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汇率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变量,对一国内外均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汇率制度的选择、汇率水平的维持及相关政策,已成为各国政府不可或缺的一项议题.随着中国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人民币汇率水平的演进趋势和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方向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现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下的政府行为已暴露出种种弊端,因此应着手加以优化,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汇率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前人民币升值的呼声日益高涨,人民币汇率机制也因此面临挑战.本文从我国现行的汇率制度入手,阐述影响汇率机制选择的因素并以此为基础简要回顾人民币汇率机制的形成过程,对目前人民币升值的利弊及现行的人民币汇率机制进行分析,认为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改革应当在稳定中逐步调整,并对完善人民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提出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3.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益增大,人民币汇率水平的演进趋势和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方向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现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与我国现阶段的对外经济发展形势不相适合,应着手加以完善,主要目标是在赋予其弹性的基础上实现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钉住一揽子货币汇制不符合中国国情,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人民币恰当的汇率形成制度,但要逐步实行意愿结汇制,逐步取消外汇指定银行结售汇周转尺寸的限额,逐步扩大外汇市场参与程度,使一些资质和信誉都比较好的外资银行甚至企业也能参与其中。  相似文献   

4.
行为均衡汇率理论是均衡汇率的测算方法中影响较大的一种理论。依据行为均衡汇率测算方法,以中国1978—2007年度数据,运用向量误差纠正研究技术,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贸易余额占GDP比重等经济基本因素时间序列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虽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处于低估的状态,但随着经济基本因素的改变,目前它已经十分接近于均衡汇率水平。  相似文献   

5.
    
在国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汇率传递非对称性的理论解释,并对2002年1月—2012年5月期间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水平传递效应的非对称性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水平的传递效应是不完全的,且传递程度较低;PPI作为国内物价水平的衡量指标时,相较于CPI,传递效应更大。无论是单独考察升值或贬值条件下汇率传递的非对称性问题,还是加入汇率变动幅度这一约束条件,均得到了人民币贬值相较于升值时,汇率传递程度更大的结论;同时汇率变动幅度较大时,汇率传递程度更显著,反之则不存在传递效应。  相似文献   

6.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有利也有弊。在短期内,人民币汇率应该保持基本稳定;长期内,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 制需要完善,包括:钉住一揽子货币制度、实现意愿结售汇制、扩大浮动的范围、实现真正的自由浮动。  相似文献   

7.
目前,坚持我国现行汇率制度的成本已明显大于收益,因此存在汇率制度重新选择的需要。选择目标区汇率制,可以避免人民币汇率单向运动带来的负面影响,增强汇率政策的有效性和灵活性。为此需要在理论上构建我国的汇率目标区政策体系。当前是实施目标区制的大好时机,但需要进行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8.
对1994年以来的人民币汇率水平和人民币汇率制度弹性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无论从双边还是有效汇率的角度看,人民币汇率总体来看保持着升值态势,而且升幅巨大;在这16年中人民币汇率制度弹性呈现出阶段性特点,即前后时期弹性较大,尤其是2005年以来汇率制度弹性上升明显,而中间阶段缺乏弹性;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而人民币汇率制度做出了有利于缓解国际金融危机的调整.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美元贬值对人民币升值的外部压力、人民币低估对人民币升值的内部压力,分析人民币升值后对出口、外汇储备和投机行为、企业外汇风险、国内物价水平的利弊影响,建议人民币进行升值。最后,提出解决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建立基于市场机制之上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0.
当前人民币汇率存在升值的压力,而此次出口退税率的改革是如何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呢?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出口退税率对人民币汇率的作用机制,也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政策的措施和见解。  相似文献   

11.
人民币汇率制度作为制度变迁的一种,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都是由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变革,依靠市场力量还很不够。这就彰显出目前人民币汇率问题的真正症结在于我国一系列制度因素存在着缺陷。因此,现在的关键并不在于调整人民币汇率水平,而在于进行制度上的改革,创造真正的市场机制,最终实行真正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相似文献   

12.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J曲线效应理论是探讨汇率变动影响出口贸易的重要理论之一,通过构建计量经济学模型对人民币汇率变动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理论在人民币汇率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方面得到了证实。研究还进一步显示我国农产品出口与当年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显著地呈反向相关关系,且与前2年的人民币名义汇率变动的反向相关程度小于当年的实际有效汇率。此外,出口退税率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农产品的出口贸易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Hsiao的最优解释变量选择程序,来筛选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决定因素,估计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并测算1980年到2006年人民币实际汇率的错位状况。这一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币值在1983年到1985年期间被严重高估,高估幅度在20%左右,1997年到1998年的高估幅度在10%。1987年到1994年人民币币值被持续低估。2003年到2005年人民币币值接近均衡水平,2006年有高估趋势,高估幅度在5%左右,但仍处于10%的警戒线以内。  相似文献   

14.
均衡汇率理论和政策新框架的再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民币汇率水平问题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人民币汇率水平屡有争议的原因之一是缺乏一个基于国情的汇率政策理论框架。本文从汇率既有比价属性又有杠杆属性出发,先以汇率和物价建立了一个基本模型,然后建立了汇率和以劳动生产率为代表的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汇率变动与外延经济增长和内涵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分析,初步构建了一个人民币长期均衡汇率的理论框架。本文的许多观点、分析、结论还有待进一步的实证和社会调查数据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汇率政策长期以来过分强调汇率稳定,过多考虑汇率变动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和过于注重汇率变动所带来的风险,并长期实行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这种低效率的汇率政策,其最大弊端就是损害了中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随着全球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汇率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文章借助微观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分析了非金融企业外汇风险产生的一般原理和过程。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企业的外汇风险有短期和长期之分,而且,这种长、短期效应产生的原因、过程以及管理和控制的方法也有较大的不同。因此,企业应在全面考察其面临风险的基础上,运用相应的风险管理办法去应对不同的风险,才能有效地控制风险的形成与发生。  相似文献   

17.
人民币汇率制度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但实际运作并未真正实现管理浮动。其原因在于银行结售汇制和外汇银行周转头寸限额管理的外汇制度 ,以美元为基准货币的汇率制度安排及实行稳定的汇率政策。我国以目前这种名义上管理浮动 ,事实上的固定汇率参与国际竞争不符合 WTO的要求 ,因此应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完善外汇市场 ,改革汇率制定方法 ,建立适应 WTO要求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相似文献   

18.
外汇做市商制度及其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外汇做市商制度具有活跃外汇交易,提高外汇市场流动性等特殊功能,因此外汇做市商必须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管理库存外汇风险的能力以及准确的报价能力。此外,外汇做市商制度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银行间外汇市场报价制度、发挥利率对汇率的作用、促进外汇市场发展等三个方面)具有重要影响,中国在引入外汇做市商的过程中必须进行相应的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19.
国际汇率理论发展的世纪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汇率问题一直是世界经济中的热点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 ,各国只有安排合理的汇率制度 ,制定恰当的汇率政策 ,才可能实现本国经济的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而各国政府要做到这一点 ,则需要汇率理论的指导。本文对上一世纪具有重要影响的主要的汇率理论进行了回顾 ,并对汇率理论的最新发展作了简要的展望  相似文献   

20.
入世后我国人民币汇率与汇率政策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入世贸组织将减弱中国政府对外汇市场的干预程度 ,有效地扩大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市场基础 ,从而使人民币汇率更趋合理。为此 ,我国的人民币汇率应由过去钉住于美元转为钉住于包括美元在内的一揽子货币 ,这样才更有利于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市场的起伏动荡 ,并确保我国对美元区、日元区和欧元区整体经济贸易关系的相对稳定 ;而且 ,在当前我国国际收支状况良好而宏观经济环境又十分稳定的条件下 ,改革现行钉住美元制度的时机已经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