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亨廷顿在<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政治民主化浪潮>一书中总结了19世纪以来三波世界民主化浪潮的进程及其产生的原因,重点分析了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过程、特点与原因.而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他提出:随着冷战的结束,人们对国家的认同和忠诚转向对文明的认同和忠诚,文明间冲突将成为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本文旨在通过对亨廷顿著作的研究,试图把握亨廷顿的政治思想的变化,进而探索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亨廷顿指出:"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亨廷顿认为,发展中国家是一个克服社会动荡和保持政治稳定的过程.造成社会失序的根源不是贫困和落后,而是社会转型时期不同利益群体政治参与需求的扩大和政治制度化之间的失衡,这也是当前"无直接利益冲突"频繁发生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必须给不同利益群体提供广泛的合理合法的利益表达渠道,以不断满足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亨廷顿政治参与理论对化解当前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借鉴意义在于通过强化制度建设,保障公民制度化政治参与、拓宽政治参与渠道,保障群众有效利益表达、完善听证制度,确保群众源头参与以遏制民生矛盾、扩展基层政治参与途径以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和培育新型政治文化,切实提高公民的政治认同感,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3.
王金水撰写的《网络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机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4月出版)一书以理性和战略的眼光分析了网络政治参与背景下现代政府的治理策略.文章首先借鉴西方有关理论论证网络政治参与的实践.应用凯斯·桑斯坦的理论分析了群体极化现象极易在目前我国网络上形成;根据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和罗杰·卡斯帕森的风险社会放大理论探讨我国网络危机分布的整体态势;基于"公共领域"和"议程设置"理论考察了网络舆论的形成与网络危机的产生和发展的动态过程;运用罗斯的社会控制理论,安东尼·吉登斯、刘易斯·科塞和塞缪尔·亨廷顿等学者的有关社会稳定和治理理论来构建政治稳定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4.
袁兰 《南方论刊》2012,(2):61-63
亨廷顿政治制度化思想是其政治发展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制度化水平的高低影响着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转型的道路。亨廷顿政治制度化的定义和其提出的衡量制度化的标准有必要进行详细分析,探讨公共利益、政治参与、政治现代化等相关变量与政治制度化的相互关系,并进一步阐述其政治制度化思想对当今中国的启示意义即要加强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强大政党的建设、扩大政治制度化的参与途径、深化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5.
达伦多夫是当代西方社会学界冲突理论重要代表之一,其理论跨越社会学和政治学两个领域.他认为冲突是现代社会的常态,经过调节的冲突可以带来秩序.他还提出了扩大公民权利与建设公民社会、保持开放社会姿态与实现社会动态稳定等政治主张.目前学界对其思想已有一定的研究,但存在整体性不够、现实性不强等问题,还有赖于学界同仁的继续努力.  相似文献   

6.
评述吉登斯“生活政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亢莹 《理论界》2008,(12):32-33
安东尼·吉登斯是“新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对资本主义现代性进行了批判,提出“生活政治”的思想。本文致力于从时代背景、理论基础、实现目标和实现途径四个方面论述吉登斯的“生活政治”思想,以说明吉登斯“生活政治”思想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亨廷顿指出,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与发展、平等、稳定等存在着冲突,不可避免地陷入“恶性循环”。但是,亨廷顿的理论却在东亚地区出现了例外,新加坡在快速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了发展、稳定、平等和参与之间的良性互动。新加坡的政治参与模式可以称为“威权政治的支持性参与模式”。新加坡的经验证明,东亚国家可以超越西方民主发展模式趋同论,实现民主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8.
王婧 《理论界》2010,(4):202-203
霸权稳定论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很有影响的流派之一。罗伯特·吉尔平在《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一书中首次把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观点结合起来,运用现实主义的方法,从单个国家行为体出发来分析国际政治的变革问题。他强调经济效率和政治、军事力量是霸权的两个核心维度,由于报酬递减规律霸权国会不可避免地衰落,引发国际体系的不平衡。他认为,霸权体系是最稳定的体系。本文拟先对霸权稳定论进行理论梳理,进而分析吉尔平的霸权建立和转移理论,最后对霸权论中的国家实力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亨廷顿的"政治秩序"理论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这种矛盾主要体现为稳定与自由的矛盾、发达与发展的矛盾、形式与内容的矛盾、循环与进化的矛盾.亨廷顿"政治秩序"内在矛盾的形成主要有基础理论和分析方法两个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政治稳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必要条件,对于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如何建立稳定的政治秩序尤其值得探讨.根据塞缪尔·亨廷顿所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关于现代化进程中第三世界国家建立稳定政治秩序的论述,在此主要阐述了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分析在第三世界国家建立初期,权威政府对国家稳定的重要作用;第二,探讨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防止政治腐化、发展民主,以维护国家政治稳定;第三,探究经济发展对政治稳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公羊学在汉代是显学,由公羊学者对《春秋》经进行阐发所形成的公羊义则是汉代政治实践的直接理论依据之一。公羊家以及儒生或在对策上书中以公羊义立政治原则,或在现实生活中以公羊义解政治难题,而帝王将相引经下诏的政治决策中,更是不乏公羊义的身影。通过儒家学者和帝王官僚的不断运用,公羊义在直接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同时,也包含力求使汉王朝的政治运作在实然和应然的张力中尽量朝着"王道仁政"轨道发展的一面。  相似文献   

12.
化国宇  曹磊 《阴山学刊》2010,23(2):112-118
先秦农家作为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思想流派,其思想中有很多政治思想应作为政治法律研究的一部分。尤其是农家思想中包含着古代朴素的治国思想,因而更不能将其从法律视域中剔除。先秦农家法思想可以分为许行的治国思想与《吕氏春秋》中的农家政治思想两个思想派别。许行的思想主张大致有"君民并耕"的治国理想和"市贾不贰"的经济"法"思想。吕氏农家的法思想体现为:"农教为本"的宏观治国理念;通过影响中国传统法制中的具体法律制度,农业技术思想内化为传统法制中的农家法元素,实现对传统法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的青年观揭示了正确认识和对待青年的一系列原则和观点,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青年工作的理论基础。文章从青年工作战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青年人才培养三个角度概述了邓小平的青年观。  相似文献   

14.
在已有探讨和研究的基础上,文章结合马克思的文本、思想以及社会现实生活,从哲学分析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相结合的角度,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比较全面深入地分析了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思想:自然的“物质变换”、劳动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物质生产实践和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同时文章还深入分析了“物质变换”思想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借鉴意义,力图较为深入地发掘这一思想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蒙  王明生 《学术界》2012,(2):29-37,282
当前,中国民众的政治参与热情日益高涨,社会政治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正在持续进行中。借鉴用来考察后发国家政治参与和政治发展的"亨廷顿公式"中的制度化概念,结合中国的本土政治经验对其进行修正,提炼出"再制度化"的新观点,以其作为考察当前中国政治参与和政治发展关系的中介。可以看到,政治参与促进了"再制度化"过程,而"再制度化"则是中国政治稳定发展的保障与特征。  相似文献   

16.
人类政治社会的起源和走向是政治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近代契约论思想家在自然状态与国家的两分中阐释政治社会。霍布斯政治社会理论的核心价值是政治秩序,其中既有专制主义、极权主义的倾向,又有自由主义的火花,且前者占主导。洛克认为,国家是人民自由契约的产物,任何人都不能游离于社会契约之外,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权不可侵犯。卢梭的政治社会理论极富开创性,也颇具争议性,卢梭坚持主权在民,同时又赋予主权者以绝对权力。  相似文献   

17.
民主应该具有深厚的道德底蕴,这是杜威政治哲学独特性和深刻性体现的重要维度。他从彻底“道德理想”的视阈来看待民主的基本原则、实践方式和社会目的。因此其民主理论具有深厚的道德与人性基础。其民主思想的这个特点为我们理解当代社会改革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参考视阈。  相似文献   

18.
刘琳 《晋阳学刊》2009,(2):36-39
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对古典“经济人”思想的批判,是马克思在科学唯物史观的视野中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的经济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不仅批判了古典“经济人”思想的抽象性质,而且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从抽象的“经济人”思想出发来“对一种他不知道历史来源的经济关系的起源作历史哲学的说明”(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辩护论思想,并由此出发展开了对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伦理价值观的深刻批判。  相似文献   

19.
屈原的经济思想是其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它形成于战国中后期的楚国,继承了前圣之道,并在儒、道、墨、法等诸子百家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屈原的经济思想从"爱民"的角度出发,以"德政"为核心内容,倡导"重义轻利"的流通观与"实有所得"的分配论。纵然,在认识屈原的经济思想中,可发现其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但是,这一思想是社会大变革下经济发展的反映,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对当今经济建设不乏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鲁涛  莫志斌 《云梦学刊》2013,34(1):54-58
李达史学思想是李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李达思想众多研究领域中,李达史学思想研究稍显单薄,但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主要集中在李达的唯物史观研究,李达与中国社会性质、社会史问题研究,李达的社会经济史研究,李达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影响研究等四个方面。李达的史学思想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萌芽阶段,20世纪30年代;第二阶段是发展阶段,“文化大革命”结束至20世纪80年代末;第三阶段是繁荣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至今。不过,李达的史学思想研究仍存在四个方面的不足:第一,缺乏从史学理论的高度对李达的史学思想进行整体的考察和系统的概括;第二,缺乏从史学近代化的视角来考察李达史学思想的地位;第三,缺乏对李达的史学观和史学方法及其运用方面的研究;第四,缺乏将李达与同一时代其他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史学思想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