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借鉴安东尼.史密斯的族群—象征主义理论,分别从神话、仪式两方面论述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的关系以及族群认同的变动,认为族群认同既是情感—象征的,也是工具—政治—经济的,我们应该看到它们之间的关联以及利益、竞争的分配和规则。  相似文献   

2.
历史记忆是族群内部成员对其共享历史、文化、族源等进行刻写和记忆的过程。族群认同则强调族群成员对其所属群体的认知和情感依附。共同的历史记忆是族群认同的基础要素,族群认同是族群增强凝聚力,延续族群文脉的根基。本文以历史记忆、族群认同等相关理论为基础,首先对和顺古镇保存较为完好的族谱、宗祠、纪念性建筑、宗族礼仪、宗教仪式及名人传记等进行解读,透视其历史记忆的刻写保护与传承过程。然后依托记忆揭示和顺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4.
本文以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的蒙古族为例,分析了在文化变迁过程中由于文化要素的变化,族群边界变得模糊,族群认同也呈现出多重表述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对一个族群而言,有关族群历史的记忆对构建一个族群稳固的身份认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本研究试图通过对中国穆斯林网站BBS社群的实证研究,梳理在网络空间这样一个特殊的场域中,网络穆斯林社群成员反复提及的历史记忆要素,构建的历史记忆影像及其与族群认同之间的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一个地方族群的案例分析,试图从地方精荚的话语表述和行为分析来探讨地方精英是如何影响地方族群记忆和地方族群认同的,并进一步强调族群的一些符号特征对于维持和凝聚族群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族群与族群认同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论在国家、区域之内,还是在国际事务中,族群认同、族群关系、族群冲突以及移民等越来越成为重要因素.因此,对于族群、族性概念以及族群认同理论的探讨,已经成为人类学研究的最重要议题之一.  相似文献   

8.
河南蒙古族是厄鲁特蒙古和项特部的一支,在明代就已皈依藏传佛教,清初移牧黄河河曲后.由于受到藏族文化和藏传佛教的进一步影响,文化发生持续涵化,尤其是作为文化传承裁体的本民族语言文字的丧失使得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再生产发生断裂,同时经济和生计模式的相似性和跨族群宗教认同的建立和强化,使得河南蒙古族与周围藏族间社会一体性和同质性加强,族群认同也愈来愈与文化认同叠合式模糊.  相似文献   

9.
传说记忆与族群认同--以盘瓠传说为考察对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盘瓠传说在中国畲、瑶、苗等族群中广为流传,成为族群的集体记忆.它解释了这些族群的族源,为盘瓠即祖先信仰提供了支撑,衍生出"缠头和绑腿"、"留长发"和不食狗肉等族群标识.这些标识伴随着传说的不断演述而得到认定和传承.盘瓠传说实际上是这些族群神圣的口述史,坚固着这些族群的自我认同,也成为区别其他族群的显要文化表征.  相似文献   

10.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社区的发展是城市发展、国家发展、社会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民族社区研究在现代城市社学研究中占有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本文以西塔为例,着重探讨朝鲜族的族群认同感在西塔这样一个城市民族社区的繁荣与变迁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社区的发展是城市发展、国家发展、社会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民族社区研究在现代城市社学研究中占有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本文以西塔为例,着重探讨朝鲜族的族群认同感在西塔这样一个城市民族社区的繁荣与变迁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族群概念的争鸣入手,以两岸客家和台湾族群的建构为实例,阐释了族群——族群认同——族群建构论这一组密切相关的概念的内涵,在肯定族群建构论合理性的同时,也指出了在台湾族群建构过程中建构论被过分夸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社会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中,“认同”(identity)研究成了近几十年来最“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认同理论”在很短的时间内广泛地为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所借鉴和应用,批评理论也不例外。民族文学作为族群认同的一个文化栽体,为族群的自我认同提供了基础,诸如归属感、表达记忆的文本和认同共同的祖先等等。瑶族创世古歌《密洛陀》,包含有“一个族群的自我认同的多要素”,它同时对布努瑶族群、族群历史、族群认同和族群边界进行了建构和解释,并将族群、族群历史、族群认同和族群边界聚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不断强化着族群中族民的认同和归属意识。  相似文献   

14.
学术界普遍将中国边境的壮族和越南边境的侬族与岱族称为"跨界民族"。本文作者在田野调查中发现,中国一些地方的壮族边民并未将自己与另一侧种族文化同源的越南侬族和岱族想象成"同一个民族",而是看作差异显著的不同群体。被国界线分割开来的某些"历史民族"由于受不同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的影响,不同部分正渐行渐远,双方文化差异所透射出的国民身份,已成为边境地区人们辨识异族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5.
有学者认为,由于“族群”是由血统、遗传决定的,不能自由地选择,而"文化"是可以选择与改变的,因而,族群的自我认同与族属的客观标示之间往往存在着某些层面上的矛盾与冲突。本文试图以苗人居住相对集中的广西融水县红水乡为例,讨论虽然人们在认同现有族属的同时,也在追溯其久远历史记忆中祖先的渊源。但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境遇下,族群认同感往往是随着社会生存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族群认同和文化认同的边界往往具有可变性,而不是不能自由选择的。因此,族群主观认同与客观标示是可以兼容并包的。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的多民族文化形成过程中,族群记忆起到了重要作用,它在实现了对族群文化价值传承的同时,也凝聚起少数民族共同体共同力量,进而形成对民族共同体的情感和忠诚。而在其中,国家始终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国家在对民族地区的治理当中,试图通过控制和重构历史记忆来引导少数民族成员实现对国家的认同。其中,少数民族的民族教育是重要的柔性途径,国家在对少数民族的族群权利保障是重要的硬性途径,它们共同为现代国家认同的建构提供了坚实基础,实现了在对本民族文化认同基础上认同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推动多民族国家建设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我国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多民族和多族群的统一国家,族群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亦是其显著特点。以世居西北的少数民族——土族为个案,可从历史人类学的视野对历史脉络中的国家观与国家认同意识变迁进行研究和阐述,借以考察少数族群的历史记忆和国家认同观的建构历程,透视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完善新型民族关系的现实和趋势。  相似文献   

18.
人类学语境下的族际通婚与族群认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族际通婚研究是人类学、社会学有关群体关系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核心专题.族群认同意为族群身份的确认.从族群认同与互动方面去考察族际通婚则既体现了人类学对婚姻的关注,也表达了人类学对婚姻中的人的关怀.本研究旨在人类学的语境下从族群认同的角度对族际通婚研究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9.
运用马来西亚的事例强调了族群性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并强调了涉及不同族群的政治程序的重要意义.族群的形成涉及一系列的过程,这些过程使人们在一国家内意识到一个共同想象的社群.创制族群和国家认同的过程实际上构成了同一历史过程的重要部分.在一国家范畴内,不同的族群对国家认同有不同的憧憬,因此有必要将国家认同与族群性相关联思考.论述了马来人和华人的族群划分问题以及沙捞越土著人复杂的族群认同意识和族群形成问题.  相似文献   

20.
运用马来西亚的事例强调了族群性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并强调了涉及不同族群的政治程序的重要意义.族群的形成涉及到一系列的过程,这些过程使人们在一国家内意识到一个共同想象的社群.创制族群和国家认同的过程实际上构成了同一历史过程的重要部分.在一国家范畴内,不同的族群对国家认同有不同的憧憬,因此有必要将国家认同与族群性相关联思考.论述了马来人和华人的族群划分问题以及沙捞越土著人复杂的族群认同意识和族群形成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