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缪晓芬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6,(11):40-42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它犹如一根杠杆引导着教学趋向,调节着教师行为,改变着课堂学习环境。评价的差异性,将深刻地影响到语文课堂的活力与效率,影响到学生思维、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综合性能力的发挥与培养。因此,要讲究评价的艺术,让评价成为语文课堂的“引路人”,让评价成为语文课堂运作的动力。一、注重课堂即时评价,凸现激励… 相似文献
2.
黄虹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9):34-3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同时,又是难中之难。许多孩子习作中错字病句多,文理不顺,词不达意。提到习作,很多孩子会不自觉地皱起眉头,甚至“谈文色变”。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交流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际。发展合作精神。”盲生由于视力残疾。生活范围狭窄,从小习惯用方言说话,刚入学时发音常常不准确.说话不规范。给口语交际造成障碍。小学低年级是学生语言发展的重要阶段.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 相似文献
4.
程瑜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5):32-33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应当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这个要求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口语交际教学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总结听话、说话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确定的语文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5.
严娇林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92-94
口语,是人们一生中使用得最多的表达手段和交流方式。在未来社会中,随着生活节奏和工作节奏的加快,通讯工具的发展,口语在人们生活和生产中的运用将更加广泛和频繁。人们的书面表达也大多以口语表达为基础。甚至可以说,一个人可以不会书面表达,但不能不会口语表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谓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对此,《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 相似文献
7.
张伟芳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2):56-59
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序》中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从这段话中我们知道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生活是作文之源泉。《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风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生活处处皆学问”,生活是瞬息变化的,事物是千差万别、千姿百态的。只要我们指导学生用耳朵 相似文献
8.
颜晓清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7(9):70-71
在时代发展的需求中,“口语交际”这种新的课程形态应运而生。《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所提的总目标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相似文献
9.
周静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85-86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书写的工具,也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曾注重的口头表达能力训练仅仅是停留在听话和说话的层次上,忽略了语言双向互动的交际功能,弱化了语言用来表达情感、交流信息、互相沟通的工具性。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口语交际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交际最基本的技能之一。从小学低年级阶段起,我们就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把口语交际纳入课程目标,并且明确了各学段口语交际的要求以及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途径。作为中年级学生来说,口语能力的培养尤为关键。首先,我们依托语文教材;其次,注重由课内延伸至课外,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口语交际的条件,提供说话的机会,搭建表现的舞台。通过口语交际的实践,使学生能文明和谐地与人交流,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1.
关峰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6(6):83-85
《天地》超然的态度与禀性本身已具备生活的张力与智慧,含纳着人类拯救自身生存美学的无限空间。它始终立于平民之平台,以生活作秤量取一切。《天地》张扬立于普通人基点的主体经验,攀奉私人话语权利,充分透露出中国20世纪40年代沦陷区反西洋化的气氛。 相似文献
12.
袁灯美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18-120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3.
14.
黄文坚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7(11):84-87
口语交际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而教学时间和课本上的内容极为有限,因此,口语训练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应结合生活,拓宽交际的训练渠道。对照《语文课程标准》,针对低年级学生口语能力现状,笔者认为要有效地提高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5.
田梦萍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43-45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运行方式的转变,社会交际变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生活化,而口语交流作为社会交际的最基本最便捷的工具日益受到重视,成了现代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比写更重要,更实际,更为人们迫切需要。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 相似文献
16.
口语交际,这过去,甚至现在仍经常被忽视的教学部分,为什么老师会疏于对它的重视,我想并不是老师们不重视,不知道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讲的重要意义,同行们在教学中也教学这部分,只苦于对口语交际课如何上,或为 相似文献
17.
章虹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95-97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有一重大突破,即将口语交际列入了课程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提出的目标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这个目标体现了现代社会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8.
陈贵宏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110-11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是一种必备的能力,应培养学生学会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进行文明和谐地交流的素养。" 相似文献
19.
邱轶先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5):26-27
口语交际被纳入新课标中,在每册语文教材里都占有专门席位。各级教研活动中,时常也有属于口语交际的四十分钟。然而,纵观身边常态下的口语交际教学,存在如下弊端:教学视野——狭隘 在部分语文教师的眼里,只有教材中编设的口语交际题,往往按部就班,教到那一页就来上一节口语交际课,有时甚至用不了一课时就匆匆收场,可谓任务式、走过场。 相似文献
20.
胡秋喜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12-11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强调了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说明语文更具生活化,如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语文活动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