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开始向新的生产经营领域转移,寻找新的就业和致富门路。绥化市北林区农村人口较多,如何解决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充分利用好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是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提高乃至整个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2.
日前,我们就农村劳动力(不包括城镇居民)在岛外从业情况作了一次性全面统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县农村劳动力在岛外谋生赚钱有20974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6.87%.年总收入逾3亿元.其中:出国劳动力有905人,年总收入近4000万元.从调查结果分析,农村外出劳动力有以下几个特点:1.外出劳动力以男性为主,出国劳动力以女性为主在外出劳动力中,男性劳动力有16598人,占79.14%;女性劳动力有4376人,占20.86%.而出国劳动力的性别比正好相反,女性占74.59%,男性仅占25.41%.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由单一的种植业结构向工、建、运、商等多种行业结构发展,并经历了一个超常规回流的发展过程。1990年底,我国农村劳动力人数为 42009.5万人,比上年增长 2.6%,其中男劳动力占53.7%,女劳动力占46.3%.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速度有所加快,并且开始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据对全国29个省、区、市 9936个村组的抽样调查,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79.4%,从事农村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占20.6%.调查资料表明:1.转移到农村二、三产业的劳动力继续增加,回流人数显著减少。1990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人数占农村总劳动力的3.7%。比上年增长28%;而从非农产业返回农业的劳动力比上年减少75%。  相似文献   

4.
农村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用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来代表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对人力资本影响农民收入进行探讨。1985年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构成是文盲与半文盲占27.87%、小学占37.13%、初中占27.69%、高中占6.96%、大专占0.06%,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88年;2004年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构成为文盲与半文盲占7.39%、小学占29.94%、初中占50.24%、高中占9.68%、  相似文献   

5.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状况的重要途径。笔者以农业大省黑龙江省为例,就如何做好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应加快转移步伐。现状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占比较大,仅2004年全省农村劳动力就达943万人,其中富余劳动力47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0%。2005年,全省转移农村劳动力357万人,比2004年增加112万人。在转移的357万农村劳动力中,向乡内转移的约有90.5万人,占转移总数的25%;向乡外县内转移的70.5万人,占19.7%;向县外省内转移的97.9万人,占27.4%;向省外…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对农村教育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我省农牧民劳动力文化素质总体不断提高。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7年,我省农村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劳动力占22.30%,小学文化程度占39.84%,初中文化程度占29.40%,高中和中专占8.02%,大专及以上占0.44%。与上年相比,低素质劳动力比重降低,高素质劳动力比重上升。其中:文盲或半文盲劳动力降低1.12个百分点,高中、中专和大专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上升0.163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7.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增长效应理论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生产函数理论分析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效应机理,构建了效应的测度指标,并对历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村劳动力边际生产力的明显改善,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在过去的22年里,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约为12%.分段来看,在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劳动力流动增长效应增加迅速,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劳动力流动的增长效应增长速度减慢.  相似文献   

8.
一、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制约因素 1.农村劳动力数量持续增加,劳动力就业结构更趋合理.随着我区个体私营企业的蓬勃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二、三产业转移,使得农村劳动力结构更趋合理.到2003年底,全区转向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共计17.86万人,比1995年底增加8.26万人,其中转到第二产业的15.24万人,占转移总数的85.3%;转移到第三产业的2.62万人,占转移总数的14.7%.在转移的地域上,以就地转移为主.  相似文献   

9.
正通常把1980年之后出生的农牧民工,称为"新生代农牧民工"。近年来,伴随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总量的增加,新生代劳动力队伍不断壮大,成为农牧民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据国家统计局内蒙古调查总队全区农牧民工监测调查显示,2013年内蒙古农村牧区常住户的农牧民工中,新生代所占比例达41.1%,按此推算,全区常住农村牧区及举家外出的新生代农牧民工大约有98万人,规模近百万。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转移农村劳动力,实现农村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课题。把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放在世界的范围内来比较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转移模式目前,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在社会总劳动力中的比重很小,一般在10%以下,有的国家不到3%。而在工业化的初期,这些国家农业劳动力在社会总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虽然较高,但并未像现在发展中国家那样存在大规模的富…  相似文献   

11.
农村劳动力迁移空间距离的变化及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动力迁移空问距离是劳动力在本省内和省外迁移距离,其特征包括劳动力来源地和目的地的分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迁移流动性不断增强.根据1990年、2000年人口普查和2005年1%人口调查数据,本文分析了近20年来, 我国农村劳动力迁移流动的空间距离变化以及农村劳动力省际迁移来源地和目的地变化及特征.  相似文献   

12.
四川是农村劳动力大省,农村劳动力数量占西部12个省、市、区的24.8%,占全国的7.7%。多年来,四川为把农村人口包袱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再把人力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在农村劳务开发的道路上做了艰难而富有成效的探索,转移和输出的农村劳动力数量、劳务收入逐年增加,2004年分别达到1490万人、576亿元,劳务收入已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3.3%,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已成为农民增加收入、转变观念、获取信息、重新创业的重要渠道,民工潮也有力地推动了我省城市化进程。但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需要有关各方广辟渠道…  相似文献   

13.
达茂旗是内蒙古传统农牧业大旗.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和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在农区马铃薯种植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牧区围封禁牧全面实施、农牧业综合生产力大幅提升的背景下,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大量涌现.截至2008年底,全旗总人口11.4万,总人口中有农村牧区人口81680人,其中劳动力50770人,占农牧区人口总数的62.2%.全旗累计输出农牧民33795人,占农村牧区总人口的41.4%,其中输出劳动力20062人,占劳动力总数的39.5%.……  相似文献   

14.
《上海统计》2000,(6):38-39
为切实了解新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状况与存在的问题,最近我们选择了六团镇湾镇村与高桥镇屯粮巷村作为典型调查区域,对其506户农户中16至60周岁的996名劳动力作了全面调查,现将调查结果并结合1999年农村劳动力年报资料作以下分析.一、调查结果1.第二、第三产业为就业主渠道.80年代,乡镇工业的快速发展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90年代,随着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又使部分劳动力流向第三产业.从本次调查结果看,从事第一产业的仅占调查人数的8.2%,从事第二产业的占61%,从事第三产业的占20.7%,详见下表:  相似文献   

15.
对西部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的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别通过国际标准比较法与生产资源配置优化方法对我国西部各省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进行了估算,两种方法估算的结果显示,西部地区2008年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分别为1328万人、687万人,占西部劳动力总数的12.92%、6.68%,西部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较原先已大为减少。这对于我国农村资源、农村发展调整思路提供了一定的决策基础。我国发展西部农村的重点应该从过去输出劳动力转变为提高劳动力资源的质量,提高劳动力的效率上来。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中央国务院2001年1月11日,关于做好2001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切实解决农村面临的突出问题,确保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是地方各级党政领导的当务之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逐步增加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我区每年有近3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这批农村富余劳动力既为我区非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丰富的人力资源,也给全区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也给整个社会尤其是农村形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我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面向何方?这是摆在各级党政领导面前的一个较突出的问题.笔者带着问题,深入全区12个片区,20多个乡镇村社进行了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动抽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2000年度,全区共有农业劳动力52.7万个,年度内有近30万个农业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转移率为57%,比1999年提高了1.8个百分点.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总体情况看,当前我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面临的问题有以下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一种测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简便方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内涵的界定从微观方面看 ,农村劳动力个体的剩余主要表现为非充分就业。由于土地在农村社区内主要按照集体人口平均分配 ,完全失业的农民除非自愿 ,并不存在 ,而由于人多地少的客观现实 ,在农业生产领域大多数农村劳动力不能充分按照市场价值完成工作时间。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数量呈现减少趋势 ,很多企业开工不足 ,职工的工作时间也越来越有限。个体工商业经营只是对少数有一定经营头脑的人而言 ,大多数农民处于非自愿的隐蔽性失业状态 ,或者叫做非充分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是一个宏观经济术语 ,指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四川劳务输出产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正模 《四川省情》2006,(10):29-30
四川是一个内陆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全省8700万人口中农村人口即约5000万,其中有3900万农村劳动力。而四川耕地总量相对人口和劳动力偏少,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劳动力的剩余保守的估计都在1/3以上。因此,在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农村劳动力转移一直是影响城乡经济发展的主线。四川早在上世纪90年代即成为我国跨地区劳务输出的主力,为我国劳务输出最多的省份,人员分布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其中最集中的是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据统计,2006年上半年四川共输出劳动力1633万人,占全省农村劳动力的42.5%,其中省外877万,省内820万人。2006…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现行农业统计制度中,有关农业劳动力统计的指标主要是反映农业劳动力利用情况,如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农业劳动力占社舍总人口的比重等。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农业劳动力的就业、转移、流动等问题越来越突出。但反映这些问题的指标体系尚未建立,笔者对此提出以下增设指标;-.反映农业劳动力就业程度的指标。主要计算农业劳动力就业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农业剩余劳动力来说,实际上也有一个就业的问题。计算就业率,以此反映农业劳动力的就业情况,同时也用以观察农业劳动力可以转移到其他行业中去的程度…  相似文献   

20.
我市是农业大市,全市乡村实有从业人员116385人,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占从业人员总数的83.9%,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的演化人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今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会越来越多。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滞留对经济发展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影响了农业扩大规模经营和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大量过剩农村劳动力难以转化为生产力,农民人均收入低下,消费水平难以提高,造成二、三产业和城市经济出现了不景气的局面。小城镇大量过剩劳动力没创造出应有的价值,使农民收入低,自我积累不够,以农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