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内疚是个体在自我道德评价过程中意识到自己或他人思想、言行违背了某种道德标准,并觉得自己应为之负责而产生的一种不愉悦的、自我聚焦的情绪体验。适度的内疚具有亲社会效用和道德发展功能,而过度的内疚则有害身心健康发展。现有研究不仅从内部焦虑、依恋关系、因果报应、交换互惠和脑神经机制等方面揭示了内疚产生的机制,还从道德发展水平、共情能力、认知归因、气质类型、教养方式等方面探讨了内疚情绪的影响因素。今后研究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对个体内疚情绪培育和管控路径的发掘,以充分发挥内疚在完善个体道德品质、促进人际合作、实现社会稳定和谐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此外,进一步拓宽研究视角、统一研究范式,加强脑神经机制及跨文化研究等也是今后研究应予关注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道德隐喻成为道德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道德隐喻的种类、规则和机制构成这些研究的三大核心问题。道德隐喻的种类主要有道德的垂直空间隐喻、视觉颜色隐喻、洁净隐喻、温度隐喻等。道德隐喻研究表明:个体具体的身体感知觉影响道德认知和行为,反之,道德认知和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具体的感知觉;个体的身体经验和道德心理经验有一致的生理基础;情绪和道德自我感影响道德隐喻的形成。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深入探讨道德隐喻的机制、道德隐喻的方向规则和大小规则、不同道德隐喻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3.
道德自我是个体对社会道德价值观的内化。由于人们的道德行为受社会文化和情境的影响,某些特定行为引发的道德自我知觉与个体的道德自我意象并不一致,此时个体会采取调节机制来维持道德自我平衡,常见的有道德许可、道德推脱、道德清洁、行为补偿、道德认同等。将来的研究应更多地关注调节机制的外部效度和内在心理机制,考察如何促进个体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4.
一些现代道德教育学家认为道德自我是个体道德发展动力,而一些相关研究则支持了其对立面,即道德自我本身具有阻碍个体道德发展的内因素和内体制。实际上,从道德自我具有经验性内容和抽象形式的角度看,两者的出发点并不一致,道德自我的形式具有一些不依赖经验性内容而能单独起作用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责任”这个概念有着双重含义 ,其一是指社会对个体的要求 ,即个体的外在责任 ;其二是个体对自我的要求 ,即内在责任。但从本质上讲 ,内在责任是根源于外在责任并由外在责任转化而来的。个体的道德观和内在责任主要受三种因素的影响 :1外部世界对个体的道德要求。 2个体道德生活中的奖惩经验。 3个体的道德认知水平或能力。从静态的角度上看 ,个体的道德责任感和道德选择将大体上被这三方面因素的交互作用所决定。但从动态的角度看 ,由于这三种因素都是可变的 ,因此 ,个体的道德观、道德责任感和道德选择也可能发生变化。社会对个体提出道德责任的要求 ,并不是因为个体有着可以任意选择的自由意志 ,而是因为这种要求可以成为一种外在环境因素来影响个体的道德观念和道德选择。因此 ,责任实际上是一种与“自由意志”无关的东西。责任在个体的人格中形成后 ,将会影响个体的道德选择 ,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的道德选择必然会受“自由意志”的支配。  相似文献   

6.
自我肯定的潜在机制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肯定为何能减少个体对威胁的防御反应,它在何种情境下有效,是目前的研究热点。自我肯定减少防御反应可能是以自尊、自我概念、情绪或其它因素为中介,而认知加工的研究表明,它可能在信息加工的多个阶段起作用。一些因素制约自我肯定的运作及效能,包括肯定方式及内容、事件与个体的相关度、引入自我肯定的时机、个体受到肯定的领域和情境中态度客观的标准。未来需要整合认知加工与中介因素两方面的研究,探索影响因素与机制之间的关系,并考虑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包括学生个体在学习上的直接和间接的成败经验,他人的评价、劝说和学生的自我规劝,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以及学生对自己学业表现的归因,学生的情感和情绪。  相似文献   

8.
有关自我觉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自我觉知与自我标准差异、对归因的影响、与情绪及心理健康的关系等方面.自我觉知作为个体对自己有所认识或有所意识的主观状态,可以使个体意识到自身与标准之间的差异,并进而对个体情绪产生影响.适度的自我觉知是有利于心理健康的,但过度的自我觉知却是诸多心理障碍产生的根本原因.此外,将来用脑科学的方法对自我觉知的内在心理机制以及生理机制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道德态度是个体对社会道德规则、道德观念和道德现象稳固的内在心理倾向,它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倾向构成。道德态度具备社会性、内在性、对象性、稳定性四个基本特征,具备社会适应、自我防御、价值表现、认知导向四个基本功能,具有影响道德判断和选择、影响道德行为方式两个主要作用。道德态度与道德价值观有所区别,但联系更为密切。道德态度与道德行为通常具有一致性,但二者的背离也比较常见。道德态度的形成要经历顺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其形成的心理机制主要是强化与观察学习的交互作用,其影响的内部因素在于思维能力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分化以及社会经验,外部因素在于父母、教师、同辈群体、大众传媒和社会道德环境。  相似文献   

10.
焦虑情绪是青少年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常见的焦虑情绪主要有,学习焦虑、社交焦虑、环境焦虑、境遇焦虑等。这些情绪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如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困惑与迷失、家庭因素影响、传统教育的缺憾及不良引导、青少年思维认知方式的影响等。对此,可以从个体引导、家庭、学校教育、自我调适四个方面进行相应的干预。  相似文献   

11.
身份一承认是高职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交往的基本需要、需求。霍耐特承认道德观探究人的实践自我关系的实现,即自我身份一承认的完善。霍耐特承认道德观从个体道德社会化实践身份一承认的内在需求的逻辑起点出发,以个人的自我实现和主体的完整性为目标,中经承认与蔑视关系、蔑视与反抗关系,交织三种承认形式(爱。法权、团结)和三种蔑视形式(强暴、剥夺权利、侮辱),糅合实践的三种自我关系(自信、自尊、自豪),最终止于涵盖自我实现全部质的条件的“善的生活”或者“形式伦理概念”。高职大学生的身份一承认模式是宝贵的道德社会化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12.
浅析情绪体验对道德信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情绪体验对道德信念的形成和改变具有重大的影响。本文结合情绪心理学和品德心理学的新近研究 ,从情绪评价与道德信念的关系、情绪体验与道德信念的形成以及情绪体验与道德信念的改变等 3个方面来深入分析情绪体验对道德信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采用问卷法入户调查了153名农村留守老人,运用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统计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发现:农村留守老人的情绪智力水平较高,自我和谐程度偏低;情绪智力与自我和谐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情绪智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自我和谐的变化,情绪智力水平越高,农村留守老人的自我和谐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14.
道德情感体验是一种价值体验,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介因素,也是主体道德内化的动力,对于道德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在德育过程中,采取生活化德育、情境德育;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对进一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道德认同研究进展与德育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道德认同是指德行对自我的重要性,是联结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自我调节机制,是激发道德行为的重要动机。道德认同可以预测道德行为;人格、社会结构、家庭关系、朋辈关系、团体道德氛围、道德行动机会等因素影响道德认同的发展。道德认同研究显示,道德教育应重视家庭德育功能、营造学校道德氛围、引导积极朋辈关系、拓展道德实践机会。  相似文献   

16.
基于文化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在校园文化这个大的教育场内,大学生道德心理体系的建构也伴随着由“知”到“行”的过程,道德认知生活化、道德情感现实化、道德意志体系化以及道德行为日常化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建构主义认为心理和行为是个体主动建构的结果,文章因此认为青少年的道德自我概念是个体主动与社会互动而建构起来的产物,包括内在道德自我概念、人际道德自我概念和社会道德自我概念三个维度。在此基础上,编制了《青少年道德自我概念问卷》,并考察从初一到高二的青少年学生道德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道德自我概念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当前青少年的道德自我概念水平较好,社会道德自我概念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女生在道德自我概念各个维度以及总分上均显著优于男生。  相似文献   

18.
由于罚金刑是刑罚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刑种,与其它刑种一样,其报应根据中也必然有道义报应的一面。不同的道德观对罚金刑道义报应根据的理解有很大不同,他律的道德观认为罚金刑不具有充分的道义报应根据,而康德的自律的道德观认为罚金刑在等量报应方面具有充分的道义报应根据。根据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道德应是他律性和自律性的统一,据此,罚金刑不但对侵害财产犯罪、贪利犯罪,而且对于各种轻罪,都具有较强的道义报应根据。  相似文献   

19.
在乡村治理中自治、法治、德治不是并列关系,自治是法治和德治所追求的目标,法治是自治和德治的保障,德治是自治 和法治的基础。“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 实施,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要强化党的领导,立足自治体系建设目标,推进 乡村法治和德治建设,使得自治、法治、德治协同作用于乡村治理。  相似文献   

20.
道德态度是道德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范畴,它以社会心理学家们对“态度”的研究为基础,将皮亚杰、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理论,沙夫茨伯利、斯密、休谟主张的道德情感理论相结合,融合中国古代知行关系的讨论,试图建构一种稳定的基于主体道德认知与情感判断之后所形成的行为倾向的图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