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太平天国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爱国运动。太平天国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在以武装斗争反对清朝专制统治和西方殖民侵略的同时,又以革新与开放精神给这场爱国运动注入了新内容,使这场爱国运动不同于传统的爱国运动。这种崭新的爱国主义理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西方资本主义进行殖民侵略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近代行政文化,并日渐同中国的传统行政文化发生碰撞,引发了中西行政文化之争。围绕着学习西方,士大夫官僚分子先后提出过各种主张。其中以张之洞的《劝学篇》尤为引人注目。在此书中蕴涵了近代中西行政文化的冲突,及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对今天的行政改革仍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回顾本世纪初中日间教育关系的演变史,探讨文化交流与文化侵略的界限,指出日本在华教育不是文化交流,而是文化教育侵略,其性质是殖民奴化教育。  相似文献   

4.
近代西方教会在华创办的各类学校曾一度被认为是对华进行思想、文化侵略的工具和手段,而对其进行了否定和批判.但是如果以更为客观和全面的视角审视近代中国高教发展史就不难发现,西方教会在华创办的高校在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及社会现代化过程中起了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圣约翰大学是美国圣公会于1879年在上海创办的高等院校,它曾被誉为"东方的哈佛",辉煌一时.圣约翰大学的盛衰历程是西方教会在华创办高校命运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5.
"文化侵略"是与经济、政治侵略相平行的一种侵略方式。文化侵略由来已久.当前的西方文化侵略呈现出侵略目的的公开性、侵略力量的强势性、侵略途径的多样性、侵略手段的隐蔽性、侵略状态的弥散性、侵略影响的根本性等显著特征。面对西方文化侵略,发扬光大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筑起保护民族文化免受侵略的监管防线;处理好积极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与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提高全民族的文化安全意识是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基督教循道公会在滇黔川交界地带苗、彝民族聚居的石门坎社区宗教文化传播的史实为依据,结 合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对循道公会在该社区的影响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从而展开了对近代西方宗教在华活动 的性质的论述.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一般化结论,即西方宗教对华传播的“文化侵略”性质进行了较为彻底的反思和剖 析。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实施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一系列侵略暴行.本文从日本对华文化侵略的政策及组织、对中华文化的劫掠与摧残、实行文化专制与奴化教育等三个方面概括论述日本对华文化侵略的历史罪行.  相似文献   

8.
殖民侵略把落后国家和地区带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虽然在客观上有一定进步作用.但把一切进步、发展都归功于它显然是错误的。就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来说.殖民侵略的阻碍作用要比促进作用大得多,“世界历史”及“全人类”等概念不能抹去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所有是非,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殖民侵略应该永远受到谴责。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不仅是经济的全球化,也是文化的全球化。全球化进程包含着文化殖民,这是一个携带着强大资本与发达技术的西方文化不断扩张的过程。这个过程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即基督教、近代启蒙思想和当代美国主义的全球扩张。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时代的命运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中国文化与主导全球化进程的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也是一个中国人如何应对文化殖民的问题。在文化殖民的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运起伏不定。在文化殖民的第一个阶段,中国传统文化一如既往地自信;但是在第二个阶段,中国传统文化遭受了重大挫折;在第三个阶段,中国传统文化有复兴迹象,但由于这个时代的特殊背景,传统文化的未来命运仍然扑朔迷离。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近代以来报纸副刊的文化传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报纸副刊产生一百余年来,密切依托于中国社会、历史与文化的演进--伴随着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以"文化传播"为其基本主题,在文化传播(文化批判、文化反省、文化继承、文化译介以及中华文化建构与创新)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中国近代以来文化传播方面最为广泛、普及、强力的大众传媒之一.其文化传播的特征主要有:一、文化本位的传播思想.二、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解构,其中包括"文化自虐"和"文化自残"的特殊传播现象.三、对传统文化的保守与坚守,其中包括"文化自恋"和"文化自尽"的特殊传播现象.四、对西方文化表现出的"崇洋媚外"的传播心理倾向.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传播思想.六、对西方文化表现出的"拿来主义"的传播思想.七、文化传播中的"殖民话语"与"后殖民话语"思想.这七个方面交织为一,凸显为一个近代以来中国报纸副刊"文化传播"的谱系、坐标与模式.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2.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德国或法国在某个历史时间段会更加现代一点,但从整体上讲,正是这种相互交替发展的进步才使得两国相互学习互补,使两国间没有一边倒的倾斜现象.这就形成了德法两国巨大优势和两国关系紧密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14.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是"与"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语言表达"命题"或判断时,无论使用系词与否,无论使用何种起系词作用的句式,都摆脱不了先验的x=/()γ思维结构.无论在何种语言中,系词本身都没有独立的语义,只起连接主词和谓词的符号作用;而"在"或"存在"却具有独立的语义,甚至能单独构成句子的谓语.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即便在印欧语中,"是"与"在"在语义上也没有必然联系.希腊语ousia一词的语义与其说是从einai一词抽象得来的,毋宁说是借着einai从x=/()γ实验思维结构中抽象得来的.einai并没有为这种抽象提供确切的语义,而仅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符号.人类语言发展趋势是清晰化和准确化,故而汉语不应像某些学者所主张的那样逆势而行,把"存在"、"在"和"有"等语义移植到一个本无这些词义的"是"字里.  相似文献   

17.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18.
19.
从小说《周渔的喊叫》到电影《周渔的火车》,我们应从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化的不同受众,以及文字和图象媒介产生的不同艺术形式来阐释两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社会语言学将理想的语言模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作为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本文以R.Brown和A.Gilman的著名理论为出发点,以话剧对白及调查问卷为依据,对现代汉语中第二人称单数的使用规律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