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3 毫秒
1.
孙大雨(1905-1997),原名铭传,笔名子潜。浙江诸暨人。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现代诗人。1937-1940年,孙大雨任暨南大学文学院外国语文学系系主任、教授,讲授《莎士比亚》、《英诗入门》、《英国短诗选》等课程。孙大雨教授在语言文字方面有高深的造诣,在课堂上授课时,有时讲到苏格兰民歌,会当场浅唱低吟起来。孙大雨从小接受家庭私塾教育,1918年,就读于基督教会办的上海青年会中学附小。1922年秋,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取清华学校高等科,加入“清华文学社”,与朱湘(子沅)、饶孟侃(子离)、杨世恩(子惠)并称为“清华四子”,后来都加入了新月社,所以又…  相似文献   

2.
吴宓 ,我国著名学者、教育家兼诗人。 2 0世纪上半叶长期执教于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 1 940年 ,无任何职务的吴宓不得不协助清华外文系主任陈福田处理系内事务 ,颇感不满的吴宓遂生离清华另就他校之意。但友人的劝阻和西北大学、浙江大学的状况及吴宓自身的性格特征终让其决定留下 ,并继续为清华服务。  相似文献   

3.
杨绍军 《学术探索》2011,(5):F0002-F0002,F0003
柳无忌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外文学的研究、教学与交流,是公认的中西比较文学的重要开拓者之一,被美国学术界誉为沟通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桥梁。他1927年于北京清华学校毕业后赴美留学,1931年以《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论文获得耶鲁大学英国文学博士学位。1932年8月回国,先后在南开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中央大学任教,1946年再度赴美,前后执教于劳伦斯大学、耶鲁大学和印第安纳大学,任文学教授。  相似文献   

4.
周茂江 《天府新论》2004,(Z2):284-285
吴宓,我国著名学者、教育家兼诗人.20世纪上半叶长期执教于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1940年,无任何职务的吴宓不得不协助清华外文系主任陈福田处理系内事务,颇感不满的吴宓遂生离清华另就他校之意.但友人的劝阻和西北大学、浙江大学的状况及吴宓自身的性格特征终让其决定留下,并继续为清华服务.  相似文献   

5.
《学术界》2000,(2)
清华大学位于北京西北郊的清华园 ,始建于 1 91 1年。其前身是清政府利用美国政府“退还”的部分“庚子陪款”办起的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 ,辛亥革命后更名为清华学校 ,1 92 8年改建成国立清华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 ,学校南迁长沙 ,后又迁至昆明 ,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西南联合大学 ,抗日战争胜利后迁回清华原址复校。清华大学文科有辉煌而悠久的历史。早在 1 92 5年 ,就设立了国学研究院 ,1 92 6年分设国文、历史、社会学等系 ,1 92 8年设立文学院和法学院。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金岳霖、吴宓、张奚若、朱自清、…  相似文献   

6.
田耕 《晋阳学刊》2011,(6):99-103
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清华大学以其创新精神开创了中国诸多的"第一",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发展。清华童子军是民国初年中国北方建立的第一支童子军。同时,它也是清华学校前20年存在时间最长的学生组织之一。清华童子军与清末民初国民精神的检讨以及周诒春校长"全人格教育"思想均有紧密的关连。3者之间的互动构筑了清华传统精神的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7.
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社会各个角落的展开,清华园里相应地出现了一股文化运动的思潮,当时称之为"清华文化运动"。在这场文化运动中,感染时代精神的清华师生们,开始以犀利的眼光,反省清华教育中的"美国化",重新检讨清华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从而形成了中西文化调和的校园思想氛围。深处其间的清华学子们,同时感受"整理国故"运动的强烈影响,于是从批评学校忽略中文教育发端,而后扩展至呼吁学校加强国学教育,直到最后在多重因素的衡量之下,校方遂在清华改办大学之际,创立了旨在"中西并重、新旧沟通"的国学研究院。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闻一多是一位具有卓越贡献的诗人。他的诗集《红烛》和《死水》,不但给人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和鼓舞,而且也给人以艺术上的多方面启迪和丰富的美感享受。恰如臧克家同志所说:“‘五四’以来有成绩的诗人很多,但艺术特色鲜明,卓然成家,使人读了诗就知道它的作者的人,并不多。一多先生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这种突出性表现在很多方面,讲求语言的色彩美,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一) 闻一多向来重视诗歌的色彩。这种重视,与诗人自身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闻一多从小就喜欢美术,早在十一、二岁时,就能画得一手相当真切的山水人物。进入清华学校后,更发展了他在这方面的兴趣。据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2012,(11):252+294
1925年,清华学校成立国学研究院,邀请国学大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四位先生为导师,以指导专题研究并共同治院,又先后延聘李济、马衡、赵万里、丁文江、林志钧等著名学者为讲师以讲授专门学科。在短短四年时间里,共计招收七十余位学子,培养出五十余位在现当代国学研究领域取得相当成就的学者,其教育成绩堪称一时之"神话"。为了打造高端学术平台,承继老清华国学院的优良学统和辉煌历史,2009年11月,清华大学决定恢复成立国学研究院,建立起直属学校的跨学科研究机构。  相似文献   

10.
柳无忌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外文学的研究、教学与交流,是公认的中西比较文学的重要开拓者之一,被美国学术界誉为沟通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桥梁。他1927年于北京清华学校毕业后赴美留学,1931年  相似文献   

11.
杜荀鹤生平考证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双喜 《兰州学刊》2006,(12):142-145
晚唐诗人杜荀鹤于大中后至咸通初与顾云等共读九华,咸通二年到十一年移隐庐山。广明元年冬到次年春,杜有扬州之游。中和元年秋,杜荀鹤往成都赴举,二年春回,由于兵乱,绕道遂州长江县。  相似文献   

12.
郑家建  舒畅 《东南学术》2011,(2):162-176
关于晚年的梁启超为什么会放弃政治活动,同意就聘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一职,学术界歧义纷陈。对这一问题的解读,不仅是晚年梁启超研究中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清华国学院研究中绕不开的命题之一。本文的研究,从史料的实证出发,力图建立一个长时段的视野,从梁启超与清华学校之间由来以久的历史关系与1920年梁启超欧游归后思想上和心态上所发生的重大变化这两个维度,梳理和阐释梁启超走向清华园的心路历程,并从中观察中国现代早期人文学术教育生态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3.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代表作。这是一首融诗情、画意、乐理、禅趣于一体的优秀山水诗。诗人用独特的艺术构思、巧妙的描摹方法,在诗歌领域中创造了神奇而迷人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郭丰 《殷都学刊》1998,(4):19-22
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1904—1954)广东新会人,是我国近代著名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学者梁启超的次子。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道理,梁思永努力学习,1923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这一时期,梁启超正在从事史学理论的研究,1921年在南开...  相似文献   

15.
华岗年表     
<正> 华岗(1903--1972)曾用名华少峰、刘少陵、华西园、林少侯,笔名林石父、晓风等。一九○三年六月九日生于浙江省龙游县庙下村一个农民家庭,学名华延年。一九一四年秋,入庙下村初级小学读书。一九一六年秋,考入龙游县溪口镇高等小学读书。一九二○年秋,考入衢州师范学校读书。一九二二年冬,于衢州师范因领导同学反对学校当局蛮横干涉学生运动而被开除。一九二四年九月至一九二五年五月,改名华少峰  相似文献   

16.
潘光旦(1899—1967),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翻译家、教育家。早年在清华学校学习,20年代在美国达茂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生物学和动物学;回国后在上海光华大学、大夏大学任教,参与创办《新月》杂志,并创建人文生物学,30年代中期回母校清华社会学系任教,担任清华大学教务长达十年,是清华自由教育的理论家;解放后,他被调往中央民族学院,研究民族学,在土家族、苗族、畲族、瑶族研究中创见迭发。潘光旦是一位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多方面修养、学贯中西的学者,40年代形成他“自然一体、人文一史、天下一家”的新人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7.
泰戈尔生于1861年5月7日,他的家庭是印度望族,祖父的叛逆精神,曾给诗人终生的鼓舞,父亲追求真理的挚着,对哲学和宗教经典的酷爱,都影响了诗人的世界观。至于在泰戈尔的长辈和同辈中,更有许多文学家和艺术家,他们对诗人的成长和脱颖而出都曾产生过一定影响。然而,泰戈尔所受的学校教育却是令人遗憾的。 泰戈尔不到七岁就开始接受学校教育,他曾先后被送进各类学校学习,但由于他憎恶当时呆板落后的教育制度和方式,所以始终毫无长进,十七岁时他又被送往伦敦。泰戈尔最早进的是欧里安塔·塞米纳里小学,后来诗人回忆这段经历时说过:他不记得曾在那里学过什  相似文献   

18.
茂名市第一中学创办于1959年秋,1984年被广东省政府命名为省重点中学,1995年被评为"省一级学校".1997年市委市政府斥资1.2亿元建设占地近8万平方米的新校园;1998年8月,学校顺利搬迁.近几年来,学校办学规范逐渐扩大,目前是一所拥有45个教学班的完全高中,在全省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被誉为南方油城的一颗教育明珠珠.  相似文献   

19.
木一 《优雅》2013,(10)
吴宓,陕西省泾阳县人,学贯中西,融通古今,中国现代著名西洋文学家、国学大师、诗人.青年时代留学哈佛,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为"哈佛三杰".上世纪20年代归国,参与了清华大学的筹建并担任清华大学研究院主任,与陈寅恪、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史称"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一手缔造了清华研究院的繁荣.作为国学的坚决拥护者,反对白话文,回国后就加入了新文学运动的论战当中,和胡适在报纸上互打笔仗;他的作品和日记,多是旧体诗和文言文.在文化上的守旧倾向,也影响了他的生活和做人方式.  相似文献   

20.
学院风采     
《阴山学刊》2020,(1):F0002-F0002
历史文化学院前身是1974年秋建立的政史系,1981年政治、历史专业分别招生,1982年政史系一分为二,分别管理,历史系成立。2000年,随着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历史学成为全校首批本科招生的六个专业之一。2003年历史系更名为历史文化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