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4.
5.
6.
8.
9.
10.
11.
清朝初年,云贵地区政治风云多变。在各种政治、军事势力的角逐中,贵州水西土司安坤扮演了一个颇为引人注意的角色。对安坤其人,近年来出版的有关学术著作多持否定态度,甚至认为他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叛乱分子”。笔者认为,这些评价似有不妥。为此,拟就目前存在分歧的问题,即安坤归清和所谓“安坤叛乱”问题谈点意见。水西土司源远流长。据史书记载,远自蜀汉时,“彝有济火者,从诸葛亮南征孟获有功,封罗甸国王,历唐、宋皆以归顺,不失爵土。”元、明推行土司制度,水西地方先后设顺元宜抚司、水西宣慰司,济火后裔仍为长官,代代承袭。当传至安坤时,明朝已亡,永历曾封他为光禄寺少卿。此时,安坤与镇守贵州的明总兵皮熊(即罗联芳)来往颇多。顺治六年 相似文献
12.
<正> 一、创立河东学派薛瑄(1389—1464),字德温,号敬轩,永乐十九年(1421)进土,山西河津县南薛里(今山西万荣县平原村)人。累官至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卒后赠礼部尚书,谥文清。隆庆五年(1571)诏从祀于孔庙。著作有《薛文清公文集》、《读书录》、《读书续录》等。薛瑄出身于一个职业教育家的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家教和薰陶。其祖父薛仲义生活于元末,精通经史,适值元乱,教授乡里,不求仕进,对薛瑄进行了启蒙教育。其父薛贞生活于明初,做县儒学教谕官三十余年,虽秩卑禄薄,但克尽职责,成绩卓著。薛瑄侍父左右,“闻其称古之人某为大儒,今之人某为伟士,因窃自私记于心曰:彼亦人耳,人而学人,盖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8.
19.
赵晓春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139-142
《法显传》和《忏悔录》是东西方早期宗教发展的两面镜子,皆以传播宗教信仰为宗旨,但两者在叙事结构、心理活动与外部事件、叙事中的哲理思辨与传奇色彩、在我与无我中体现出的人物性格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其突出成就使之成为东西方自传中两颗熠熠闪亮的启明星。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