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上市公司反收购法律制度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收购是敌意收购的产物,二者都是围绕目标公司的控制权展开.反收购如同敌意收购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证券市场比较发达的国家大都通过立法对目标公司的反收购行为进行规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反收购法律制度.文章拟在简介国外反收购立法的基础理论及立法例的基础上,就我国反收购法律制度的相关问题作一些探讨,希望对完善我国证券立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我国目前反收购制度尚告缺位这一立法缺陷,细致探讨了有关建立我国反收购立法应注意与思考的一些问题:在我国建立反收购制度的合理性问题;我国对目标公司行使收购决定权归属立法选择问题;对董事会与股东会在公司实行收购措施时的立法规制问题。在探讨这些问题过程中,借鉴了英美相关立法经验,希望能为我国反收购立法的建立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3.
曾巧艺 《理论界》2012,(6):51-53
随着商业领域中收购的兴起,与之相应的反收购活动也愈发热烈。对于反收购的决定权问题,综观前人的大量研究,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我国应该采取英国式的严格限制董事会反收购权限模式,问题是实践中,我国很多的反收购的行为实际上是由董事会主导的,股东在反收购活动中并不是很活跃。本文前两个部分对制度本身进行解构,对于决定权的三种典型模式:"管理层决策权"模式、"股东会决定权"模式和"监事会决定权"模式进行了说明。接着介绍了我国现今的立法现状和实践中的情况,试图说明该项立法在中国现今法律环境中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收购对股东来说意味着丰厚的股票溢价,而对公司实际控制人来说,则可能意味着失去公司管理权,因此,大股东往往极力反对收购,而普通股民往往希望促成收购.如何协调这一利益冲突是公司治理的难题.各国立法一般将收购防御措施分为前期防御策略和后期防御策略,分别加以规制.我国收购立法只有后期策略规制,这就等于实际控制人可以利用公司的投票结构,在公司章程中排斥收购--"占山为王".这样少数实际控制人就有可能限制了多数股东的权利.文章解构利用章程反收购的方法对公司、股东、董事利益的影响,从而为理解优化治理、提高公司管理和资源利用效率提供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5.
面对来势迅猛的外资并购,对于反收购的可行性和合法性,我国学界众说纷纭,政府犹豫不决,立法混沌不清.文章围绕反收购的价值、反收购的主体、反收购的方法展开讨论,认为应当肯定反收购的法律价值,同时分别赋予股东会和董事会反收购的权利;文章分析了反收购的各种方法,希冀成为我国反收购实践可以利用的资源.  相似文献   

6.
张启峰 《理论界》2008,4(6):88-89
本文针对我国具体的反收购实践和立法现状,分析和借鉴英、美反收购权立法模式,就我国反收购权立法模式的抉择提出个人见解,并提出了完善我国反收购立法和相关法律配套措施的具体建议。本文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学术上的探讨,更重要的是为切实解决反收购实践中的法律困惑提供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7.
公司收购中目标公司处于一个跌宕起伏的特殊时期,此时要求目标公司董事在决策时更应当遵守注意义务,以谨慎之心履行自己的职能,为公司最大利益行事;而目标公司与董事之间存在的天然利益分歧,却使董事注意义务的评判变得错综复杂,给法院的事后审查带来了不便。源于美国司法判例产生的经营判断规则,在公司收购案件审理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经过不断的完善与修正,成了对目标公司董事行为进行甄别的重要规则。  相似文献   

8.
管理层收购又称经理层收购,英文为Management Buy-outs即MBO,起源于美国70年代的金融创新,是杠杆收购的一种,即目标公司的管理层或经理层以自有资金和外部融资购买本公司的股份而改变所有权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近而达到重组公司的目的并获取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 MBO对于提高企业经营效率、改善公司业绩具有显著的作用。目前管理层收购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年来,随着我国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管理层收购的方式被引入并付诸实践,日渐成为学者研究和市场关注的热点。但是由于我国国有企  相似文献   

9.
敌意收购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 ,是经过收购者与目标公司股东之间的意思表示一致 ,而引起股权变更的一种法律事实。由于每一起敌意收购都涉及多方利害关系人的利益 ,因此世界各国都对敌意收购作了较为严格的规制 ,本文从分析敌意收购法律关系入手 ,对敌意收购立法的价值取向、主要法律制度框架作了较为深透的分析 ,同时亦就我国《证券法》对敌意收购规制的不足进行了讨论并提出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0.
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s,即MBO)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者或者经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购买本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本公司的所有者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进而达到重组本公司的目的,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MBO在中国仍处于试点阶段,由于法律和法规的滞后,在实践中存在许多不规范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解析与重构:未注册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艳 《兰州学刊》2008,(9):119-122
我国《商标法》依据注册与否,分别为注册和未注册驰名商标提供不同的法律保护,这在很大程度上将未注册驰名商标置于更加危险的境地。良好的商业信誉与广为知晓的知名度是所有驰名商标获得特殊保护的根本与基础。因此,我国《商标法》应改变目前以注册决定保护程度的做法,为未注册驰名商标实行跨类保护,赋予商标权和提供多种民事法律救济。  相似文献   

12.
《劳动法》作为我国劳动法部门的法典形式,由于规制重点不突出,操作性也比较差,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完善我国劳动法的立法体系,应着重做好“进”和“退”两个方面的工作。在“进”的方面,要进行包括《劳动基准法》、《就业促进法》、《集体合同法》、《劳动者薪酬保障法》等在内的单独立法;在“退”的方面,需要把社会保障法从劳动法体系中独立出去。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公公娶前儿媳”、“女婿娶前岳母”的案例在我国时有发生,不论其结婚目的为何,他们均能从婚姻登记管理机关领到结婚证,从而组成法律上认可的家庭。但是,这样的家庭关系往往导致夫妻直系亲属间伦理关系错乱,继而对现行法律规定的适用提出质疑。究其根源,是因为我国现行《婚姻法》未将直系姻亲列入禁婚之列。为有效发挥道德与法律两种调整手段的积极作用,有必要在法律上明确禁止直系姻亲间结婚。  相似文献   

14.
作为社会的团体公民,公司的生存需要社会成员的普遍认同,其社会责任应远远超出狭义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但一些跨国公司在中国执行低于母国的社会责任标准,其对社会责任的选择并非源于道德的高贵,而是在各方力量博弈中,基于成本一收益分析的一个均衡的结果,即在企业社会责任压力与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冲突中实现均衡。欲使跨国公司走出道德变异怪圈,必须要求其调整利己“底线”,让中国也能分享利益。  相似文献   

15.
从“书本上的法-行动中的法”框架出发,对2001年《婚姻法》修正案四年来的实际运行做考察和评析,认为2001年修改《婚姻法》虽然在立法上、理念上、法律规范层面上取得非常大的进步,但实际社会效果有限,没有完全实现其立法目的。在完善法律体系的时候要重视法律规范与社会规范等其他社会调控体系的协调,在法律与社会规范的和谐共生、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中实现社会调整目的。同时,也应该高度重视规范的可行性,研究其实际运行效果。  相似文献   

16.
试论当代民事立法中民间民事习惯的缺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物权法草案标志着我国民法典的制定颁布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这是我国法制建设中意义深远的一件大事,但其中也存在着忽视民间民事习惯调查、整理和吸收这一隐患。从西方历史法学派民法典理论、大陆法系主要国家立法实践以及我国近代以来的经验中,可以证明民间民事习惯确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功能,值得对它进行深度挖掘,充分利用。唯其如此,才有可能使我国的民法典更具有现实价值和长远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大学生是否享有劳动权的争论是学界热议但悬而未决的课题。中国宪法及劳动法律规范分析可以推演出的基本性结论是:中国大学生具备劳动者基础法理特征。针对实然法上的中国大学生劳动权益相关法律规范存在缺失的困境,对比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相关法律规范,应以非全日制用工对中国大学生劳动行为进行界定。中国大学生享有劳动权益的落实需要对大学生劳动合同订立的形式、合同的期限、劳动工时制度、劳动条件等基本法律问题进行厘清。  相似文献   

18.
生态危机的爆发和加剧对人类社会的冲击极其深远。作为一种专门用于解决因自然资源有限性与人类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而引发的人与人之间紧张关系的法律制度,物权法理当做出应用的回应。本文基于环境资源的稀缺性与价值多元性认知,重拾私法特别是物权法的调整手段,探讨在生态化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引下物权法的重新定位问题,重点涉及对物权法律关系中主体、客体、内容相应变革开展的初步考察,并最终落脚到中国《物权法》"生态化"的制度建构与实际运行之关怀。  相似文献   

19.
教学实践表明,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英美文学课程大多遵循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传统,缺乏启发性和创造性。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英美文学课程相结合,在文学课堂上使用Lecture PLUS法改革教学模式,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充分体现师范院校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关于《广告法》中广告真实性原则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广告法中广告真实性原则 ,一方面有其质的规定性 ,对这一规定性应有科学的认识。同时从法的实践合理性角度上看 ,应随着实践的发展 ,针对存在的问题 ,及时提出新的详细的法律规定 ,从而使广告法中有关真实性原则更具针对性。另一方面它在广告法中又有其核心地位。认识这一地位 ,是我们在执法实践中准确执法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