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少科学家预测,继第一波的农业革命,第二波的工业革命,第三波的资讯科技革命之后,新世纪全球将迅速进入第四波的生物科技革命,即廿一世纪将进入生物科技经济社会时代,近年来,生物科技迅速崛起,并被全球公认为是廿一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科技,是产业舞台上的明日之星,去年,是全球生物科技加速起飞的一年。人类基因图谱的完成,代表着生物科学发展的重大里程碑,连同其它生物基因科学的发展与运用,将使医学,食品及其它生物科技应用产业,成为新世纪的明星产业。生物科技可谓是继化工,航天,核能,资讯电子科技之后的又一次科技飞跃。世界各国在新世纪里都把生物科技列为重点科技和战略性的研究开发领域,无不对国家更是不遗力地争压生物科技的制高点。台湾也不例外地汇入了这一世界潮流之中,抢滩发展生物科技产业,欲将其发展成为继资讯科技之后的又一明星产业。  相似文献   

2.
一、生态、生态经济、生态文明的提出及发展,这是人们对自然、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 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字,意思是指家(house)或者我们的环境。简单的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学(Ecology)的产生最早也是从研究生物个体而开始的。  相似文献   

3.
传统“文化”概念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传统“文化”概念 迄今为止,从内容上看,除一般都认为文化是属于某一特定群体且是非生物遗传的之外,几乎所有的文化概念都包括这样几种或其中几种内容:后天获得的经验、知识或信仰、行为习惯等;行为或其模式(包括生活方式、适应方式以及法律、制度等);观念、价值、意义或其体系;物质的或精神的人造物。我们不妨列举一些有代表意义的文化概念: 所谓文化或文明,在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上说,是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及其作为社会成员的人们所获得的能力和习性的复合的总体。(泰勒, 1871年) 文化是历史上所创…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内蒙古开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例,研究制药过程中的废水处理与回收利用问题.在制药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水,其中含有多种有毒的有机化学物质,采用生物流化床处理技术,可使废水得到净化处理,高浓度的废水处理后都会达到预定的排放标准,经处理后的废水可进行直接排放处理或进行回收再利用,以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在评析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恢复市场竞争权威的重大意义时,学者们往往只沉湎于经济、政治、文化层面,殊不知,它对人的生理功能优化也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进化论指出:竞争,尤其是种内竞争,是动物(生物)存在与进化的机制与动力。离开了竞争,其生物体的功能就得不到维持和巩固,其种属能力就得不到优化和提高。“人天生是社会动物”这一命题标示着人具有双重属性:动物(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不管人类文明如何发展,它作为动物(生物)的本质倾向必然保持着。既然如此,人的生物素质的维持和巩固、类属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  相似文献   

6.
《大庆社会科学》2012,(1):61-70
一、关于城市工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概念及内涵 (一)城市工业化概念及内涵。通常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工业发展是工业化的显著特征之一,但工业化并不能仅仅理解为工业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一) 1955年原苏联重版的《简明哲学辞典》(以下简称《辞典》)在解释规律的客观性时这样指出:“例如,植物的遗传性,是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形成,这就是人们不能废除或改变的客观规律、人们只能认识这个规律,并依据这个规律使植物的发展适应自己的需要。”在其他一些条目中,它对探索生物遗传奥秘的孟德尔、魏斯曼和摩尔根等人,提出了尖锐的批  相似文献   

8.
葛剑雄 《江汉论坛》2023,(2):109-113
<正>对“地理环境”的定义,我采用《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卷》的说法:“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具体来说,“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或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或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上述三种环境各以某种特定的实体为中心,由具有一定地域关系的各种事物的条件和姿态所构成。这三种地理环境之间在地域上和结构上又是互相重叠、互相联系的,从而构成统一的整体地理环境。但我认为,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可合称为人文环境(或人文地理环境),因为无论经济还是社会文化,都是人类活动的产物,都是人类在特定的空间中的活动所形成的地理环境。  相似文献   

9.
刘纯彬 《江淮论坛》2009,(4):192-192
生物经济的概念最先是由美国学者斯坦·戴维斯和克里斯托弗·迈耶于2000年5月正式提出的。几乎同时,中国国内学者也开始了生物经济的开创性研究,提出生物经济是以生物科技研究开发与应用为基础的经济,是一个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以及信息经济相对应的新经济形态。自此,生物经济概念在各国政府、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共识,日本、新加坡、欧盟、澳大利亚等纷纷将发展生物经济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将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作为国家研发重点,予以重点投入,生物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各国提升科技竞争力、经济竞争力乃至国家竞争力的重点,生物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关键点。中国政府也于2003年确定了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基本方针,即切实加强源头创新,重视集成应用,积极推进产业化,确保生物安全,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0.
AT155型故事是世界流行的民间故事之一,在美籍华人、世界著名民间文艺学家丁乃通先生所著《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中被名为“忘恩负义的蛇再度被捉”。其故事基本母题情节为:Ⅰ[追赶](a)国王(b)猎人或(c)凶恶的动物追赶(d)狼(e)或蛇(f)或其它凶恶的动物。另一种  相似文献   

11.
引言 将基因从一个物种(供者)转移到另一个物种(受体),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由此创造出转基因生物体(GMO)的技术,新西兰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转基因技术的试验,当时这一技术被称为DNA重组技术。然而,在90年代后期,一系列高调的基因研究技术应用,其中包括将人类基因移植入羊或牛的基因,引发了社会上对这一研究的伦理性的激烈争论。  相似文献   

12.
一、什么是悖论? 广义地说,“悖论”(Paradox)是指与公认的信念或看法相反的命题,或自相矛盾的命题,或荒谬的理论等。下面的术语常与“悖论”在近似的意义上使用:“二律背反”(Antinomy),如康德关于时空性质的二律背反;“谜题”(Riddle),如古德曼的新归纳之谜;  相似文献   

13.
芝麻 《四川社科界》2005,(9):F0003-F0003
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科技改变人类的世纪,国际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预测:20世纪改变人类的是电子信息技术。21世纪改变人类的将是生物科学技术。科技的发达,为人类生活提供了多样化选择,然而,人类在不断的挑战自己,探索自然的过程中,最终认识到高品质生活的核心就是:“绿色、天然、生态”,追求健康的食品,才是人类科技的永恒目标。  相似文献   

14.
八十年代以来出版的中国哲学史、中国认识论史的著作,“先验论”是一个使用极其广泛的概念。例如1983-198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冯契先生《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三册)一书,书中认为属于先验论的哲学家或具有先验论思想的人物就有孔子(91页)、老子(126页)、杨雄(427页),董仲舒和王弼(500页)、二程(756页、803页)、朱熹(844页、852页)、陆九渊(857页)、王守仁(884页)等。1989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姜国柱先生的《中国认识论史》一书,书中认为属于先验论哲学家(或具有先验论思想的人物)有孔子(285页)、孟子…  相似文献   

15.
关于进化认识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进化认识论所提出的几个核心观点以及进化认识论的历史发展做了简单的介绍。进化认识论使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去研究认识论问题。它把认识看成是人类认识能力生物进化的结果;从而把知识或认识结果看成是人类作为一种有机体形式生存和不断繁衍的重要机制;知识本身的发生与发展也是在类似于生物界的遗传(旧知识成分)与变异(新知识成分)的矛盾运动中进行的;在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生存竞争、自然选择、适者保存和不适者被淘汰等生物界普遍规则对知识的进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为知识只有被人们所选择和运用才能“生存”。这样一种认识论观点,实际上最早是由波普提出的  相似文献   

16.
殷代的日始     
日始"即一日的起始点。古今中外,人们采用的日始点有夜半、晨、正午、昏等多种,殷商时期人们是以什么天象或什么时辰作为一日的起始点的呢?目前见到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是以天明为日始①,另一种认为是以夜半为日始②。殷人以夜半(或正午)为日始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因为殷人的一个干支表示一个完整的昼加一个完整的夜(即一日),还单独表示一个完整的昼或一个完整的夜(详待见另文),我们从未见到用两个干支表示连续的一昼一夜(即一日),或用两个于支表示一个黑夜或一个白昼的现象,这说明殷人的一昼一夜是不可分的,也说明殷人…  相似文献   

17.
学者风采     
《江淮论坛》2013,(3):F0003-F0003
施传刚,美国斯坦福大学人类学硕士(1986)、博士(1993)。曾在美国密西根大学(安纳波尔)、伊利诺大学(厄班纳一香槟)、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和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等院校和机构从事研究或教学工作。现执教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人类学系,博士生导师。长期在云南从事人类学研究,除在美国和中国出版的专著外。论文散见于美国、法国、瑞士、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的学术期刊和文集中。是少数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事业奖(NSFCAREERAward)的美国文化人类学家之一。  相似文献   

18.
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在《普通有机体形态学》一书中首次提出“生态”(ecology)概念时,“生态”所指仅限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还没有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尽管人类一直在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但是真正促使人类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还是在二十世纪中后期:全球经济快速发展与地球生态环境的恶化相伴相生.  相似文献   

19.
当前,自然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现代文明的深层弊端,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又在于生态精神的培育。因此,培育生态精神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对待现代文明。培育人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培育“生(生物)权自(自然)授”的生物权利意识,培育具有生命整体精神的大地伦理意识。  相似文献   

20.
兴起于20世纪后半期的信息技术在刚刚跨过21世纪的门槛之处就发生了偏转,预示了信息技术大规模创新阶段已悄然离去。信息技术面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资源危机以及生物危机显示了其相当的局限性,其固有的技术指向内容和特定的工程标靶范畴决定了它最终只能是缓解危机而不可能是消除危机。IT后时代的逐步来临,昭示了我们不仅需要一场而且也有能力实现一场新的技术和产业革命。基于解决全球性重大问题的迫切要求以及我国改革开放25年发展的经验教训的总结,审时度势地提出大力发展生物科技、推动生物产业革命、实施生物经济强国战略,不仅是顺应了当前全球科技、经济发展主导趋势的要求,而且对于解决我国迫在眉睫的生态危机、资源危机,因势利导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彻底转变以及和谐社会的最终建立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并将为21世纪的强国发展之路奠定最为可靠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也必将对中华民族的重新崛起、实现伟大复兴发挥关键性的科技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