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乔木、周扬是上世纪中国政坛和文坛上的活跃领导人,他们在长期的革命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他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态度,对我们今天运用和普及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问题与主义"之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遇到的第一次挑战,其实质是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与胡适的"实验主义"在如何解决中国问题上的一场"政治论战"。李大钊在这次论战中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思考中国命运,提出了通过"阶级竞争"达到对"经济问题"的"根本解决"的思路。这次论战,激发、促进了李大钊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确立。到1920年初,李大钊不仅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比较全面、准确的认识,而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渐确立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3.
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运用唯物史观的原理,对国家及相关问题进行了理论探索。他们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观察分析中国问题,寻找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和道路。针对当时思想界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他们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根本原则,深刻论证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确定了中国革命的总体方向和长远目标。虽然早期共产主义者关于国家问题的论述也存在着某些不足,但由他们确立的观察国家问题的立场和方法,所提出的全新的国家理念,以及解决中国问题的基本思路和主要观点,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认识和解决国家问题的进程,成为新民主主义国家思想的理论源头。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劳动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丰富和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劳动观聚焦劳动主体、劳动和谐、劳动价值、劳动精神四重维度,回答了“由谁劳动”“如何助推和谐劳动”“为何劳动”“如何引导正确劳动”四个基本问题。学习领会习近平劳动观对指导新时代劳动实践和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第二国际时期,围绕复杂的时代问题,以卢森堡、考茨基和伯恩斯坦为首的左、中、右三派理论家形成了独特的时代观,提出了相异的时代任务.由于各派马克思主义观的差异,导致他们的时代观遭遇了不同的历史命运.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为依据,把时代划分为“大时代”和“小时代”,对于当前认清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把握时代主题的转换,进而应对“淡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中国革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实践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毛泽东认真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且,毛泽东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学习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对于我们今天应该如何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国化六十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部分。它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基本原理应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民族问题的实际,使二者正确结合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继承、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过程。这一过程在新中国六十年的历史中,经历了曲折后进入成熟时期,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成为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工作方针。  相似文献   

8.
刘海飞 《理论界》2010,(11):33-34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共几代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推动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中国化。本文首先考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研究的发展历程,然后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形成与发展、内容、特征、价值意义四个方面进行述评,最后,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办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论马克思主义慈善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事业的地平线上打开马克思主义慈善观具有重大意义.今天,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慈善观,既需要全面梳理马克思唯物史观视域中的慈善思想并与之对接,更需要积极与当代中西方各种慈善理论展开对话,借鉴其合理的思想精华.在此基础上,立足中国立场,反思地解答中国慈善问题,努力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重要议程.  相似文献   

10.
《大庆社会科学》2014,(2):160-160
胡亚敏撰文指出,“人民”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核心概念,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民”概念被视为中国社会中具有广泛共同利益且具革命性的阶级集合,是基于阶级又超越阶级的联合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为适应中国社会政治的需要和阶级阶层比例的变化,“人民”被赋予不同的时代涵,“人民”成为最广大劳动群众的代名词。“人民优位”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的结晶。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服务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1.
科学地评价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承认其相对的真理性和在特定时代的进步价值,予以批判地继承,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古为今用"是毛泽东关于文化继承的基本思想。"古为今用"的含义是:批判地继承历史遗产,应用于现时生活。换言之:对于古代的文化遗产,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应用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古为今用"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遗产观,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在"古为今用"问题上,要善于区分"糟粕"与"精华",防止二者的混淆。  相似文献   

12.
为了厘清毛泽东实践观与现代西方哲学实践观之间的关系,我们首先必须从一般意义上明确毛泽东实践观的性质和基本观点。所谓毛泽东实践观主要是指毛泽东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对实践概念及其相关问题的诸种思想认识。它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经验的最高概括,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理论思想。毛泽东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中国化”,作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汇点”,毛泽东实践观既吸收了作为西方文化传统发展高峰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精华,又吸取…  相似文献   

13.
作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基本哲学框架 ,“自主创新”实践观是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实践中 ,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同具体国情相结合 ,总结并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系的根本理论依据。这一基本哲学观念的提出 ,拓展并深化了理论创新与社会发展的规律问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里的对立统一矛盾规律问题 ,以及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等重大哲学问题的理论视野。  相似文献   

14.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内最早接触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先驱。他在探索救国真理的过程中逐渐接受并最终信仰了马克思主义,并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了自己独特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观。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观不仅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宝库,而且对我国当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也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5.
青年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主体,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主要体现在有关青年的本质、个体主体意识、全面发展等方面。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引领了旧中国早期的新青年思潮运动,赋予了青年“国家之魂”的历史责任。之后,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实现了第一次飞跃,即产生出了毛泽东思想的青年观。改革开放后,又进行了第二次飞跃,产生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青年观。目前在“中国梦”的指引下,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在我国得到了可持续发展,号召广大青年去努力开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6.
一百多年来,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与评价存在着正确与不正确、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小平同志在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他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这种马克思主义观主要体现在要搞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自《历史与阶级意识》诞生以来,卢卡奇被誉为开西方马克思主义先河的一代巨匠。在他看来,现实的革命运动所提出的理论要求就是要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设法掌握真正按共产党人意义理解的马克思主义”。他提出,“马克思主义正统决不是守护传统的卫士,它是指明当前任务与历史过程的总体的关系的永远警觉的预言家”;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就在于革命的辩证法。现通过对青年卢卡奇正统马克思主义观的分析,述评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解和把握的闪光点及其于现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土地革命战争初期,针对国内出现的否认与消解马克思主义革命真理合法性的两种错误思想,党进行了批判并就如何坚持与实践马克恩主义革命真理合法性进行了艰辛探索,认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国情是坚持马克思主义革命真理合法性的现实基础,强调践行“知行统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革命真理合法性的基本原则。前者回答了“如何可能”的问题,而后者则解决了“何以可能”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观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向军 《齐鲁学刊》2005,1(1):143-148
邓小平科学回答了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问题。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邓小平强调马克思主 义就是共产主义,它既是思想体系又是发展的理论,它既是强大的精神支柱又是科学的思想方法、指导思想和胜利 的旗帜,它的基本原则是发展生产力,它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对于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邓小平强调坚定地 信仰,认真地学习,完整准确地理解,既要坚持又要发展,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妇女解放的历程中,20世纪上半叶发生的女性观的两次激变至关重要。蔡楚生拍摄于30年代的电影《新女性》,形象地诠释了左翼时期无产阶级“革命妇女观”对五四时期生成的自由女性观的取代,在艺术层面上前瞻性地实现了中国现代妇女问题在意识形态上的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