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战后通过经济援助,复兴西欧经济,加强对西欧控制的计划。该计划是在战后西欧经济面临崩溃边缘的形势下提出来的,其目的是通过经济援助,来稳定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使其成为美国巨大的投资场所和商品市场。该计划是实施“杜鲁门主义”称霸全以战略的重要步骤.一方面它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复兴。推动了西欧的经济决作:另一方面它也使美国获得了巨大实利,确立了美国在西欧的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2.
战后初期美国推动西欧联合政策的实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美国联合西欧对抗苏联的大西洋联盟政策中,推行马歇尔计划和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其两个首要步骤.而美国在着手进行这两件大事时,都以西欧联合作为援助西欧各国的先决条件.因此,马歇尔计划的推行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实际上是战后初期美国推动西欧各国在经济、外交、军事及政治上实现初步联合的最早行动.  相似文献   

3.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兴起的实践基础和历史背景有三,一是美国学者对苏联崛起的研究,二是对马歇尔复兴西欧计划的经验分析,三是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反思。  相似文献   

4.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最新诠释。它与马歇尔计划都有对外援助的内容,但二者本质不同。主要表现在:第一,时代背景不同。马歇尔计划产生在冷战时期,而"一带一路"倡议是当代中国为了带动世界经济复苏而提出的。第二,战略目标不同。马歇尔计划是为了遏制苏联、称霸世界,而"一带一路"倡议是为了引领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发展。第三,实施手段不同。马歇尔计划是靠援助欧洲来称霸世界的,而"一带一路"倡议主张采用和平方式带动全球经济的复苏。第四,作用影响不同。马歇尔计划促使战后的西欧唯美国马首是瞻,目的是反苏;而"一带一路"倡议打破了意识形态的界限,引领各国摆脱经济危机。  相似文献   

5.
一九四二年四月一日,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将军提出横渡英吉利海峡作战的战略计划.其要旨是:以英国为基地,集中英美人力物力,横渡英吉利海峡,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与德军进行正面作战,争取早日结束欧洲战争.“战争无非是国家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通过渡海作战,美国要达到什么样的对苏目标?支援苏联、争取与苏联进行战时和战后合作,还是要在打败德国的同时也打击、限制苏联?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新格局的形成,自然有许多原因,但作为美国重新调整世界格局具体措施的“马歇尔计划”,在其间起了关键的作用。这是我们研究这段历史时不应忽视的内容。“马歇尔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援助欧洲的夏兴计划”,又称“欧洲复兴方案”。它是1947年6月5日由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讲演中正式提出来的。经美国参众两院  相似文献   

7.
二战后期美国制定了“半球”石油政策,试图扩大中东石油生产、保护西半球石油资源.战后初期美国为复兴西欧实施的马歇尔计划,既推动了“半球”石油政策的落实,又在该政策的框架下对西欧提供了石油援助.二者相互结合,共同构成了战后美国构建新的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重要努力.  相似文献   

8.
克莱顿是马歇尔计划的原创设计者,同时也是马歇尔计划谈判阶段的主要组织者。欧洲联合复兴原则和美国主导地位原则是克莱顿援欧构想的核心,并最终体现在马歇尔计划及其谈判成果之中。正是基于克莱顿的政策设计和谈判推动,马歇尔计划展示了美国欧洲复兴政策的全新发展,同时也是美国承担世界领导责任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9.
战后初期,美国由于经济、政治、军事力量迅速膨胀,开始推行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随着美苏冷战的加剧,美国在1946年至1947年之际逐步形成了控制和利用西欧遏制苏联的大西洋联盟政策,而西欧联合被美国当局者认为是其大西洋联盟政策的重要部分。美国战后极力支持西欧联合,虽然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但客观上极大地推动了西欧联合思想的发展。欧洲人谈了几个世纪的欧洲联合终于在战后迈出真正的步伐并取得进展,这固然与欧洲的历史遗产、欧洲联邦主义者的愿望有关,尤其是与战后西欧国家的现实需要与自身努力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0.
当今的世界正处在科技革命兴起的时代。而科技革命的兴起,必将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经济走向新的繁荣。世界各国为了发展本国的科学技术,以迎接这场科技革命,纷纷制订了一些振兴国力的科技战略方案,如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日本的“科学技术大纲”;西欧的“尤里卡”计划等。而苏联的经济在传统体制下,发展速度缓慢,西方国家  相似文献   

11.
澳大利亚和印度都曾分别是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的盟友。冷战时期 ,双方关系是在两大阵营之内展开的 ,维持印度洋地区的势力均衡是两国外交关注的焦点。因此 ,在 2 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内 ,两国外交中都不曾有明晰的针对对方的个性政策。冷战的终结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使得澳印双边关系的平台才逐渐构成。作为一个地区性有影响的大国以及处在印度洋沿岸的一个重要国家 ,印度正成为澳大利亚外交新战略“向西看”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2.
世界战争债务问题是两次世界大战间美国对欧外交政策的一个焦点。围绕战争债务与德国战争赔款的关系,美国充分利用其债权国的地位,不断发展和扩大美国对欧洲事务的影响力,以适应美国对欧战略发展的需要。本文论述了美国战争债务政策的发端,欧洲协约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向美国借贷上百亿美元的巨额债务,欧美之间就这笔债务的性质和解决办法展开了激烈的外交斗争。美国坚持必须偿还债务,战争债务与赔款无关的原则立场,但在具体解决债务问题时,则更多地采取了“现实”,“合作”的政策。  相似文献   

13.
法国在普法战争中的失败使法国失去了昔日的欧洲霸主地位。随着法国民族复仇主义情绪的高涨和经济、军事等实力的日益增强,俾斯麦日益担心法国的再次崛起,因此,孤立法国以免其东山再起就成为其执政时期德国的基本外交路线。与此同时,出于对德意志帝国的过分强大以致可能破坏欧洲均势的考虑,欧洲其它列强也有自己的考虑。1875年德法战争危机就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14.
二战时期英国对法国维希政权采取了军事上打击、经济上封锁、外交上接触的政策,这种政策受制于英国的国家利益,复杂的国际形势、意识形态、传统的英国外交思维以及外交决策者的个人风格,体现了英国外交政策灵活性与原则性、斗争性与妥协性相结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德国的统一,打破了几十年来冷战思维下的欧洲均衡体系,导致了欧洲以德国为核心的新的均衡体系的确立。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德国原有的工业体系和产业结构。德国政府向东部大量投资以及西部政治经济制度的可借鉴性甚至更多的是原有政策的直接照搬,缩短了东部经济发展的“不应期”,使东部经济在短时间内走出低谷。统一后的德国还存在着大量的尚未解决的问题,政府正在探索一种适合本国发展的“新德国模式”。  相似文献   

16.
《仁学》之通与塞--谭嗣同与古今中西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与"塞"乃中国近代思想之基本主题,自鸦片战争与西方文化照面以来,人们便在古今、中西之通与塞之间强探力索.作为最早向儒家价值系统发难的谭嗣同,其所著之<仁学>正要藉"仁即通"之命意,寻求古今之通和中西之通,然而结果表明,谭氏根本未达成这一目的,欲通还塞,欲通愈塞,倒成了他的宿命.历史向我们预示,以致用为目的的学问,并不可能于民族和时代的重大课题有根本的解决.  相似文献   

17.
法德和解是消弭民族矛盾 ,促进经济联合发展的一个成功典范。法德和解 ,不仅使西欧走出了冤冤相报的历史怪圈 ,而且促成了欧盟大厦的建成。法德和解并带动西欧联合自强的发展进程对充满活力、深具合作潜力同时又残存冷战斗争格局的东亚合作 (特别是建立中日信任方面 )具有重要的历史启示作用。可以说 ,东亚能否走法德和解 (联合 )之路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东亚能否崛起及其崛起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太平洋战争前 ,英美奉行“先欧后亚”战略方针 ,在远东方面根本没有一个整体防御战略。太平洋战争后 ,英美在“欧洲第一”总战略不变前提下 ,不断调整其远东政策 ,特别对中缅战场的战略方针。但由于英美各国在远东地区利益差异及在缅甸问题上的不同态度 ,导致了盟军在中缅战场上的失利。  相似文献   

19.
"故事"流行于两汉,指"旧事"、"往事前例",据之以行"吏事",西晋被规范为"常事"的"品式章程",而收存它的档案亦称"故事",后又为一种史学体裁的名称。"品式"亦流行于两汉,许多制度都分品有式,品、式结合。"式",样也,一种制度的标准模式。魏晋时"品式"更加盛行,"常事",即一般事务,都有"品式"和"章程",品式与章程往往结合一起。西晋时,赋税被视为"常事",有"品式章程",留下了"品式"制的一个最宝贵的实例。"式"(样),用作"比","依样定户等上下",是西晋"户调式"的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20.
"历史形态学"又称"文化形态史学",是上个世纪之初在欧洲史学领域中诞生的一种崭新历史观。它一扫以往笼罩于史坛上的"西方中心主义"成见,从文化形态入手,去深入把握人类文明史的发展全貌。20世纪80年代来,西方"历史形态学"研究不仅在史学研究领域方兴未艾,而且对冷战后国际政治关系的调整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