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虽然世界各地很多民族都有灵魂观念,由于其对灵魂生命现象的理解、灵魂最终归宿的解释不同,因而祭祀仪式也各不相同.本文主要根据作者在越南彝区的田野调查,研究越南倮倮人的灵魂观念与祭祀仪式.倮倮人相信灵魂无处不在,相信人死后灵魂回归祖先地,他们祭祀树神、屋神,祖先神等等,他们用牛角、竹签、鸡蛋占卜灵魂,用香、衣物、布桥呼招灵魂,用鸡、猪、牛献祭灵魂,用铜鼓声伴随灵魂,用指路经为亡者的灵魂指明通往"马飘"的祖灵之路等等.通过倮倮人灵魂观念与祭祀仪式研究,可见倮倮人对灵魂的理解、对自然世界和生命现象的认识.其在反映倮倮人世界观的同时,也体现了倮倮人对生命、对世界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以及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2.
"冬"与仫佬族源流追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仫佬族社会中,至今仍存在一种叫"冬"的社会组织,它源于原始社会的家庭公社,原是仫佬祖先共猎共耕,平均分配的社会经济组织形式.在仫佬人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冬"具有祭祀祖先、凝聚族人、容纳异族、管理社会等功能."冬"蕴藏着诸多仫佬古代社会的秘密,是探索仫佬族源流的一把钥匙."冬"所以能延伸至今,是因为在其历史长河中完成了"冬"文化和汉文化的磨合与交融,有效地吸收汉文化的精华,抵御大汉族主义的欺凌,推动本民族的发展进步.在当代,"冬"已回归其传统的祭祀组织,功能日渐削弱.  相似文献   

3.
祭祀仪式作为一种伴随着人们生产生活而产生的文化现象,是村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系村落居民关系的重要纽带。湖北省仙桃市西流河镇罐子湾的祭祀仪式可分为祖先祭祀仪式和神灵祭祀仪式。这些祭祀仪式体现了罐子湾的村民关系通过集体祭祀、物品互赠、村落互助得以构建。时代变迁中祭祀仪式的转变对村民关系产生的影响,表明祭祀仪式依然是村落关系构建的重要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4.
在文本叙述结构上,《苗族古歌·沿河西迁》从西迁之前、西迁途中和完成西迁三个方面记录了苗族祖先迁徙前后的内容。本文力图通过探讨"沿河西迁"古歌如何记忆祖先的生活,深描"沿河西迁"古歌所记忆的祭祀祖先的仪式,并从苗族民众对祖先的情感、对祖先根源的追寻和对祖先的认同来剖析"沿河西迁"古歌青睐于祖先生活记忆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国家政权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云南大理周城白族村段氏宗族祭祀仪式的地点和方式,对祖先崇拜的信仰核心未曾造成彻底影响。段氏宗族在发展过程中面对人口与祭祖场地的矛盾,对自身组织结构进行了适当调整,使分化后的祭祀群体能够在指定场地完成祭祖仪式以延续祭祀传统。家庭是段氏宗族祭祀仪式最基本的实践单位,它对仪式产生直接影响,决定着相应仪式的内容和形式。因此,在现代化进程中,段氏宗族的祭祀仪式主要受到国家、宗族组织、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其经历的变迁可概括为:国家强处仪式弱,国家退处仪式盛;宗族经济政治功能弱化时祭祀仪式的文化意义增强;传统家庭结构并未解体使得宗族祭祀仪式的信仰内核恒久不变。  相似文献   

6.
传世文献之外的古代实物与图像资料因其凝聚古人最为真实可感的文化精神与思想情感,对研究古代文化及民俗现象具有独特的视觉说服力.文章考察高台县博物馆在骆驼城墓群、许三湾等地墓葬考古资料,结合流传在甘肃民间丧葬风俗"领羊"的仪式、文化结构、审美意向及其形成与发展的历程,同时,与羌族图腾、文化习俗等相比较,最后得出"领羊"是古老羌族文化在西北地区遗存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以羊替牛     
古时候,人们每到一定的日子,都要在祠庙里举行一种祭祀仪式,以表示对神灵的虔诚、求得神灵的庇佑,这种祭祀仪式叫"祭钟"。每逢祭钟时,不是要杀一头牛,就是要杀一只羊,然后将牛的头或者羊的头用大木盘子盛放在祭神的供桌上,人们就站在供桌前祈祷。  相似文献   

8.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共同性生成的重要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途径。文章通过分析海南杞黎家屋外祖先鬼祭祀到屋内神龛祭祀变迁的过程,阐明祖先信仰中的文化交融隐喻着现实社会中的黎汉关系,即汉族向中心山区杞黎输入先进技术、改善现代生活和医疗条件的历史过程。研究发现,汉族祖先能够带来福祉的神化形象及其功能已被杞黎融入到传统祖先鬼信仰及其祭祀中,成为黎汉民族团结和友好互助关系的象征性表达,重塑着黎汉文化秩序与实践者的行动。当前杞黎这种祖先鬼和祖先神并置的新的祖先信仰文化模式,正是黎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之过程性的体现。增进共同性是促进黎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在机制,也是岛屿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地方性文化实践。  相似文献   

9.
搬演受祭祖先的尸存在于祭祀全过程。与此相关,《诗经》祭祖诗中存在大量尸之主题。这一主题在《颂》中消隐,在《雅》中或显或隐于嘏辞而大量存在,祭祀诗和祭祖仪式的张力关系决定了尸之主题的呈现,进而影响了《诗经》诗体构型和结撰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羌年作为羌族一个极其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独特的祭祀仪式。羌族正是通过羌年祭祀仪式,为世人展示其文化艺术的魅力。羌锋村是羌族文化的一个缩影,其羌年特具代表性,能够较为真实地给人们呈现出羌年的过程、祭祀仪式,以及仪式之中的艺术。尤其是羌年的最高祭祀仪式"国若",汇聚了美术、雕刻、音乐、歌舞等艺术形式。不论是羌族文化或者羌年,还是羌年祭祀仪式以及仪式中的艺术,对于增进羌族家庭的和睦之情,强化羌族内部的内聚力和民族认同感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南都学坛》2018,(2):20-23
七月十五中元节是华夏民族传统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它起源于佛教的"盂兰盆斋会",后来经过儒学孝悌和道学神论的不断修改完善,到南北朝时期逐步发展起来,特别是道教采用"援佛入道"的方式,把"盂兰盆斋"和"中元地官赦罪"的故事结合起来,再加上人们望秋告成的习俗,逐步形成了七月十五中元节大众祭祖的民俗节日。中元节民俗活动在整个北宋时期发生了巨大变化,它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由朝廷寺院举行的大型"盆斋"祭祀活动转变为民间家庭祭祖的固定节日,让人们在这秋收之际不忘祖先恩惠。  相似文献   

12.
正"秋夕"即中秋,对于近邻韩国人来说,是一年中很重要的节日。这一天,在外的韩国人都要回乡扫墓、祭祀祖先,除去坟上的杂草,修补坟头的破损,再敬酒磕头。祭祀仪式则一般在家中进行,穿上韩服,以示对祖先的尊重,祭桌上摆放好松饼、水果酒、水果等祭品,家中长辈打开大门,寓意让祖先回家,每个细节都要做得认真。  相似文献   

13.
东巴教仪式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外学者对东巴教仪式的分类和功能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描述并分析了巫术仪式、禁忌仪式(以及与违犯禁忌有关的洁净仪式)、献祭仪式、祈祷仪式等在东巴教仪式系统中的反映,形成了不同的分类结果。在此基础上,对纳西族信仰与仪式的表现形式及内涵的深入研究表明:纳西族包括东巴教和民间巫仪的原始宗教具有另一突出特点,那是东巴教仪式和民间巫术"桑尼"(桑帕)的巫仪的相互整合现象。  相似文献   

14.
梅山祭祀音乐是梅山人为祭祀天地、日月、山川、祖先和鬼神而进行的仪式音乐,一般在还愿、祈福、求医及人死后的法事等仪式活动中进行。研究和探索梅山祭祀音乐的形成和发展脉络与它在梅山地区的流传状况及其表现形式和内容,具有一定的民俗音乐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5.
对父母祖先的祭祀并不随着埋葬和守制的完成而结束,扫墓便是丧葬礼仪活动的延续.从元杂剧可以看出,清明时节祭祖扫墓主要是为了追念祖先以尽岁时之敬,同时随着冰消雪化春暖花开有必要探视祖先坟墓,除草整树添土补坟,上供祭拜挂纸烧钱,纸马祭祀也很普遍.除清明上坟祭祖外,也有冬月上坟祭奠亡人、死者忌日致祭的习俗,还有以"血食"、"神羊"祭祀鬼神之俗.这说明中国人以孝道为中心的血亲观念通过扫墓活动深深地内化为一代代中国人的道德意识、行为和习惯,表现在行动上就是"事死如事生".  相似文献   

16.
周代盛行祈寿之风,始于武王,迄于战国.周人不但在祭祀仪式中举行祈寿祝嘏,还将祈寿的祝嘏辞浇铸于祭祀或日常生活用的青铜器上;不但为自己祈寿,还在多种场合为君王、家人或朋友祝寿.周人祈寿的对象主要是祖先神,祖先神由天帝授权管理子孙寿命.祈寿嘏辞中,“万年”出现最为频繁,“眉寿”次之,“万年无疆”再次之.祈寿嘏辞可分为三类,在产生年代上有一定的规律性.长期的祈寿活动为战国时不死观念和神仙观念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以羊替牛     
古时候,人们每到一定的日子,都要在祠庙里举行一种祭祀仪式,以表示对神灵的虔诚、求得神灵的庇佑,这种祭祀仪式叫“祭钟”。每逢祭钟时,不是要杀一头牛,就是要杀一只羊,然后将牛的头或者羊的头用大木盘子盛放在祭神的供桌上,人们就站在供桌前祈祷。  相似文献   

18.
由甘肃省中国古代文学学会主办,西北民族大学承办的甘肃省中国古代文学学会第三届年会于2014年4月12日-13日在甘肃兰州西北民族大学西北新村校区举行.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兰州城市学院、兰州文理学院、兰州交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商学院、甘肃广播电视大学、陇东学院、天水师范学院、河西学院、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陇南师范专科学校、定西师范专科学校、甘肃行政学院、西北民族大学等省内各高校六十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四十四篇.  相似文献   

19.
摆手堂是土家族先民的宗教场所,其祭祀仪式包括:敬祖仪式、降祖仪式、颂祖仪式及茅古斯舞表演等。作为一种建筑符号,摆手堂具有祖先崇拜的文化内涵,它的产生是以万物有灵论为心理基础,以祖先的丰功伟绩为实践基础,并在政治权利对其的利用与祭祀活动过程中巩固与发展的。  相似文献   

20.
我国周代对祖先的祭祀,是让一个活人充当死者的神主或神象,接受子孙的祭祀和膜拜,这个人代代表祖先向子孙赐福,被祭祀的人叫尸,这种祭祀的形式叫尸祭。尸祭是周代祭祖的主要形式,研究尸祭及源流对研究我国古代的社会组织的演变有重要的意义。 一、周代的尸祭 周人对祖先的祭祀非常隆重,他们相信祖先死后,其灵魂仍然存在,必须在一定的时候对祖先进行祭祀。 埋葬死者以后,从对死者进行虞祭祔庙开始,直至在服丧的三年之中要对死者进行各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