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九八二年冬和一九八四年七、八月间,为核实苗族学者石启贵先生的《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中有关乾嘉苗民起义的资料,我们曾经先后走访过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的盘信、大寨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的黄瓜寨、雅西,吉首市的坪陇、社塘坡,凤凰县的禾库、腊尔山、乌巢河、苏麻寨等地。发现群众在叙述起义领袖之一吴半生的事迹时,往往把吴半生说成吴天半。查史籍和档案资料记载亦有三种情况:  相似文献   

2.
龙艳 《民族论坛》2010,(6):56-56
<正>我被眼前的这部大书惊呆了!全书共8卷,厚厚的10册,400多万字,堆起来,约有1尺之高———这就是2009年7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的石启贵先生遗著《民国时期湘西苗族调查实录》。我以膜拜者的心情翻阅着这本还散发着油墨香味的巨著。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石启贵参与民族学的三个分期形成的三种身份为时间坐标,参照其编著的湘西系列作品中呈现出的由史及诗、引诗证史和诗史互动的特性,引入其个人创作中的诗史特征,从而解读其由述而作、诗史互动的苗族诗辞追求。  相似文献   

4.
<正>近日,《湘西苗族巴代古歌》由湖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由苗族女作家龙宁英、苗族巴代传承人石寿贵、苗族歌师石寿山等合作收集、整理、编注,苗族著名学者龙海清作序,耗时8年,终于正式出版。《湘西苗族巴代古歌》共分15章308篇,包括天地  相似文献   

5.
<正> 长期以来,人们对近代苗族文学的研究总是注重在民间口头文学方面,而忽视了对书面创作的探讨,致使社会各界形成了这样一种错觉:近代苗族没有书面文学。其实,仅就近代湘西苗族文人的诗歌作品来看,无论其数量和质量都足以表明,近代苗族不但产生了自己的书面文学,  相似文献   

6.
<正> 1992年4月29日,省委、省政府在长沙召开湖南省首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颁奖大会。我省一批民族研究成果获奖。其中石启贵的《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获省政府颁发的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张协堂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体制改革探索》,彭继宽、姚纪彭的《土家族文学史》获省政府颁发的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获省社科联首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奖的有:田开华、李大任、周复兴等的《凤凰县志》,吴荣臻的《乾嘉苗民起义史稿》,彭武一的《湘西溪洲铜柱与  相似文献   

7.
论苗族风俗族游王华(苗族)近年来,苗族以其独特的风情招揽着来自不同国度各色人种的名流、专家、学者、旅游观光客前来考察、游览。苗族独特的风俗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一、灿然如画的苗族风俗。令人神往的山水风光湘西张家界傲视天空的莽山怪石,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  相似文献   

8.
石启贵家中世代务农,他12岁时才就学于汉族私塾。由于他从小生活在苗区,深感苗族人民生活的艰辛和苦难。因此,他自小就渴求文化,勤奋猎取知识,好学上进,并且一心想外出深造。后来在亲友的资助下,考入长沙兑泽中学(今长沙六中)。在中学期间,他勤奋学习,几年寒暑假都不返乡回家,争分夺秒读书,毕业时荣获学校“诚朴多才”的奖评。中学毕业后,石启贵考上长沙湖南群治法政大学,修习政法专业,他认为学习法学,能够依法为民辩护,为屈者平冤。他在大学时期系统学习了法学知识,为以后走上探求民族发展和提高民族政治地位的道路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民族地区书院的创建对民族地区的文明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清代湘西苗族地区书院的创建,成为湘西发展史上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对湘西苗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认为湘西苗族地区书院的创建过程,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民族文化互动交流的产物.湘西苗族地区书院的创建顺应了湘西苗族地区特有的文化生态,满足了湘西苗族社会对文明进步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10.
正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苗族服装以夺目的色彩、繁复的装饰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展示了湘西苗族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湘西苗族妇女穿上苗族服装,配以精致刺绣、炫丽银饰……使她们与湘西的山水一样自然和谐、楚楚动人。随着社会发展,湘西苗族服装也不断以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相似文献   

11.
<正> 1949年春爆发的“湘西事变”,是解放前夕我国民族地区发生的最大的一次变乱。它不仅波及湘西各县,而且震动省内外,影响很大,是值得认真分析研究的一个历史事件。本文就这次事变发生的原因、性质及其影响做些初步探讨。有人认为,湘西事变是国民党当局内部的派系斗争、争权夺利引起的。其实,这只不过是问题的一方面。从近代湘西社会的特点看,这次事变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湘西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近代以来,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列强和国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专家访谈、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对湘西苗族鼓舞的起源进行了考究。实地考察了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方式、传承体系、传承人等因素生存状态,分析苗族鼓舞的生态样式及其成因,对湘西苗族鼓舞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进行深入思辨。  相似文献   

13.
正湘西苗族银饰是湘西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展成的一种民间手工技艺,其品种丰富,形式多样,造型精美,色泽洁白明亮,让人们从头到脚,无处不饰,体现出完美的整体装饰效果,承载着苗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深刻的民间崇拜和信仰,成为民族文化的独特象征,是苗族先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不断创造和积淀的文化结果,也是苗族民族性的重要表征和苗族的一种普泛性文化现象。湘西苗族银饰的产生和发展与苗族本民族发展的历史性和现实性不可分割,其制作与工艺明显带有浓厚的湘西区域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李月华 《民族论坛》2013,(4X):76-79
在多种因素的推动下,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湘西苗疆苗族知识分子开始主动寻求建立一条与国民政府能够直接展开民族事务对话的渠道。经过十几年的努力,1946年,他们最终实现了这一愿望。本文意在完整展现这一对话渠道的建立过程,并尝试探索近代湘西苗民族群重构的政治因素。  相似文献   

15.
在多种因素的推动下,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湘西苗疆苗族知识分子开始主动寻求建立一条与国民政府能够直接展开民族事务对话的渠道。经过十几年的努力,1946年,他们最终实现了这一愿望。本文意在完整展现这一对话渠道的建立过程,并尝试探索近代湘西苗民族群重构的政治因素。  相似文献   

16.
巴岱是湘西苗族(苗族东部方言区)对祭祀活动主持者的称呼,巴岱文化是指以巴岱作为承载者,包括所主持的仪式中的物质、制度、艺术、精神等方面的苗族文化总称。近年来学者们在巴岱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本文以学术史发展为线索,从巴岱文化的价值研究、仪式研究和艺术研究等方面对学术成果进行综述,并指出巴岱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湘西:王茂林指挥攻坚战佳峻湘西大地,群山连绵;攀山公路,曲曲弯弯;越野吉普,依山盘旋。酷热的八月,湘西大山里烈日化有利齿咬人。翻过一座又一座高山,流过一头又一头热汗,他走进了土家族苗族山寨,看望牵挂在自己心上的贫困农户。湘西土家族在族自治州的八个县市...  相似文献   

18.
正摄影,光与影成像的艺术,评论家们却多乐道于其表现的味道、神韵、灵魂。可能,也应了类似定律。因为"湘西民间技艺摄影"的由头,我们坐在了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武吉海先生的办公室,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听其谈摄影,而我们却处处看到了这位生在湘西并从湘西走出来的政府官员的家乡情怀。放松里的学习劲头武吉海,湘西吉首人,苗族,1982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先后在吉首市、湘西州、常德市和省直部门任职,现为湖南省政协副主席。用武吉海先生自己的话说,"以前主要在湘西做基层工作"。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具体复杂,千头万绪,要让这根针刺  相似文献   

19.
在4000多年前,我们苗族的祖先就已生活在黄河流域一带了。长期的迁徙,使我们民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民族。我们湘西苗族,是整个苗族的一个组成部分,苗语称“果雄”,是从洞庭湖畔迁至湖南西北部的湘西  相似文献   

20.
苗族跳香     
, 《民族论坛》2012,(11):52-54
遗产发现地:湘西土家族葛族自治州泸溪县 苗族跳香,源于湘西苗族最具代表性的大型祭祀舞蹈,是苗族先民们慑于自然不可抗拒的威力,为了缓解恐惧意识,祈求神灵的保护,而敬奉神灵的一种民俗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