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孔子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对这句话的解释,历来说法不一。一种释为:“做官做得好的人就应该学习,学习学得好的人就可以做官。”另一种释为,“做官了,有余力便去学习;学习了,有余力便去做官。”两种译法的分歧在于一个“优”字。把“优”训为“好”,便成了读书做官论了;训为“有余力”,似乎又当别论。其实,“好”与“有余力”是有联系的,“好”是“有余力”的前提,“有余力”是“好”的表现,没有“好”做不到“有余力”。这样说来,俩种译法并无本质的差别。说的都是“学”与“仕”的关系。但由于对象不同,说法重点有异。  相似文献   

2.
句尾“了”与副词“没(有)”共现句式,通常带有时段状语;而王灿龙认为,时段成分不是“了”与“没(有)”共现的必要条件。经考察得知,“了”与“没(有)”可以共现于不带时段状语的句子,但该类句子要有时量起始标记,或者有“就”、“再”等副词的介入。  相似文献   

3.
0.1吕叔湘先生认为,“了”有两个,一个是动词后缀,一个是语气助词。在“别说了!”和“别丢了!”两例中,一个层次是“(别说)+了”,“了”是浯气助词;一个层次是“别+(丢了)”,“了”是动词后缀。在“他把它扔了!”一例中,“了”是动词后缀兼语气助词以上看法包含着这样一层意思:从直接组成成分分析法来看,动词后缀“了”和单音动词有直接组成关系,语气助词“了”和单音动词不一定有直接组成关系,本文打算对这两个“了”试加分辨。 0.2本文只讨论“单音动词+了”有前粘着成分的组合,不讨论有后粘着成分的组合,具体地说,只讨论 (1)“改了就好”中的“改了”是否充当主语;  相似文献   

4.
介词“有”字三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语法学界一般认为现代汉语中的“有”字是动词。我们以为,现代汉语中不但有个动词“有”,而且有个介词“有”。吕叔湘先生说:“一般认为词类不同就算两个词。”因此,“有”字是同形异类。动词“有”广泛使用,语法学界共识已久,多有研究;介词“有”使用广泛,但尚乏共识,也应研究。 浅说特殊性 早在十多年前,宋玉柱先生就对“那块钻石有核桃那么大”之类句子中公认的“有”字的动词性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这个疑问是很有学术见地的;而有的先生则以动词“有”的特殊性来抹煞介词“有”的客观存在,应该说,动词“有”确实有其特殊性,不少先生已有论述:但若特殊到把介词“有”与动词“有”“合二而一”,毕竟难免“方枘圆凿”。  相似文献   

5.
做任何工作都要“心中有数”。这个“数”应是客观的。如果主观先定个“数”,然后再在客观中“凑数”(如“左”的错误时期先定坏人占百分之五的数,再在各单位按此比例抓坏人),那就大错特错了。 评价一种新理论、新观点,常用的评语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持之有故”本义为有根据,新观点新理论当然要有根据。语“故”还有一义,就是“原来有过的”。这样一来,“有根据”变成了“原来有过的”,“持之有故”成了引经据典,以谁人说过为根据。于是乎,悖理出来了:既然“持之有故”即别人以前说过的,怎么又成了新观  相似文献   

6.
林源 《殷都学刊》2008,29(3):125-127
通过全面考察“顽”与“廉”词义发展的线索,再参证其它相关文献,可以看出“顽夫廉”中的“顽”应指“愚妄无知”,相应地“廉”应指“有操守”,“顽夫廉”意为“糊涂而不知礼仪的人也变得行为端正有操守了。”从而否定了赵岐等“顽,贪”、“廉,廉洁”的传统注释。  相似文献   

7.
从理性思考走向感觉或体验——解读姚振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封秋昌 《河北学刊》2002,22(4):80-84
姚振函是新时期涌现出的一位有特色、有成就、有贡献的诗人。 2 0世纪 90年代之后 ,逐渐形成了他自成一体的“感觉诗” ,这些诗拓展了诗歌新的表现领域和空间 ,做到了“感觉”和“意义”的融合 ,“自我表现”与“从生活出发”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写诗要有诗眼,做戏要有戏眼。所谓“眼”,指艺术意境的焦点,艺术意境的脉胳。诗有了“眼”,就有了意境,戏有了“眼”,就有了戏味。散文有了“眼”就有了“神”!杨朔一向致力于诗眼的创造,努力加强散文的美感。杨朔散文中的“眼”点,有的置在篇首,象明灯高悬,一灯指路,有的居其中间,似佩玉在身,忽隐忽现;有的嵌在结尾,象群山之巅,须仰视才见。《雪浪花》的“眼”点在篇首。《海市》的“眼”点就在中间。《海市》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散文,作者  相似文献   

9.
《周易哲学及其辯証法因素》的作者,說什么《周易》有了“关心下級,关心群众,重視解决群众的生活問题”,“于民有利的就作,于民不利的就不作”的思想;有了“敢于胜利,坚持跃进”,“由九渊跃到九天的大跃进精神”;有了“自我检查以及吸收群众参加检查”“听取群众的呼声和意見”的作风;有了“領导者与群众同心一德,上下打成一片”,“大公无私,推誠相待”“虛心待人”的态度;有了“坚持奋斗,长期奋斗”的干劲等等。这就是說,《周易》里边已經有了无产阶級的道德品质、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这样的思想品德,在《周易》里又是哪一种人具有的呢?作者说《周易》里有两种人:  相似文献   

10.
人往往有“忽然想到”的时候。比如,在每天的气象预报中,总有“××沿海海面……”之说,听了多少年了,亦已习以为常。可是有一次,忽然感到“沿海海面”这样搭配,语法上似乎欠通。因为“沿海”即“靠海的地方”,系指陆地而言,这  相似文献   

11.
一有人说《红楼梦》的主题是多义的,不可以一语指实,这很有道理,但不管怎样“多义”,总有一个是基本的;也有人说《红楼梦》的内在意象和读者的审美体验均带有一定模糊性,很难对审美对象做出精确的质的界定,这也很有道理,但不管怎样“模糊”,总有一点是明确的;还有人运用各种手段(包括电子计算机)说明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的某些差异,这是否也有道理?也有,但不管怎样“差异”,至少有一点是一致的。这种“基本”的、“明确”的、“一致”的是什么呢?即:哭泣。读者的眼光可以有种种,有人看到了“淫”,看到了“缠绵”,看到了“病”和“梦”等等,但谁都无法否认《红楼梦》写的“哭泣”。大观园女儿没有  相似文献   

12.
“这真不可思议…””它以前就这样。”“它昨天还在工作。”“一定有硬件问题。”“你敲错了什么导致它崩溃了?”“你的数据里有些奇怪的东西。”“我有整整一周没碰这些模块了。”“你一定弄错了版本。”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汉语中,“连”与“联”二字同音,义也有相通的地方,使用时容易出错。因为“连”作为名词和连词使用跟“联”字比较有迥异的语法功能,一般还不会混淆和误用,可是,当“连”和“联”都作为动词使用的时候,问题就多了。 动词“连”与“联”都具有“连接”、“结合”的意思,而且也分别构成了一些可以通解的双音词,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二字是不能通用的。归纳起来,二者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差别:  相似文献   

14.
经过了西周春秋时期“男女有别”和“夫妇有别”礼节规则的界定和塑造,男子和女子的性别角色,都已形成和拥有了稳定的“气质”,呈现出“主动”和“被动”,“勇武”、“忠信”和“美艳”、“柔婉”的明确分野;无论男女,其性别角色都出现了细化和一身多任的情况。就角色细化来说,无论男女,都有家庭和社会范围的角色分工;就一身多任来说,它直接导致了角色冲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徐嘉露 《中州学刊》2022,(8):129-136
“过继”是明代户绝家庭宗法继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的民间“过继”文书有“立继”文书、“出继”文书、赠与文书、遗赠抚养文书、招婿养老文书等。明代民间“过继”的内容有“奉祀”“继产”“当差”等,“过继”的方式有全部权利义务承继的“过继”、养老“承分”不“奉祀”的“过继”、以养老换取继产的“过继”、只继产不奉祀不养老的“过继”。明代的“过继”不仅继承了传统社会的做法,而且在继承方式和范围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规则,为现代民事继承制度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6.
世间为何会“有”“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有”“无”问题涉及形而上学基础,也涉及海德格尔的全部思想。传统形而上学只知问万有之“有”,不知问“无”,而万有之“有”实为一个抽象的思想体,世间并无此种思想体,有的是可无化万有又可成就万有的“无”。因为世间是人的世间,而人就是海德格尔的Dasein,即会死者。因此,人的存在是生生死死的存在(过程),“生”是“有”的根据,而“死”则是“无”的“龛位”。因“生”而展开出(有)一个世界,“生”着同时就是“死”着,这个世界又是(有)一个“无”。作为“无”存在,意味着作为否定(无化)了一切存在者的自身存在,“无”即存在自身,它是万有的起源、本质和真理。从“无”到“有”,让自身(真理)显现,这是人要做的事情。天、地、人、神就在人的这种“事事”中拧在一起在世,并作为存在的“命脉”得到保存  相似文献   

17.
王船山以“量”论诗,从“现量”的三个要点:即:“现在”、“现成”、“现实”三层涵义。阐明诗歌创作要即景会心,浑然天成,不思而得,体现了他直觉审美理想;他的论诗之“法”,视“有法”为“无法”,“无法”为“有法”,抨击“死法”,倡导“活法”。两者都是我国古典文学批评中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8.
一、“个”有三种语法意义 “我班原先纪律松驰,课堂秩序不好。上周开了个会,大家纷纷发言,说个不停。班主任集中同学们正确的意见,规定个几条,人人照着执行,问题就解决了。” 上面这段话里,三个“个”的语法意义是各不相同的。 第一个“个”是物量词或称名量词,它前面有数词,或可加上数词,后面有名词,或可带上名词,呈“数 量 名”式结构。象“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来一个全党的学习竞赛”,“扑了个空”,“你帮了个倒忙”,里面的“个”都是。这种用法最为普遍习见,不必多说。  相似文献   

19.
方以智结合其家传之易学,提出了“太极不落有无”说。“无极即在有极中——无即在有中——先天即在后天中”和“太极即在无极、有极中——太无即在无、有中——中天即在先、后天中”这两组命题的交互融合构成了“太极不落有无说”的基本内涵。“太极不落有无说”是方以智“统泯随。交轮几”思维模式的运用,或者说是其“统泯随,交轮几”与“不落有无”的圆融。  相似文献   

20.
官文化、士文化和民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内在结构,在中国传统绘画、文学、音乐、建筑中得以外现。在审美文化层面上,绘画有“错采镂金”、“气韵生动”和“艳俗之丽”之分,文学有“道根文枝”、“得意忘言”和“俗而易晓”之分,音乐有“乐通伦理”、“声无哀乐”和“俗声俗韵”之分,建筑也有“皇家气派”、“造境天然”和“民俗风格”之分。在精神境界上,士文化所求的是“意境”的道禅至境,官文化所求的是“载道”的儒家之境,民文化所求的则是“从俗”的墨家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