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西行手记     
钱犁 《西部观察》2001,(2):34-37
实话说,西安给记者的印象是美好的. 可是,记者也从当地几家有影响的媒体上留意到:自西安人乘上"西部大开发"这趟时代列车以来,他们对自己带有封闭和封建色彩的"城墙文化"已展开深刻的反省与自责. 当然,记者足迹所至不仅仅在西安,还有兰州,还有敦煌……那么,记者又有些怎样的感受呢?  相似文献   

2.
王雪梅 《兰州学刊》2011,(7):173-177
法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到印度求法取经的高僧,其唯一的著作《法显传》是研究5世纪初印度社会最真实的记载。通过法显对当时印度弥勒信仰流布的记载,及其从印度带回的龙华图,以及法显和信受弥勒信仰的中印僧人的交往,可以了解5世纪中印弥勒信仰以及法显本人的弥勒信仰状况。  相似文献   

3.
玄奘西行路     
古松  肖杨 《中文信息》2005,(4):4-21
时间把不毛之地变成肥田沃野,又把丰腴的土地变成了不毛之地,但时光没有毁灭人类的梦想,无论是在荒滩上的思考,在泥泞古道中的探索,还是在雪域里的感悟,人们都在创造着故事,历史,及未来。  相似文献   

4.
少年民族英雄夏完淳,于弘光覆没后的第二年(1646年)“确实到过湘鄂一带”。这是郭沫若先生当年的发现,他还推测,完淳此行,意在投奔那里的农民义军。可是,终究由于缺乏依据,后来他还是否认了自己的发现。尽管如此,影响所及,直到50年代,还有人提出应“姑存这一说,以待历史学家研究”。  相似文献   

5.
老子西行传道考罗尚贤老子是人类历史上哲学的拓荒者、杰出的思想家。他的著作《道》和《德》,后人合称为《老子》或《道德经》,仅五千余字,其所阐述的思想,却如永不消逝的怪影,游荡在人间。虽有人试图疏远它,摆脱它,却总是无法离开它。真是“天纲恢恢,疏而不失”...  相似文献   

6.
宋云西行与吐谷浑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北魏宋云等人西行求法,是古代中西交通史上的一件大事,其所经吐谷浑国的地理位置也一直是史学家们十分关注,并已作过多方面考证的问题。在前几年的文物普查中,我们有机会对由柴达木盆地南缘西行至今新疆若羌的路线进行初步考察。本文即就宋云等人西行经由青海西部的路线和吐谷浑国的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就正于各位读者。 关于宋云西行的时间,史书所载不甚一致,早者认为是熙平元年(公元516年),晚者认为是正光二年(公元521年)。而熙平元年之说很可能是《北史》:“熙平中,明帝  相似文献   

7.
8.
榜书述论     
榜书,作为我国书法艺术家族中颇为积极的成员之一,无论在古代,还是在近代;无论在当代,还是在更加文明发达的中国的将来,都会普遍地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更有着光明的前途,富有极强的生命力。据此,探讨榜书的有关问题,是有其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的。 一、榜 书 释 义 首先为榜书正名。榜,也写作“”,古称“署”,即宫殿匾额、门眉、告示或布榜之头,皆用大字书之,故谓榜书。古称署书、题署、匾额、题榜书,后来也称作擘窠大字、擘  相似文献   

9.
扬雄述论     
中国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一直生活在浓浓的“学而优则仕”的时代氛围里,读书做学问也往往与仕进联系在一起。所以,除了一些特殊时期(如战国时期和清代乾嘉时期)外,很少出现无官位的纯正学者。这是因为,一方面,知识分子很难排拒来自功名利禄的诱惑,另一方面,为了获取做学问的资源与条件,最捷便之径亦是做官一途。然而,只要一入官场,就很少有人能够把握自己而不随波逐流,其命运也就不知伊于胡底了。西汉末年的大学问家扬雄一生的遭际,展示的就是一个比较纯正的学者在矛盾逞途中的命运之旅。扬雄(前53—18年),字子云,西汉蜀…  相似文献   

10.
宋太宗述论     
宋太宗是在一个不稳定的条件下接续太祖的事业,成为北宋继往开来的第二代统治者的。而在他本人各方面的条件都远不如太祖的情况下,要完成把北宋推向繁荣的重任,他就必须努力做一个明智的皇帝,给朝野上下树立治世之主的良好形象。宋太宗的努力确实没有落空,北宋之治的到来尽管在后世颇有争论,太宗的为人尽管仍然受到后世的非难,但我们客观地评价宋太宗的一生作为,就不能不承认,北宋成为继唐代之后的第二个在物质和精神文明方面都取得相当成就的社会,应该有太宗的功绩。考察一下太宗在为政方面的表现,其特点也是十分突出的。为正确…  相似文献   

11.
安坤述论     
清朝初年,云贵地区政治风云多变。在各种政治、军事势力的角逐中,贵州水西土司安坤扮演了一个颇为引人注意的角色。对安坤其人,近年来出版的有关学术著作多持否定态度,甚至认为他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叛乱分子”。笔者认为,这些评价似有不妥。为此,拟就目前存在分歧的问题,即安坤归清和所谓“安坤叛乱”问题谈点意见。水西土司源远流长。据史书记载,远自蜀汉时,“彝有济火者,从诸葛亮南征孟获有功,封罗甸国王,历唐、宋皆以归顺,不失爵土。”元、明推行土司制度,水西地方先后设顺元宜抚司、水西宣慰司,济火后裔仍为长官,代代承袭。当传至安坤时,明朝已亡,永历曾封他为光禄寺少卿。此时,安坤与镇守贵州的明总兵皮熊(即罗联芳)来往颇多。顺治六年  相似文献   

12.
薛瑄述论     
<正> 一、创立河东学派薛瑄(1389—1464),字德温,号敬轩,永乐十九年(1421)进土,山西河津县南薛里(今山西万荣县平原村)人。累官至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卒后赠礼部尚书,谥文清。隆庆五年(1571)诏从祀于孔庙。著作有《薛文清公文集》、《读书录》、《读书续录》等。薛瑄出身于一个职业教育家的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家教和薰陶。其祖父薛仲义生活于元末,精通经史,适值元乱,教授乡里,不求仕进,对薛瑄进行了启蒙教育。其父薛贞生活于明初,做县儒学教谕官三十余年,虽秩卑禄薄,但克尽职责,成绩卓著。薛瑄侍父左右,“闻其称古之人某为大儒,今之人某为伟士,因窃自私记于心曰:彼亦人耳,人而学人,盖  相似文献   

13.
均田制述论     
均田制始创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历北齐、北周、隋朝和唐朝前期,存在了将近三个世纪。本文试对这一土地制度进行初步探讨,就教于有关专家、学者。 一 北魏是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道武帝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后,“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不听迁徙。其君长大人,皆同编户。”解散了原来的氏族组织,使其成员定居下来,成为国家的编户。这一重  相似文献   

14.
公司法述论     
公司法述论周友苏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于1993年12月29日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这一重要法律的颁布和施行,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公司法律制度的确立,表明了我国自八十年代以来试行股份制的企业改革成果得到法律的正式肯定和确认。公司法律...  相似文献   

15.
姚莹述论     
<正> 姚莹和林则徐同年,但比林多活了三年.两人官阶不同而生活经历性质却大致相同.他们对内热心于改革弊政,对外坚决禁烟,反对侵略.然“二臣者,皆不竟其用”.过去对于林则徐的功绩,表彰称颂,论者已多.对姚莹在台湾抗英的战绩及所受冤狱和他的著述,重作论评,笔者认为同样具有弘扬爱国主义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周武帝述论     
<正> 北周武帝字文邕(公元543—578年)是南北朝后期一位少数民族出身的杰出的君主。他在亲政的短短几年,利用魏晋以来多民族国家发展新阶段业已出现的历史条件,继魏孝文帝改革之后,在北方实行“修富民之政,务强兵之术”的治国方针,继续改革,加强集权统治,加速民族融合和同化,推进统一事业,为中国重新出现统一局面,为隋唐时期的繁荣昌盛起了积极的准备作用。对于这样一位有作为有贡献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应当给以一定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7.
万国安述论     
  相似文献   

18.
丘处机是道教龙门派创始人,1174年—1186年在宝鸡"石番溪六年"、"龙门七载",砺志修道13年,功备名闻,在宝鸡他确立了"大德配大道"的人生目标。本文是《成吉思汗与丘处机》书稿的第一部分,题目为编者所加。  相似文献   

19.
《法显传》和《忏悔录》是东西方早期宗教发展的两面镜子,皆以传播宗教信仰为宗旨,但两者在叙事结构、心理活动与外部事件、叙事中的哲理思辨与传奇色彩、在我与无我中体现出的人物性格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其突出成就使之成为东西方自传中两颗熠熠闪亮的启明星。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