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栾好问 《南都学坛》2006,26(5):67-68
对闻一多的新诗研究中,许多人都认为他是“唯美主义诗人”,实际上,这是有失公允的,“唯美”充其量是闻一多诗作特色的一个侧面。闻一多之所以被划入“唯美主义”阵营,与他参加过“新月社”、家庭出身、求学经历及新诗形式有关。  相似文献   

2.
闻一多是新月派诗人,是古典文学的学者,更是一位爱国主义的民主斗士。爱国主义是闻一多思想发展的主旋律。作为一位爱国主义者,他的思想的产生、发展和确定,一方面是由内因,即他对祖国的炽热的爱所决定,这一点决定了他的留学、研究方向和投身社会活动;另一方面又由外因,即目睹中国的积贫积弱,民生多艰,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使他要为人民而激呼,为祖国而呐喊,希望祖国富强,民族昌盛。本文从闻一多的留学、学习,弃画学文、写诗,以及教学和研究各个方面,探讨了这一思想形成的内因和外因  相似文献   

3.
闻一多早期诗歌美学思想,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文艺现象,表面看来,确有相当“矛盾”的地方.建国初年,李广田先生就指出:这个“矛盾”是他“一面说‘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而同时又在喊着我们的主张是‘艺术为艺术’”.李广田先生的文章旨在全面论述闻一多的政治思想、文艺思想的发展及其生活和创作道路的演变,因而未能对闻一多早期诗歌美学思想的“矛盾”作进一步的探讨.遗憾的是,五十年代出版的几家中国现代文学史,对于闻一多早期诗歌美学思想的研究,并没有将李广田先生提出的问题深入下去.著作者只是以现象的外观代替本质的分析,简单化地以“矛盾”二字作为闻一多早期诗歌美学思想的实质性概括.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张毕来编著的《新文学史纲》,著者认为:“闻一多的创作活动是充满了矛盾的”.“五四时期,他在政治感情上是一个热烈的爱国主义者,在艺术思想上是一个极端的唯美主义者”.丁易、刘绶松编撰的两种文学史,也持类似观点.认为:闻一多既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又是一个极端唯美主义者.这种观点,延续至今,几成定论.但我对这些观点却有不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在新诗的奠基期,作为一个较早具有理论自觉的诗人,闻一多的理论批评贡献不仅表现在他提出新格律诗的理论主张,还表现在他通过自己的批评实践,力避新诗"非诗化"和"欧化"倾向,摒弃新诗批评的门户化,引领和推进新诗的艺术化、民族化和多样化风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闻一多是唯美主义诗人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十三年前,闻一多的老朋友朱自清在《闻一多先生怎样走着中国文学的道路》一文中,对闻一多的一生作了十分中肯的评价,他说:“闻一多先生为民主运动贡献了他的生命,他是一个斗士。但是他又是一个诗人和学者。……学者的时期最长,斗士的时期最短,然而他始终不失为一个诗人;而在诗人和学者时期,他也始终不失为一个斗士。”  相似文献   

6.
在19世纪的英国著名诗人中,鲜为我国读者所知者,恐仅罗塞蒂一人,这与我国评论界以其为颓废诗人的不公正评价有关,而这种不公正评价又源于对他的作品缺乏研究,以致不得不沿袭苏联学术界过去的偏激观点。不可否认,罗塞蒂的诗歌有一定成份的颓废色彩,但笔者认为,颓废并非其倾向,他也不象我国有的教科书中所说的,是一个色情诗人。事实上,罗塞蒂的诗歌倾向,表现在思想上是一种迷狂的宗教情绪,表观在艺术上则是一种执着的唯美精神。罗塞蒂诗歌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是不可否认的。本文的目的,旨在通过分析罗塞蒂的代表作《神佑的女郎》,指出其倾向,并对他作出尽可能准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闻一多曾接受过象征主义艺术思潮的影响,其诗论中有关象征的论述和诗歌创作中的象征笔法,呈示出闻一多诗歌的象征艺术倾向。深入研究这一艺术倾向,对于把握闻一多诗歌艺术的丰富性及其对新诗艺术发展的贡献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经过长期准备和充分酝酿,一九八五年五月十三日至十七日在武汉召开了第二届全国闻一多研究学术讨论会。参加大会的有老一辈专家教授和中青年研究工作者,闻一多的友好、学生及亲属,还有日本和香港的学者,近一百人。代表提交了三十多篇论文。会上展开了热烈讨论,对闻一多的思想发展、新诗创作和古典文学研究等方面作了一些探讨。一、关于闻一多的思想发展关于闻一多的爱国主义思想,大家看法较一致,认为它贯串了闻一多的一生。闻一多的思想、人格、学术、创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的主要活动大都和爱国主义思想有关。但在具体问题上还存在一些不同观点和看法。有的认为,他走过了一条诗人学者到斗士的发  相似文献   

9.
径直要领袖一种极端唯美主义文学潮流或派别的闻一多在留美以及归国时均欲钻进真正的"诗境"而不愿忘掉这人间世,然而面对美国的民族歧视和国内的社会黑暗,具有热爱祖国和人民天赋的闻一多就不得不从"诗境"掉到"尘境"中去,更兼之文学是人学的缘故,于是,在"诗境"和"尘境"的交织中,他就犹如一张留声机的片子,钢针一碰着他就响,这就让虽然始终没有放弃过极端唯美主义追求的闻一多创作出诸多至情至性的爱国诗篇而使他终究不能成为极端的唯美诗人。  相似文献   

10.
闻一多和王尔德都曾强调艺术形式,追求愉悦作用,推崇艺术本身而反对表现道德。但他们对美的表现和本质认识不同。王尔德追求美而不真,属于美的偏执。闻一多则把真作为美的前提,崇奉美即是真和真即是美。王尔德颠倒艺术和生活的主从关系,闻一多却对其进行科学的辩证分析。王尔德的创作是唯美与颓废融合,闻一多却只唯美但不颓废。王尔德在个人表现方面极不严肃,闻一多却特别拘谨。我们将闻一多和王尔德进行比较,最重要者是要将辨别假丑恶和真善美作为评价坐标,以之增强我们核心价值观及其判断力乃至道德责任感。  相似文献   

11.
《死水》是闻一多先生写的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完美结合的一首诗.这首诗不仅以一种别样的形式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而且也坚决地贯彻了诗人"三美论"的艺术主张.正是这首诗,让读者同时看到了诗人的伟大灵魂和他对艺术的独特追求.  相似文献   

12.
闻一多是我国杰出的爱国诗人。早在五四时代他就开始写新诗并关注着诗坛的动向。一九二二年,他在清华留美预备学校读书时曾写了一组新诗评论,对五四初期写实派自由诗那种浅露直抒的倾向深表不满。他提出“作诗永远是一个创造庄严地动作”,强调“幻想”和“感情”是诗的“两个重要的质素”。他还认为诗是一种美的艺术,  相似文献   

13.
论诗歌的艺术美刘晔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刚刚兴盛起来的新诗彻底摒弃诗的格律,主张无任何格律束缚的自由体。针对新诗创作上的这一极端自由主义的倾向,新月社的代表诗人闻一多在《诗镌》上发表了《诗要格律》一文,提出重建新诗格律,要求诗人“戴着脚镣跳舞”。闻一多所...  相似文献   

14.
朱自清先生很早就十分明确地指出:“闻一多先生为民主运动贡献了他的生命,他是一个斗士。但是他又是一个诗人和学者。这三重人格集合在他身上,因时期的不同而或隐或现。”(《闻一多全集·朱序》) 是的,诗人、学者、战士这三重人格集中于闻一多一身,只不过因时期不同或隐或现而已!他一生经历过两次大的转变:由以美为艺术核心的追求者变为所谓不过问政治的学者,再变而为狮子吼的民主战士。这个过程可以用图表作如下表示:  相似文献   

15.
闻一多经历了从诗人到学者的身份转换,其思想也随之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研究闻一多前期思想的结构及其特点,可以透视闻一多思想的发展历程。前期闻一多的思想构成比较复杂,在他身上同时呈现出文化的民族主义、唯美主义和基督教信仰三种思想的强烈影响,互不融合,彼此冲突。这种奇特的思想结构,与闻一多本人把握西方文化的能力以及思维的特点有关,同时也与20世纪中西文化冲突大背景有关。因此,分析和认识早期闻一多的思想结构,既有利于进一步推进闻一多的研究,又有利于充分了解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某种特定的精神状况。  相似文献   

16.
闻一多"以美育代宗教"思想,是他艺术美育思想发展的逻辑起点。他进而提出了艺术是"改造社会的急务"。闻一多的美育思想冲破传统美育观的一个亮点,就是他认为实行美育的途径可以有很多种。这就将美育从艺术之域扩大到了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生活中。  相似文献   

17.
就目前我们所看到的材料,闻一多所涉猎的外国诗人大致有拜伦、雪莱、埃兹拉·庞德、艾米·洛威尔、凡尔哈伦、丁尼生、勃朗宁、勃朗宁夫人、惠特曼、桑德堡、赫士曼、哈代、曼斯菲尔德、叶芝、狄斯黛尔等。这些诗人对闻一多的影响当然并不都是一样的。 惠特曼、桑德堡、丁尼生及勃朗宁伉俪的诗只是开拓了闻一多先生的视野,没有构成闻一多先生诗歌艺术的主流;赫士曼、哈代、曼斯菲尔德、叶芝、狄斯黛尔诸诗人或以辞藻、或以思想、或以形式影响着闻一多,在闻一多的诗歌中不时折射出他们美丽的彩虹。但是真正对闻一多的诗歌创作起了大的影响的是英国的济慈和美国的意象派诗人的诗歌。  相似文献   

18.
闻一多是我国现代诗坛新诗格律化的旗手。他以唯美的倾向和浓丽的风格创作格律化新诗 ,诗中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主精神 ,充满着乐观情绪和青春活力。他的诗熔中西文化于一炉 ,情感丰富 ,语言凝炼 ,格律严谨 ,具有强烈的人民性、战斗性和时代性 ,富有深刻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9.
虽九死其犹未悔──纪念闻一多李凌“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闻一多1946年7月15日,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斗士、西南联大教授闻一多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毛泽东写道:“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  相似文献   

20.
《死水》是闻一多用美学上多样化的修辞手法,表达了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的著名诗篇.由于诗人用了大量的华丽词藻描绘丑恶的物象,因而评者在“美”和“丑恶”的内涵上有着不同的理解.如朱自清认为“这不是‘恶之花’的赞颂,而是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①.郭沫若则说:“这(指闻一多的论文《庄子》)和《死水》中所表现的思想有一脉相通的地方”.“以丑为美”(《死水》)的主要倾向即刻意于此”②.臧克家不同意朱自清的解释,认为“应该把‘丑恶’意会为黑暗现实的反面”,是“另一种力量”,是作者“渺茫的希望”,“是否可以把这希望理解为革命?”③任钧认为臧的说法,“过分牵强”,他从艺术表现的角度,认为“诗人原拟用‘美’来反衬,反讥‘丑’”,但“诗人当时还未能在诗中揭示丑恶现实的本质及其成因,结果‘丑’反而为‘美’的形象所冲淡,所掩盖,而诗人对现实的真实态度,也就显得模糊不清了”④.最近,俞兆平同志师承郭老的说法,不同意臧、任二同志的解释,并说他们产生“偏颇之见”的原因,“盖出于未能正确理解闻一多先生在《死水》一诗中所采用的‘以丑为美’的艺术表现方法”⑤.“以丑为美”是《死水》一诗的艺术表现方法么?这是一个怎样用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思想评价文艺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