、江西、福建等地广泛流行。义约的名目繁多,以江西地区为例,就有以科举为名的"词赋义约""经赋义约",以等第为名的"龙头义约""梯云义约""甲科义约""南宫义约",以地域为名的"新昌县义约""古洪三洲义约""楚泮荣登义约""安仁县兴德乡义约",及以个人名义立约、以姓氏为名立约。义约的经费筹措形式包括众筹、得第者捐款、私试各科第一名出资等,这表明其订立主体事实上是得解举子。义约一方面推进了科举公正性的进一步实现,弥补了远方举子在制度方面缺乏的关怀,另一方面发扬了我国自古以来邻里互助的优良传统,具有移风易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高考制度诸方面的改革,但许多根本性问题仍然没有得以解决.高考制度的改革不仅要有理想更要立足于现实,不仅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性,要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和认真分析现实的基础上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高考之路.  相似文献   

12.
科举考试兴盛于唐宋时期,开通了平民入仕的道路。读书人期待一举成名天下知,创造了一些雅致的表示科举及第的词汇。这些词汇有的出自《尚书》,有的来源于《庄子》和其他古代诗文。本文以时代为线索,对这些典故词进行了初步分析。了解这些词汇的来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进一步探求科举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科举学的文化视角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从文化角度研究科举学具有整体综合的优势,有助于加深对科举考试的本质、功能及其演变规律的认识,全面评价其历史意义与现实影响。科举制与民族传统文化构成双向关系,在长期考试实践中形成品类繁多的科举文化。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产物和重要表现,科举制既存在历史局限性,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科举考试创设的公平竞争机制及其所彰显的择优选才旨向,是科举文化的精华所在。  相似文献   

14.
"宾贡进士"是唐代科举考试中出现的一项制度,其目的是将周边诸族士子与唐本国士子加以区别并予以优惠照顾.所谓"宾贡科",并非是指与进士、明经等并列的科举考试科目,而是指进士科考生的特殊来源以及考试和录取的特殊方式."每自别试"虽是宋代才出现的制度,但它并不足以说明唐代宾贡之制的不存在或唐代科举考试中"异邦贡士来华应试常与唐本国士子同等对待".  相似文献   

15.
加强高校考试管理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考试管理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教学效果、促进教学改革、改进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它与教学质量休戚相关。然而纵观当前一些高校的考试管理,仍存在诸多弊端,因此,摆在教学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改革考试管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本文简介了素质教育, 浅析了英语素质教学, 指出了传统英语考试的弊端,阐述了实施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英语考试的方法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中国22所大学本科管理会计期末考题所强调的学习层次。将所有考题依照Bloom(1956)的六个学习层次(即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或评鉴)进行分类,本文发现,平均而言,这些试题所强调的学习层次仅在理解与应用间,虽然较Chow et al.(2000)所发现的学习层次似有提升。由于考试影响学习,这种命题会使得学生忽略在分析、综合及评鉴层次的学习。由于属于分析、综合或评鉴层次的题目不论在命题或阅卷上都相对费时费力,建议大学改变相应的行政措施(如教学监督、评估、和支持)促使教师转向这些层次的命题。  相似文献   

18.
《儒林外史》是一部反映清前期科举社会士人生活的长篇讽刺小说。吴敬梓通过讽刺江南士人的众生相,抨击的是已经日益腐败的科举制度。我们今天要读懂《儒林外史》,必须了解清代的科举制度。如要搞清《儒林外史》中童生、贡生、监生、生员、用才、举人、进士等一批与科举考试有关的重要称谓,就必须搞明白清代科举资格考试。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非英语专业普通高校学生的英语应试能力从统计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听力理解与阅读理解两项是学生最具困难的题型,而且有些题型应该单独进行训练。  相似文献   

20.
科举配额制度是基于公平分配举额的目的,在协调各地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不平衡的过程中逐渐演变而成。宋代科举在州府试中实行解额制,明代科举实行南北分卷制度,至清代则发展为分省定额取中制。科举取士的演化趋势是分区取人的办法越来越具体,区域配额也越分越细。实行这一制度带有优待边疆和文化落后地区的用意,有利于边远省区人文教育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科举时代的"公正"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