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图像化和数字化时代,大众的审美接受由传统的文学阅读转变为对图像文化的接受.文学经典命运坎坷,或被冷落,或被戏说,或只能借图像发展.从审美教育的角度看,文学经典是指具有广阔的阐释空间和当代存在性,能够不断与读者对话,为读者带来全新发现,让读者在审美静观中充分体现主体价值的文学作品.与图像文化相比,进行文学经典的审美教育对于读者思维的开拓、创造力的培养、主体意识的发挥,以及对整个社会大众文化精神生活的开拓和提高具有重要的价值.应立足于文学经典文本阅读,借图像张扬经典的魅力.  相似文献   

2.
文学的审美特性与视觉文化的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视觉审美已经成为当下时代主要的审美方式,视觉文化和图像成为了文艺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而关于文学理论的深化和当代建构方面的研究却备受忽视.实际上,当代文学与图像是可以做深刻的艺术贯通的.文学的图像化呈现和贯通性的审美功能不仅是文学的变异,也是传媒艺术的重要审美属性.呈现为图像方式的传媒艺术,并不意味着文学的缺席.文学的内在视像性质、文学的审美运思、文学的语言美感等重要的审美特性揭示了文学正是当代传媒艺术形式的重要支撑之功能.而当代视觉文化的普遍化却造成了审美的肤浅,视觉文化如今应该考虑其内涵的提升和与思考的互动.文学因素的回归应该是一个积极的策略.与文学血肉相连的传媒艺术,可以成为视觉文化提升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5,(9):89-94
随着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世界图像时代",图像文化对传统以印刷媒介为基础的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文学图像化的趋势不但重组了文学的审美构成,而且导致了文学审美接受方式由读文到读图的转变,由此产生了审美对象的图像化、数字化与商业化,审美主体的大众化、自由化与从众化,审美经验的生活化、娱乐化与表层化。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学传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全球化已是当今世界不可回避、不可逆转的趋势。在全球化浪潮滚滚袭来之际 ,文学传统遭遇到了严峻的挑战 ,从而发生了某些蜕变 ,如文学与文化的合流 ,文学功能向娱乐功能的转移 ,文学从语言艺术变成了图像艺术等。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学传统行将消亡 ,在当今电子媒介时代 ,语言媒介仍有其不可忽视、不可替代的独到之处。种种迹象表明 ,文学传统仍将活在人类生活之中 ,仍将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依托与人类同行。  相似文献   

5.
文学文本在后现代媒介时期悄然转化,由文本走向了超文本。超文本对传统文本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超越:其一,非线形的文本结构对传统文本线性结构的超越;其二,读者地位得以提升,读者参与创作;其三,传统的阐释观念发生变革。超文本在兴起的同时推动了图像化时代的来临,文学走向了图像社会的边缘。  相似文献   

6.
在"图像化生存"的景观社会,数码技术的"无所不能"与视觉文化的"无远弗届"鲸吞着翻译文学的"领土",带动了文学翻译的巨大变革。本文章从影视改编热、图文书的崛起、封面表达变迁三个方面论述文学翻译场域中图像与文字的张力:一方面图像拓展了翻译文学的生存方式和阐释空间,另一方面图像的直观性与泛审美化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文化惰性,不利于翻译文学的阅读、思考与接受。对此,文中指出翻译工作者应展开翻译文学与图像之间有建设性的对话,拓展翻译文学意象的扩大再生产以及翻译文学的接受,对图像一味地感性铺张进行有力的反拨。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当代文化的图像化转向以及向大众消费娱乐文化转型的过程中,文学的转型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机”,同时也正遭遇着某些不容忽视的“危机”。关注和讨论当前文学所面临的问题与危机,目的在于促进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使其不至于在全球化的潮流中随波逐流迷不知返,也不至于在“图像化转向”的潮流中被吞噬掉。  相似文献   

8.
语言艺术和图像艺术的相互模仿,在中外文艺史上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就其互仿效果而言,却存在非对称性态势:图像模仿语言是二者互仿的顺势,语言模仿图像则表现为逆势。莱辛在其《拉奥孔》中就已意识到这一问题。将其纳入文学遭遇图像时代的语境中重新探讨,就会有新的发现:二者互仿的非对称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们有不同的符号属性;语言是实指符号,图像是虚指符号;实指的所以是强势的,虚指的所以是弱势的。因此,当二者共享同一个文本,就有可能导致语言对图像的解构和驱逐,或者延宕和遗忘。由是观之,在所谓文学图像化的境况中,语言作为强势符号的性质决定了它不会有损自身,图像仅仅充任了工具和载体,图以载文,使文学藉此得以自我放逐。  相似文献   

9.
20世纪60年代德国作家罗尔夫·迪特·布林克曼首次将美国媒体理论家莱斯利·菲德勒“流行文学”的概念引入德国。相比美国流行文学的标志“垮掉的一代”,流行文学在德国则承载着与美国截然不同的意义。最初的流行文学是20世纪对神圣正统的市民经典文化中所提倡的“美”和“善”的反思。在内容和方法上吸收了流行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10.
图像化是在消费文化与技术化双重语境下产生的。消费文化语境从社会心理层面提出了图像化要求。图像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无意识层面,具有丰富、复杂的含义,甚至可以表达和文字的特定意义相反的含义。消费文化用图像来传达,它直接作用于人的多为文化层面上显在的意思,而真正产生促销作用的则是隐在的意思。在技术化语境下,图像传播得以迅速发展,但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一技术因素看成一种外在的凭借,图像信息传播与其所使用的媒介一起产生化学作用,信息通过媒介而得到不同的看待,媒介通过传播信息也有自身的变化。图像化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文化铸造作用。  相似文献   

11.
威廉斯的“文化”概念是对“文化与文明”传统割裂出的两组二元对立范畴(精神性的文化与物质性的社会现实、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弥合,文化被界定为整体的、日常的生活方式,意味着威廉斯拒绝了文化的超然立场,将文化置入物质的、具体的社会生产实践整体之中。在威廉斯看来,文学也不是一种抽象形态,而是于特定的在场中进行的构形过程,他提出的“文学即写作”的文学观将文学导向了既恒久存在又发展变化的实践样态。文学与文化以“感觉结构”为“中介”呈现出一种相互映现、相互交融的关系,文学映现了动态而现实的文化,文化中潜藏着文学的根源和那些活生生的感受。  相似文献   

12.
鲁迅文学的图像演绎模式,主要包括反抗式、颓废式、温情式三种。具体来看,鲁迅作品主题和封面图像相互文,封面图像超出了外在的装饰功能,具有阐释文学主题的功能,并与鲁迅的精神世界相联系。鲁迅的图像观影响着鲁迅的图像叙述实践,作为文化图像的"山海经"和作为政治图像的"幻灯片"促成了鲁迅关于图像的两重认知。同时,鲁迅的图像情结和他的文学事业有着紧密的联系,图像构成鲁迅文学的另一种讲述方式:一是对于图像价值的充分信任和肯定,二是对于文学叙述的图像化尝试,鲁迅的文学创作通过图像艺术不断地外化和延宕。  相似文献   

13.
中国当代流行文化风起云涌的现实原因很多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政治文化心理。正是在特殊环境中产生的特殊政治文化心理 ,为流行文化的兴起与“繁荣”提供了心理能量 ,为排解因特殊“政治事件”造成的特殊文化心理提供了有效的形式。从流行文化与政治文化的关系而言 ,流行文化是一把真正的双刃剑 ,在积极意义方面 ,它有效地弱化了中国人过于浓厚的政治意识 ,但同时流行文化注重感官享受 ,消解了文化应有的深度和意义 ,特别是消解了人们对国家、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感 ,具有明显的消极性。  相似文献   

14.
“知人论世”作为中国文学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批评方式,涉及研究作家作品时要参照其生活特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唐代文学家权德舆的诗歌创作受其家乡润州地域文化影响比较大,在诗歌意象上较多地使用练湖,在诗歌语言上学习楚骚文学的语言艺术,在诗歌风格上借鉴齐梁体诗歌的创作模式.权德舆诗歌创作所取得的成绩与他家乡地域文化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魏晋之后,随着文人的审美自觉,文学图像化主要体现为文学作品图像化,文学作品图像化成为文人实现审美诉求的重要方式。文人的审美创造使得先秦两汉图—文会通传统在这个时代,于创作主体、创作方式以及创作意图等方面呈现出历史性嬗变,文学图像化创作在这些嬗变中发生了从注重再现、重写到注重表现、创造的审美转向。  相似文献   

16.
传媒时代的"语-图"互文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传媒时代图像文化的泛滥不仅使文学边缘化,同时也将文学传媒化和图像化;我们的文学受众不仅越来越少,而且正在放弃面对白纸黑字的"阅读"而转为通过图像"观看"文学.对于文学所遭遇的这一前所未有的危机,我们的文学理论不应该一味的诅咒和责难.而应该从学理上探讨个中原委,特别应该就其不同的媒介形式及其互文关系进行美学研究,从而有可能将亚里斯多德所设定的文学媒介理论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17.
“世界文学”与全球化文学界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谈到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学问题时 ,人们很容易联想到歌德的“世界文学”观念 ,并认为“全球化”在文学领域就意味着出现“世界文学”现象。歌德的“世界文学”建立在一元论文化观念之上 ,是对全世界各民族文学发展的共同趋势和前景的期待 ,而非简单的全世界文学的集合体 ,其文化关系背景与当下的全球化有本质的不同。当下以经济领域为基点的全球化 ,反映了由于跨国公司的发展而带来的更广泛的经济实体间的相互反馈与对话。相应地 ,当下的世界范围内的文学交流和相互影响 ,也就不再是简单的不同价值观的文化对抗 ,而是不同文化的相互反馈、影响和对话  相似文献   

18.
建立在本体性否定基础上的文学的个体化理解 ,就是文学的原创性。它既不能依附于古代文化传统或西方文化传统 ,也不能沿袭以往的“辩证否定”立场 ,但目前较为普遍流行的“现代性”、“文学性”概念以及文学与文化的关系、文学史观念中都存在着这种依附性倾向 ,这是不利于文学的原创性的  相似文献   

19.
受制于市场经济的大众文化的消费法则,已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当代的文艺接受,使其发生了两个显著的变化:一是从传统的“作者本位”到大众文化时代的“读者(观众)本位”,审美艺术欣赏意义上的文艺接受转变为社会学意义上的文化消费,市场成为影响着文学的基本因素.二是读者(观众)从传统的审美欣赏者或教育接受者转变为文艺消费者和“书籍购买者”.因此,从文艺接受角度来看,欲革除当代文艺病象,当务之急是抑制三大文化公害,即从抑制收视率(票房价值)、发行量和点击率入手.而要想抑制“三大文化公害”,作为文艺接受者的读者(观众)必须走出由大众消费文化制造的文艺接受的三个误区:符号认同接受、欲望满足接受和从众模仿接受.  相似文献   

20.
大众传媒以不可思议的力量构建着当代的审关观念,导致了转型时期审美观念时尚化、审美要求泛化、审美意识世俗化、审美认知图像化,文学审美从传统的纯审美而进入了泛审美的时代。在大众传媒的文化霸权逼迫下,文学从思维方式、创作方式到接受方式都深深地带上了大众传媒的技术特性,作品大量增加审美消费比重,模仿成风,尤其是小说主动“触电”,剧本化倾向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