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现代股份制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企业所有者将资产委托给经营者管理.由此产生了所有者即股东与经营者直接的委托—代理关系.这种关系的形成适应现代化的大生产对规模效应和专业化分工的要求,但是伴随两权分离,股东与经营者为追求各自的利益而产生冲突,从而导致了代理成本的存在.本文试图对西方早期与近代学者在代理成本理论方面的研究做文献综述.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起步较晚,虽经过不断探索后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在理论和实践中仍然会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文章从绩效审计的本质出发,对委托代理关系下的绩效审计进行分析,探讨委托代理关系视角下政府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完善委托代理关系视角下政府绩效审计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独立性”是社会审计的特征和属性,是社会公众对审计的本质要求,但是注册会计师的委托人不是社会公众而是上市公司,并从“雇主”上市公司手中获得审计费用,那么当注册会计师发表公正的审计意见而可能承担被解聘的风险时,就很可能屈从于被审计公司,从而大大影响其独立性。本文旨在找寻一种新的审计委托收费模式以解决上市公司审计独立性缺失现象。  相似文献   

4.
公司治理强度、审计力度与审计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安然事件以来,公司治理和外部审计的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本文构建了一个公司所有者与外部审计师之间的博弈理论模型,以分析均衡状态下公司治理强度、审计力度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并讨论所有者和审计师赔偿责任对博弈均衡的影响.我们特别引入了公司治理成本函数和审计成本函数,并同时考虑了公司所有者和审计师的赔偿责任.在本模型中,公司所有者对公司治理强度的决策和外部审计师对审计力度的决策共同影响审计报告对外部投资者的信息有用性(即审计质量),并最终影响了公司的成交价格.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是:(1)均衡状态下公司治理强度的增加有助于提升审计力度和审计质量;(2)所有者赔偿责任的增加只会提高公司成交价格,但不会影响博弈均衡和均衡状态下的审计质量;(3)审计师赔偿责任的增加并不一定导致所有者降低公司治理强度,且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能提升审计力度和审计质量.  相似文献   

5.
本文建立了委托代理关系下注册会计师与管理当局的博弈模型,并采用逆向归纳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尝试找到降低管理当局与注册会计师"合谋"概率、提高审计独立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针对股权相对集中或高度集中的上市公司现状,在传统委托代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非对称信息下具有概率约束条件的双重委托代理模型的方法,不仅解决了实际操作中代理人效用函数难以确定以及其确定性等价收入不易求等问题,而且更有利于降低此类上市公司的双重代理成本和实现全体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中国证券市场上2000年至2002年的上市公司为样本,以发表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作为审计独立性的代理变量,考察了审计师任期、事务所任期与审计独立性的关系。在控制了其他变量的影响后,研究发现审计师任期延长并没有损害审计独立性,只有过长的事务所任期才会伤害到审计独立性,而且这种负面影响只存在于非十大会计师事务所中。进一步分析表明,事务所任期是否超过5年也是影响审计独立性的分水岭。  相似文献   

8.
<正> 一、财务委托——代理 财务委托—代理简言之,意指企业出资者基于一定的利益目标,将其财产委托给一定的代理人经营。在现代企业公司制下,股东财产经由股东大会、董事会与经理阶层实行逐级委托—代理的过程中,相关权利主体股东大会、董事会与经理阶层得以产生,  相似文献   

9.
现代公司存在着三种代理关系,与之对应,也产生了三种代理成本,分别为股权代理成本、债权代理成本和大小股东之间的代理成本。审计质量通常与会计师事务所规模正相关。股权代理成本和债权代理成本较高的企业,越选择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向市场传递具有较高质量的财务报告的信号,以降低股权代理成本。股权集中度较高的企业,大小股东之间的代理成本较低,因此,公司选择选择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反之,则选择大型会计师事务所。  相似文献   

10.
国有公司治理结构的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股东、董事会与经营者之间关系随之转化为信任托管关系和委托代理关系。一般来说,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在公司的发展目标方面并不存在实质性对立。但是由此也产生一些新问题。一是出现公司“内部人控制”现象;二是所有者与经营者分属两个不同利益主体,经营者可能对委托人利益漠不关心;三是如何对经营管理者进行有效监督以保证委托人的利益。为了规避上述风险,国有公司必须正确构造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1.
王庆珍  刘燕 《经营管理者》2011,(20):212+178
在现代资本市场,审计报告可以提升或降低上市公司的所披露会计信息的可信赖程度,从而影响上市公司的股价、管理当局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于是企业管理当局就有足够的动力去贿赂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合谋。本文从外部环境、制度因素等方面分别阐述其诱发原因,并提出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詹志斌 《经营管理者》2013,(28):145-145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恢复了审计的独立地位,政府不断出台新的准则体系,不断完善审计制度。而国内外不断上演的经济丑闻又使人们将视线集中到投资者保护角度,而审计集中度提高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对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的审计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我国的审计市场集中度水平提高了,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国际四大会计事务所在我国审计市场中的占有率不断提高,而我国本土的会计事务所的竞争力依然较低。基于此,笔者对我国审计市场结构进行分析,探讨审计市场集中度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重构审计关系:以制度创新来提高审计独立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内外相继出现的财务欺诈和会计舞弊事件,表明社会审计质量不高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由于我国审计执业环境不够理想,审计独立性缺失,需要从制度上研究重新构建审计委托关系的路径创新,才能提高审计质量,推动审计工作稳步、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4.
审计的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而审计的独立性需要审计关系的平衡稳定来保障.随着经济的发展,审计关系出现了新的特征和特点,需要加以改进理顺,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从审计的特点出发,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托模式的现状,分析由上市公司以外的第三方进行审计委托的可行性和必然性,并给出了可用于实践的模型.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上市公司舞弊现象越来越严重,舞弊案例日益增多。出于种种原因,审计合谋在上市公司舞弊中是最常见的一种舞弊手法。因此,保证资本市场的正常发展,必须加强对上市公司舞弊及审计合谋的综合治理。本文根据舞弊三角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解释了上市公司舞弊及审计合谋的原因和目的,据此分析了上市公司舞弊和审计合谋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以万福生科为案例提出对上市公司舞弊及审计合谋的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6.
隋晓东 《经营管理者》2011,(8X):262-262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如何进行更好的协调和沟通,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理论界倡导两者之间应进行更高程度的协调使内部审计人员更多地参与到外部审计中去。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质量与审计费用之间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高质量的内部审计有助于减少审计费用。本文扩展了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费用研究,为注册会计师利用内部审计师工作帮助财务报表审计提供了有力证据,同时也为上市公司完善治理结构提供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我国上市公司对审计委员会制度的自愿性治理需求这一特殊视角,系统地考察了蕴蓄不同代理成本的终极控制人特征对审计委员会需求的决定方式与后果。实证研究发现:(1)第一大终极控股股东控制权比例(V)与审计委员会(AC)的引入概率之间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但在现金流量权与控制权分离严重(CV≥20%)的公司中表现为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其现金流量权比例(C)与审计委员会的引入概率之间表现为正相关关系,但并不显著;(2)给定终极控制权比例(V),其对审计委员会需求的抑制作用,在终极控制人的不同产权性质之间表现出显著差异:政府控制的公司比非政府控制的公司更为显著,地方政府控制的公司比中央政府控制的公司更为显著;(3)即便是同为政府控制者,在其不同控制权行使方式下,进一步衍生出抑制效应的差异,即: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参与控制权行使的公司比国有实业公司参与控制权行使的公司更为显著。这些发现意味着,不仅一般意义上的股权结构(集中程度)影响着我国上市公司对审计委员会的需求动因,而且施予其法律形式背后的深层经济实质因素,如控制权性质、行权方式等,进一步抑制或激发了对审计委员会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上市公司的外部审计可分为强制审计和自愿审计.企业自愿聘请外部审计师进行审计,目前主要有3个理论假说:代理假说、信号假说和保险假说.本文利用审计需求理论并结合我国的中报审计制度的背景,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的自愿审计动机很可能是企图向财务信息的使用者发送信号,与审计需求的信号假说相符.并提出自愿审计需求并不一定是对高质量审计服务的需求,自愿与否也不是影响审计质量的真正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应当是上市公司的审计动机,上市公司对审计服务质量的需求影响了审计服务质量的供给.  相似文献   

19.
委托代理理论认为CEO变更是由于代理人没有实现委托人对企业价值的预期,委托人以解除契约的形式来体现其约束机制的威力。为验证委托代理理论对CEO变更与企业价值关系的解释力,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两个前提假设,即委托代理关系的成立和企业价值低于股东的预期,构建CEO变更与企业价值关系的Logistic回归模型。选取2005年至2009年中国资本市场发生CEO变更、A股持续经营的上市公司样本,依据样本企业价值和企业性质的不同对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组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企业价值水平较高时,股东对企业价值的预期通常能够得到满足,导致股东依据企业价值水平变更CEO的可能性较小;民营企业由于公司治理水平较低,CEO与股东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不一定成立,这两种情况均会降低委托代理理论对CEO变更与企业价值关系的解释能力,因此仅用委托代理理论来解释CEO变更与企业价值关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对公司治理结构有多种定义:一是指一组联系并规范所有者(股东)、支配者(董事会)、管理者(经理)、使用者(工人)相互权利和利益关系的制度框架;二是指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人员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三者之间构成一定的制衡关系;三是一个关于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契约。而企业治理结构是一套治理企业交易关系的制度安排,它包括外部治理机制和内部治理机构。其实,我们通常所说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广义上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指由所有者(股东)、支配者(董事会)、管理者(经理)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组成的组织结构,是联系和规范公司各相关利益主体的权利和利益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结构关系网络,是一个包括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结构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