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吴磬军先生的专著《燕下都瓦当文化考论》由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虽然堪称燕下都瓦当研究的集成之作,但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对燕瓦当所折射出的燕文化的诸多方面进行了多方位的考察和论述。扣燕瓦之声,播古老的燕文化之韵,牵燕瓦之一发,动燕文化之全身,  相似文献   

2.
燕颔解     
《三国演义》第一回张飞的肖像描写是:“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其后不少小说袭用了这一词语。《水浒》中两次用它描写林冲,容与堂本第七回写林冲“生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七十八回又说,“林冲燕颔虎须,满寨称为翼德”。四十七回写李应时亦道:“鹘眼鹰睛头似虎,燕颔猿臂狼腰。”《醉醒石》第十五回赞陆指挥“燕颔知重器,虎头开异祥。”《雪月梅》第十回写殷勇也是“熊腰虎背,燕颔豹头”。《说岳全传》五十六回写番将完木陀赤“鼻高眼大,豹头燕颔。”《说唐》第一回写秦琼“生得河目海口,燕项虎头。”以虎豹喻猛将,理有固然,但为啥以穿云掠水、轻捷善舞的燕子形容一些剽悍的勇将呢? “燕颔”,郭璞注《尔雅·释鸟》时就已把“燕颔”作为有特征的代表性事物,与龟背、鱼尾等  相似文献   

3.
肇始于 16世纪末的西学东渐对以中国为中心的儒家文化圈国家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 ,不同国家对此的态度不同 ,又产生不同的结果 ,这方面尤以中、日两国最为明显。本文从西学在两国的传播渠道、传播的内容、统治者对之的态度、知识分子对之的态度、不同的结局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揭示第一次东西文化大碰撞在两国的不同结局及由此产生的深远影响。本文认为 ,从 16世纪末开始 ,两国对西方文化的不同态度 ,导致了两个多世纪以后两国的不同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4.
郭海燕 《文史哲》2013,(4):107-117,167
在甲午战争爆发前的近代中日关系史上,1885年4月英国制造的巨文岛事件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它是《天津条约》签订后,中日两国面临的最大外交课题,也是甲午战争爆发前中日实力对比发生变化的转折点。围绕巨文岛事件,中日分别在对英外交、对朝外交和中日两国外交三个层面进行了较量,这实际上是一场中日围绕宗属体制的较量。以巨文岛事件为契机,《天津条约》签订后中日在朝鲜对等地位的局面被打破,形成了中国掌控东亚外交主动权,日本孤立被动的格局。中国成功地在东亚国际关系中强化了中朝宗属体制,将《天津条约》签订后,朝鲜为中日两属之国的状态,恢复到之前的中国专属状态,并给日本的"属邦批判"论和朝鲜"独立国"论彻底打上封印。1885年中国在巨文岛事件外交上的胜利,使日本失去了在《天津条约》中取得的外交优势和通过外交手段解决朝鲜问题的途径,巨文岛事件发生之后的十年期间,《天津条约》一直呈现出一种空洞化状态。  相似文献   

5.
1995年8月21日—25日,北京建城3040年暨燕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房山县召开,来自国内和英、美、日、韩等国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出席大会的著名学者有宿白、田昌五、邹衡、严文明、李民、郑振香、王宇信、齐心、罗森(英)、夏含夷(美)、江伊莉(美)、池田末利(日)、丁一(韩)等.本次会议是由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和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60余篇,分别就北京初始建城的年代、房山琉璃河遗址古城址的年代和性质、燕文化的渊源、内涵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关于北京初始建城的年代距今3040年,多数学者持赞成态度.其立论依据主要是:一、《史记》等史籍所载武王克商封召公于北燕的史实,表明武王克商之年便是燕园建国之年.二、房山琉璃河遗址1193号大墓出土的克(?)、克盉的铭文,表明该墓墓主为就封燕国的第一代燕侯,进而表明与此基同期的房山琉璃河西周古城址,应是燕国就封时所建城址.它的建造,便是北京始建城的标志.三、依据武王伐纣时“岁在鹑火”、“惟甲子朝”天象,现代天文历法研究成果推断武王伐纣之年为公元前1045年,距今恰好3040年.  相似文献   

6.
中日两国对西方文化反应之比较武安隆,赵德宇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中日两国都面临汤因比所说的“西方问题”。不言而喻,如何迎接这一挑战成为中日两国的一个重要课题。事实证明,中日两国刘西方文化的不同反应,也成为日后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重要动因之一。本文试图...  相似文献   

7.
苏秦相六国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秦是战国时期纵横家的主要代表,史载其治学刻苦,以锥刺骨夜以继日,最终身佩六国相印,可谓功名显赫。“’两千年来,苏秦的事迹流传甚广,家喻户晓。但考之以现存史料,其身佩六国相印一说大有可疑。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作辨,以就正于方家。据《史记·苏秦列传})记载,苏秦早期经历先“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秦,首少之,弗信。乃西至秦。秦孝公卒。说惠王日:……(王)方诛商碘,疾辩士,弗用。乃东之赵。赵肃侯令其弟成为相,号奉阳君。奉阳君弗说之。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他说服了燕文公,并得到燕的资助,再次访赵,开…  相似文献   

8.
2005年1月13日至25日,我随安徽省新闻文化访问团一行13人赴欧洲六国考察访问。这是一次愉快的访问旅行,短短12天的时间里,行程约两万四千公里,我们先后到了意大利、梵蒂冈、法国、奥地利、德国、西班牙,并与意大利华商总会、意大利《新华日报》、法国《欧洲时报》等华人机构和华文媒体进行了访问、交流。  相似文献   

9.
3—5世纪,慕容鲜卑人的正统观念在"华夷观"、"正闰观"、"道统观"的阶段性变化中,体现出前燕政权"勤王杖义"、"自称燕王"、"已为天子"的历史性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中原士人出仕前燕的心态也经历了由慕容廆时期受"华夷之辨"影响流寓前燕多为避乱保宗族,到慕容皝时期欣然接受慕容氏政权,甘心情愿建立功勋,再到慕容儁时期认同前燕承续正统的转变。其最为直观的表现即为前燕的德运之争,由四库馆臣在《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大金德运图说》的图表中前燕奉行"木德",入燕出仕的中原士人在前燕德运之争中为慕容儁出谋献策,使前燕由慕容儁朝时期所奉行的"水德"最终实现了在慕容暐朝改奉"木德"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云梦学刊》2015,(2):164
2014年5月31日,由《云梦学刊》与《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联合举办的"科研项目与当代学术发展论坛"在上海大学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南京、武汉、广州、岳阳等地的五十多位学者参加了论坛。会后,多家学术媒体或予以专题报导,或选登会议发言,主要的有《人民日报》(2014年7月18日)、《人民政协报》(2014年6月30日)、《北京日报》(2014年6月16日)、《中国艺术报》(2014年6月11日)、《文摘报》(2014年7月22日)、《学术界》(2014年第6  相似文献   

11.
正心理学家武志红在其近作《巨婴国》的书封上旗帜鲜明地写道:"我们90%的爱与痛,都和一个基本事实有关——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婴儿。"武志红在书中分析了"巨婴心理"的特征,并称当前我国存在的催婚、买房、路怒等社会现象都可以用"巨婴心理"解释。"巨婴"是新生儿体型偏大、体重偏重的医学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用类似概念指代心理不  相似文献   

12.
电影和文学在交叉与分离中的互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熙  向怀林  侯平 《中州学刊》2004,(4):112-114
文学家以文字叙述故事,而电影则用形象的视听画面描绘故事.它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但彼此间又存在着分合难定的暧昧与紧张关系.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其最明显、最直接的联系是电影对文学作品的大量改编.文学和电影之间又存在着不可调和性,它们各自沿着不同的艺术轨道发展.电影和文学正是在交叉和分离中实现了互动.  相似文献   

13.
战国时期的中山国是仅次于齐、察、楚、燕、赵、魏、韩的,与东西周、宋、卫诸国并称的千乘之国。关于中山国的历史,《战国策》、《左传》、《史记》、《吕氏春秋》以及《水经·滱水注》等文献虽有零散记载。但它的兴起、发展、诸王世次等问题,文献记载不明,这给后人研究中山国史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河北平山县中山国墓葬和遗址的发现,使人们得以看到二千多年前中山国的遗物和文字,给人们深入探讨中山国史和中山国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然而,战国时期的中山究竟是何族建立的国?战国中山与春秋鲜虞的关系究竟怎样?目前史学界和考古界尚有异议,这些问题如果不首先解决,对于中山国史的研究无疑是有影响的。 辨中山族属诸说之是非 战国时期的中山与春秋时期的鲜虞有一定的关系。《史记·赵世家》载:“中山武公初立。”《索隐》:“中山,古鲜虞国,姬姓也。”杜预《春秋释例》也悦:“鲜虞、中山、白狄、姬姓。”正由于史  相似文献   

14.
厉以宁在山西《经济问题》1983年第1期《智力投资与知识密集型经济》一文中说,衡量一国居民购买力的,不是平均每人的货市收入,而是平均每人的实际收入。“单位时间收入购买力”是一个有用的指标。“单位时间收入”可用年收入、月收入、日收入、小时收入来表示。对职工来说,用小时工资表示比较准确;对农民来说,用年纯收入表示比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社会科学》2014,(6):F0003-F0003
正由全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主办,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和《学术交流》杂志社协办的第九届全国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于2014年11月1-2日在黑龙江大学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来自全国60余所高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有数不清的历史疑难问题吸引着人们去钻研探索。“扶桑国之谜”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二百多年来,学者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分歧很大,流派很多,存在日益复杂难饵的趋势。对“扶桑国”的研究探讨,自1761年法国汉学家德·歧尼提出《中国人沿美溯海岸航行和亚洲极东部几个民族的研究》报告后始为世人瞩目关注。①但实际上西方学者小范围的研讨争论则从1752年8月28日德·歧尼与在北京的科贝尔神父书信讨论《文献通考》时便开始了。同年10月30日及11月8日科贝尔神父的信都提出了反对德·歧尼的意见。②当德·歧尼的“中国人发现美洲说”在同年12月的《学人》(Des Scarans)杂志上  相似文献   

17.
司马贞《史记索隐》记秦灭六国的顺序是:秦始皇“十七年得韩王安,十九年得赵王迁,二十二年魏王假降,二十三年虏荆王负刍,二十五年得燕王喜,二十六年得齐王建。”司马贞的这个结论与司马迁的记载不尽相符,所以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十七年,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  相似文献   

18.
刘蔚 《文史哲》2023,(2):60-70+166
南宋乾道年间,楼钥与范成大先后出使金国。在金国境内,二人从淮河至燕山城的行程大致相同,其日记体行程录《北行日录》和《揽辔录》的书写却呈现出别样姿态。由于出使时间不同,楼、范途中所录时节风物和时事见闻自有客观差异;而出使任务的轻重、在使团中地位的高低以及人生阅历的深浅更决定了书写的主观差异。楼钥赴金贺正旦属于常规礼仪性出使,途中所受礼遇颇优,心态相对轻松,故书写赡详;范成大使金乃特派泛使,肩负祈请归还宋室陵寝以及更定受书礼的艰巨任务,有生命之虞,故书写促迫。楼钥为使团中级别较低的书状官,行动略自由,淮燕行程中可寻机访谈遗民,故语言书写居多;而范成大为正使,行动受严格监视,鲜能深入民间,但可接触金国军政高层,故偏重官制、历法、路制以及文武百官履历的记录。楼钥使金之际刚过而立之年,尚未入仕,而年逾不惑的范成大已有丰富的从政经验,淮燕行程中,前者观察多停留于事物表层,文笔尚显稚嫩;后者思虑恂达,观察深入腠理,文笔更胜一筹。《北行日录》和《揽辔录》承载着楼、范二人以生命体验为基础的个体记忆,保存了别样的历史镜像,珠联璧合,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9.
2015年1月12日,由谭五昌、陈旭光、柳忠秧、李遇春、谢有顺五位国内新锐批评家与学者发起的第四届"中国新锐批评家高端论坛"在长沙举行。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清华美院清美艺术研究会、《文艺争鸣》杂志社、《当代文坛》杂志社、国际汉语诗歌协会共同主办,由《海南师范大学学报》、《云梦学刊》、《创作与评论》、清美华艺文化机构协办。本次论坛秉承着一贯的宗旨与口号:"重塑批评家  相似文献   

20.
杨绍军 《学术探索》2008,(6):F0002-F0002
在现代的外国作家诗人中,与中国有缘的莫过于美国的赛珍珠(Pearlack)和英国的威廉·燕卜荪(William Empson,1906~1984年)了。赛珍珠在中国生活将近40年,其间创作了以中国为题材的作品《大地》,于1938.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作为英国现代文坛杰出诗人兼批评家的燕卜荪,曾两度在中国居留任教于西南联大和北京大学,讲授英国文学和理论,为我国“造就了一大批英国文学研究者和许多诗人”(王佐良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