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C太太有过激情的燃烧与幻灭,体现了意识与潜意识的斗争:C太太的激情是潜意识即性冲动的自然进发,而她的羞愧和逃离又是意识的稽查结果,也是对潜意识的伪装,倾诉则是她潜意识的再次宣泄。文本的双重环境背景为她提供了潜意识释放的可能与限制,文本的第一人称叙述视角也说明了她一直生活在潜意识的压抑中。  相似文献   

2.
伊丽莎白·毕晓普是美国杰出的现代诗人。她在诗中明确表示,艺术来源于生活、模仿生活,旨在表达思想;写诗是一个由客观到主观、物质到精神,思想和现实相互交融、渗透的动态的过程;并提出了她的"动态诗学观"。她认为写诗要观察事实的细节、沉入或者潜入未知,以及诗歌本身要能表达诗人的感情,诗要新颖,要能给人以快乐,使生活可以忍受。她的梦幻诗具有超现实主义性质,但她又不是一位超现实主义诗人。她把梦作为一种题材和写作方法,表现社会意识,是她未实现的愿望的满足。她的梦幻诗中,半梦和半醒的状态交替出现。她开发潜意识,认为意识和潜意识是并不割裂的,但理性才是主要的、可靠的。  相似文献   

3.
童年经验对张洁的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张洁文学创作动因及题材、个性的建构等方面都受到她童年经验深层的影响。张洁的童年经验属于缺失童年经验。这主要表现在:恋父情结在作品中的潜意识书写、对于理想化情感的渴望、对于母亲的固恋、初期作品中唯美的创作风格四方面。  相似文献   

4.
诺伯格·舒尔茨提出"场所精神"的背景和指向及对"场所精神"的心理研究脉络说明,建筑与城市场所精神的营造需要潜意识的出场。从"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两层面看,建筑与城市场所精神的潜意识营造具有具体的设计方法论价值。在建筑与城市场所精神的潜意识营造中,当代设计师更需以历史潜意识传承民族的潜意识传统,即所谓"潜意识传统"的"潜意识传承"。  相似文献   

5.
该文通过对唐传奇中两性故事的重新解读,目的不在于怎样"评价"这些作品,而是描述这些作品"是什么样子",并且追问"为什么会这样",由此发现一系列不同于通行文学史的"意味".这些作品都以男性的书生意识为中心,各种各样的"女性角色"折射出书生潜意识中对越轨性关系的幻想、对"母亲"的寻找、对"诗中情人"的散文化欣赏.这种"意味"蕴含在特定的人物结构、故事框架、母题、视角等"形式"要素之中,成为"传奇体"的重要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6.
简·奥斯丁的作品中体现了一种浓浓的"庄园情结".在她的作品中,庄园是故事开始的地方,是天真烂漫的爱情田野,是追逐名利的场所.在分析作家作品中这种"庄园情结"的同时,探究了"庄园情结"形成的原因."庄园情结"和小说家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出身于牧师家庭,生活于乡村小镇的奥斯丁,不可能摆脱其生活圈子以及社会环境对她的影响,她的作品也难免被打上深深的时代的烙印.  相似文献   

7.
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张爱玲的小说侧重于对人物的心理分析,尤其是潜意识心理分析。当然,她的小说不限于对女性心理的分析,但作为女性作家,她有意无意地偏重于对女性的关注。她对女性自身痼疾的揭示,对女性潜意识心理的分析,为后来女性文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路子。  相似文献   

8.
由于对传统的因袭和对大众口味的迎合,新武侠小说作家在创作中遵从男性视角以及对男权潜意识的向往使作品在女性观上基本没有什么突破,因而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显得底气不足而有先天缺陷,他们的作品塑造的只是男性希望看到的女性,而不是真正的女性.新武侠小说建立的是一个美妙的以"情"义"为出发点的男人的乌托邦,因而在女权主义高涨的今天,这一文学样式的衰落是可预期的.  相似文献   

9.
梦是一直困扰着人类的难于破解的斯芬克斯之谜。《安娜·卡列宁娜》中主要写了两个重复出现的梦:一个是安娜梦见弗龙斯基和卡列宁两人同时是她的丈夫;一个是安娜梦见胡须蓬乱、身材矮小、肮脏的农民。前者反映了潜意识中安娜对婚姻与爱情统一,丈夫与情人一致的渴望;后者预示着安娜"生命的未来际遇"。与弗龙斯基结合前,她是平静的;与弗龙斯基结合后,她就生活在烦恼、羞辱、背叛和苦痛中。  相似文献   

10.
"超现实"是20世纪文学批评常用的术语,人们往往将本来在艺术风格上差异极大的作家作品都以"超现实"冠之,这就给"超现实"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其实,布勒东的"超现实"指的是不受理性控制的,表现个体生命绝对真实的欲望、冲动、潜意识等非理性倾向;卡夫卡的"超现实"指的是作品中怪诞的世界以及变形的手法,它既有反逻辑的特点,又不失理性追求;艾特玛托夫的"超现实"指的是作品所描述的高于现实的理想世界,它既符合逻辑,又富于理性。  相似文献   

11.
虽然残雪小说不重表现世俗经验世界而隐退到人的精神内部,甚至延伸到水面之下的梦境、幻觉、冥想等层面,但她是以极其理性的思维去自由地表达非理性的“潜意识”,因此其作品也是可以进行理性逻辑分析的最现代文本。其对人“潜意识”的灵魂世界的开掘主要是通过小说梦魇般的意象环境和氛困、分裂的人物心态以及非暴力恐怖情节的设置等来展现的。在残雪看来,艺术精神就是在那久被漠视的“黑夜意识”里痛苦与幽默的相互缠绕。  相似文献   

12.
王安忆是一个极其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并着力挖掘人的心理感受的作家。孤独意识在她的小说中一再凸显,并当作人的一种普遍而根本的生存困境加以表现。如今的王安忆书写越来越从容,孤独已成为她笔下不用刻意彰显的潜意识,在对孤独的承担中折射出她对生命的领悟。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地域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作为地域人群"集体潜意识"的地域"隐型文化"。因此,注目"潜意识"问题研究且成果颇丰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相关方法,则有助于中国地域文化研究。其中,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对中国地域文化研究提供了心理学依据;克鲁克洪等的"隐型文化"理论在被纳入唯物史观框架后,也是研究中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4.
萧红是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影响力、最具独立风格的作家。她的一生短暂多舛,却为后世留下了多达百万字的文学作品,其《呼兰河传》、《生死场》、《小城三月》等作品备受世人青睐。在萧红有限的作品中无不弥漫着浓郁的悲剧气息,这也是萧红作品的魅力所在。透过萧红的"眼睛"体验她笔下那个真实的世界,分析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从而引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何以解忧》是女作家张抗抗依据她的知青经历所写的作品。本文以"互文性"为原则,将其置于环境和原型语境中,变文本的暗示为明示,去解读作家透过小说所提出的对于生命,对于人性的叩问。作品中,张抗抗用自身经历,来对北大荒知青这一文化身份表示认同;并表达了她在灵魂的纵深处对人性意义的执著追求。  相似文献   

16.
华裔女作家谭恩美通过作品中的"母爱"与东方色彩来阐释作为"游子"的辛酸和乡思.她在作品中既有自己融入西方世界的努力,也表现出对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的仰慕.她笔下的两辈人经过了从冲突到和解,最终努力地去寻找自己的根.  相似文献   

17.
《儿子与情人》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心理小说家之一劳伦斯的代表作。本文从心理分析的角度论述了《儿子与情人》中的俄狄浦斯情结与劳伦斯本人的“潜意识”的关系;用弗洛伊德的潜意识论的精神分析方法对该作品及劳伦斯本人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8.
庐隐是"五四"时期最早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感伤色彩,无论从她作品的格调上,还是从她作品的题材上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她的小说结构的选择也适合表现感伤的内容.正因如此,使得庐隐不同于别的作家,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创作之路.  相似文献   

19.
勿庸质疑,"房间"是弗吉尼亚.伍尔夫作品中的重要意象。她作品中的房间有丰富的内涵,因此受到不少学者的关注。该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致力于挖掘伍尔夫作品中"房间"隐喻的深层蕴涵,试图从另一视角丰富伍尔夫的"房间"隐喻——悖论性。  相似文献   

20.
运用弗洛伊德关于意识与潜意识的理论解读铁凝的中篇小说《对面》 ,分析作品所展露的男性的原欲世界 ,男女主人公的潜意识 ,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持久战 ;进而对作家新颖大胆的写作角度予以充分肯定 :从性的视角考察人性本体 ,通过男性弱点的自我暴露、审视和批判 ,对人性的探究深入到潜意识层次和性心理层次 ,揭示了人物灵魂深处的人性本真 ;最后探讨小说深邃的文本意蕴和标题的多义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