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跨国移民对东亚尤其是中、日、韩三国现代化具有重要影响:为中、日、韩三国提供了物质和人力资本,其商业网络促进了中、日、韩三国市场的扩大,并对中、日、韩三国政治结构的分化整合及文化结构产生了影响,进而促进了社会的开放性和多元性.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各国间经济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增强,移民尤其是移民后裔越来越快地融入当地社会,在与他国公民交往和沟通的过程中建立起日益友好的民间联系;东亚各国的联系将会日益密切,东亚一体化终将会实现,而东亚也将在东亚各国人民互通有无、互相补益、互相协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类的力量,成功实现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相似文献   

2.
3.
4.
5.
关于东亚的战争与和平的课题不是仅限于日本、韩国、中国的问题,而是超国界的灾害,是需要世界各国持续关注并引向和平解决轨道的重要问题。战争与和平需要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思想、语言等跨学科的综合研究,但目前很难找到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综合视角的研究成果。以多学科视角对战争与和平概念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考察和平学与和解学的定义,从而理解战争与和平议题,提出和平解决的实践方案。遏制战争的能力越强,实现和平的路程就越近,为此需要实施最大限度地减少阻碍和平要素的战略,避免各种利益构造相冲突的战争特殊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共享追求和平的普遍理念。  相似文献   

6.
东方美学思想注重对自然生命的赞美和讴歌,尤以中日两国为代表。中日两个民族作为东方国家,它们有共同的文化体系,但又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审美特质,其中自然观的影响对两个国家美学思想的形成发挥了一定作用。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在中国人眼里就是强调天人浑然相融,它消除了主客间的界限,达到了忘我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使精神上达到自然畅美的状态。日本民族在对大自然的感悟中,随着自然风物的花开花落、随季荣枯触发了他们生命体验中的无常感和孤寂感,并升华到对人生的哲学思考,从而充分体现了日本民族审美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7.
冷战结束后,伴随着世界秩序的转型,东亚秩序也处于缓慢的重塑之中。冷战后美国在东亚的核心利益是继续巩固并扩大在本地区的存在,为此它延续了冷战时期的联盟战略体系。由于国内经济建设、为缓解自身的崛起对区域内国家带来的压力以及改革开放后对外战略观念的变化,中国的东亚战略主要包括:融入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的全球主义战略、与区域内主要大国特别是美国保持合作关系的大国战略以及积极参与东亚地区一体化建设的地区主义战略,着眼点集中体现在承认而不是排斥美国在本地区的现实存在,通过开放性区域主义模式塑造东亚未来秩序,推动实现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相似文献   

8.
“新公共管理”的合法性与公共性危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公共管理”的改革措施导致其面临合法性与公共性危机 ,危机的背后暗含着管理主义与法治主义的冲突 ;同时也反映了公共行政学与行政法两个学科自身面临着的危机。由于各国历史和政治制度的差异 ,使危机暂时仍处于可控的范围 ,但是它已给世界性政府改革提供了新的思维向度。  相似文献   

9.
中日两国经济的中长期展望及其合作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认为日、中两国中长期经济增长率将分别为1.5~2.0%、6~7%。中日两国应在货币、技术方面加倍合作,21世纪的亚洲,以中日两国的合作为基础组成经济共同体将是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东亚在"立公灭私"和"立私灭公"的语境下,其社会的"志愿主义"发展受到极大的抑制,现有的少数志愿行动亦被压缩在"无私利他"范围内,难以展开。如何在"活私开公"的理念下,推动东亚志愿行动从精英转向普通人,努力从普通个体公民真实的生活中开出公共性,从小团体"共同性"中开出公共性,便成为东亚社会"新公共性"构建的关键。东亚应努力走出公私间的紧张与对立,在"活私开公"中奠定志愿主义的基础,并进而实现制度创新,寻求东亚志愿行动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通过引进外资加快本国经济独立发展和由此加深本国经济对外依赖性乃至丧失自主权的例证并存,其关键在于推行怎样的外资政策。战后日本通过引资实现经济赶超并避免外资垄断日本经济的做法值得重视。中日两国在对待外国直接投资的态度、引资优惠条件、技术引进的做法、引资与产业政策的结合度以及执法力度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以积极应变的态度调整外资政策。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日两国的法律改革 ,不仅使延续 2 0 0 0余年的中华法系开始解体 ,中国实现法律近代化 ,日本建立完整的近代资本主义法律制度 ,而且对后世的法律改革影响深远。分析两国的近代法律改革我们不难看到以下特征 :具有相同的改革方法与不同的改革效果 ;相同的历史背景与并不完全一致的改革动因 ;存在差异较大的政治基础。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启示 :不同的法律文化与法律制度存在不断融合的趋势 ,学习、借鉴别国成功经验对于我们的法制建设有着重要作用 ;法律改革与法律移植必须结合自己的国情 ,切不可盲目照搬别国模式 ;法律改革对未来法制建设的影响程度是评价和衡量其成效的重要标准 ,要注意研究各个历史时期尤其是重要历史时期的法律改革轨迹与法律思想的发展脉络 ,这对我们当前乃至今后的法制建设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3.
以福清华侨为主体的在日"福州帮"是日本华侨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二战前在日福州帮成立的华侨团体为中心,以福州帮的演变为线索,对其社会网络及其特点进行论述.文章认为,华侨社会网络可以分为社会团体组织与华侨个人结成的结合体两大类.而它的形成、发展与变化主要体现在其构成主体的变迁上.二战前日本的华侨政策及中日关系的变化,给福州帮带来极大影响,从而使在日福州帮的社会网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杨军 《贵州社会科学》2008,221(5):117-124
东亚封贡体系,是一种流行于古代东亚世界的国际关系模式,其首要特点是宗主国与附属国之间存在制度化的册封与朝贡关系,以及在此关系内的相应的义务与权利。因此,考察封贡体系确立的时间,也就是考察制度化的封贡关系出现的时间。如果宗主国与附属国之间的封贡关系在册封、使节往来频度、交往礼仪等方面都已经出现了制度化的规定,则可以断定,双方的关系已经由简单的封贡关系步入到封贡体系的模式之内。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近代中日两国向西方学习的差异,以说明日本在近代能进入世界资本主义列强行列,而中国未能踏上近代化的轨道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后半期,中日两国在内外压力下开始了法制现代化的进程。由于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因而,近代日本法制现代化起步略早,法制现代化比较深入,从法律体系到法律制度,再到法律观念,循序渐进,较少反复,较短时间内基本实现了法制现代化;而近代中国的法制现代化起步稍迟,比较被动,整个过程反复较大,宪法及行政法规反复出台,缺乏稳定性,法制变革较多局限于法律条文及制度,基本没有涉及法律意识和观念,法制现代化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17.
晚清时期,中日两国相继开始了现代化进程,但现代化的结局却大不相同.日本比较顺利地进入了现代化国家行列,而中国的现代化却一波三折.晚清时期中日两国现代化之所以有着差别巨大的结局,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两国现代化面临的历史起点(即制度和文化)不同;两国应对西方文化冲击的速度和能力不同;两国推进现代化的主导力量不同.  相似文献   

18.
朱棠 《天府新论》2012,(5):154-157
虽然凤凰县苗族的对歌和八世纪的日本对歌存在着时空的差异,但凤凰县苗族和八世纪的日本在某些社会条件方面存在相似和相异之处,所以,双方也存在可比性。它们之间存在着诸多的相似之处,甚至在某些方面存在相同之处。与之同时,因不同民族有其自身的社会、文化特点,也存在着一些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9.
东亚劝业会社是日本在中国东北设立的殖民侵略机构,在日本对东北的移民侵略和土地掠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22年前,日本对东北掠夺的推手是满铁和东洋拓殖会社,掠夺土地数量已达10余万町步。东亚劝业会社成立后,日本把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业务统合起来,并以国策会社名义试图破局土地商租权问题。伪满洲国时期,该会社先是积极配合日本驻朝鲜总督府,在东北设立朝鲜人安全农村。后又追随关东军,在东北地区掠夺95.32万町步土地,作为日本武装移民的预留地。伪满中期东亚劝业会社解散后,其朝鲜人土地业务移交满鲜拓殖会社,日本移民土地则转归满洲拓殖会社。  相似文献   

20.
新航路的开辟启动了全球化浪潮,西方文明开始崛起。在西学东渐过程中,中日两国为了确保政权的稳定和万事太平,在进入近代前都曾有过一段相当长的锁国时期。比较两国的锁国政策,可以看出:中国的闭关锁国是实质性的,有着深厚的经济文化根源,因此难以形成近代化所需要的社会基础;而日本的锁国只是形式上的,本质上却是开放的,并由此培育出适应近代化要求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