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经济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是一把“双刃剑”,既具有正面经济效应,又具有负面经济效应。正面经济效应主要表现在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福利效应、增加社会产出和促进技术进步等四个方面;同时,由于产业带内存在的过度竞争、“柠檬市场”和农产品品种生产的过分单一等原因可能会导致负面经济效应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新型城镇化要求实现人的城镇化。一是城镇化要重视迁移流动人口的市民化和社会融合,避免城镇化过程中移民群体难以融入城市带来的人的排斥和隔离;二是人的城镇化的根本目的是人民的福利和幸福,城镇化不是为了片面追求GDP的提高,而应该将社会群体需求的满足、人民福利的提升作为城镇化的目标,当然更加要首先保证城镇化不能带来对部分群体利益的损害;三是人的发展和参与才构成城镇化的真正动力,城镇化不应看作是地产扩张和楼宇建设所驱动的经济过程,城镇化更应重视提升人的发展能力,重视更为平等和积极的经济参与和社会投入,从而创造出生机勃勃的城市发展图景。  相似文献   

3.
农民的移动,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农民向城镇的转移;二是农民在农业内部各业及其各层次之间的流动。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中国的城镇化和农村小康的实现,必须同时抓好这两个方面。中国的城镇化,从概念上和水平来看,都不能套用国外的一般标准。从党和国家的宗旨来看,我们的城镇化的概念应受幸福、生态、和谐的生活方式的限定;我们的城镇化水平应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相协调。我们认为.中国的城镇化率达到60±5%区间时,即可认为我们已经城镇化了。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内在动力,是推动城乡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提出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种人的城镇化既要有量的要求也要有质的飞跃。城乡建设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快速城市化,城乡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也日益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人的城镇化在释放内需、促进制度创新、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稳步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农村工业,有利于充分合理地利用农村经济资源,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集约化经营,是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尽快实现农村小康社会所赋予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6.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不断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现实存在的土地确权难推动、流转存隐忧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备等已影响到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最终制约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为此,必须从农村土地确权内容充实、土地流转重心转移、土地流转市场化机制完善、宅基地退出补偿激励机制的有序推广与社会化服务体系内涵式发展五个方面加以改革。  相似文献   

7.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不断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在探索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有效实现的过程中,现实存在的土地确权难推动、流转存隐忧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备等已影响到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最终也成为制约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掣肘。为此,必须从农村土地确权内容充实、土地流转重心转移、土地流转市场化机制完善、宅基地退出补偿激励机制的有序推广与社会化服务体系内涵式发展五个方面加以改革。  相似文献   

8.
当前,城镇化发展已成为我国实现公平、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机遇.然而,现行的一些传统的城镇化模式存在诸多发展弊端,如城镇化中的空城现象、伪城问题、病城问题以及黑城现象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城镇化质量的提升,而探索人的城镇化发展将成为我国城镇化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就目前而言,为有效推进现代城镇化,需要在发展理念、户籍制度、城乡统筹、财政体制以及管理创新等发展路径方面不断加强人的城镇化建设,进而促进城镇化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江西省农村城镇化综合指标(人口、经济和社会环境)的评估,分析了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有利农民收入的提高。提出了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城镇化建设应合理地确定其功能和发展方向,选择集体和个人投资为主、政府扶助及吸引外资为辅的方式,加强科技教育,提高城镇居民的综合素质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等。  相似文献   

10.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不断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在探索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有效实现的过程中,现实存在的土地确权难推动、流转存隐忧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备等已影响到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最终也成为制约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掣肘。为此,必须从农村土地确权内容充实、土地流转重心转移、土地流转市场化机制完善、宅基地退出补偿激励机制的有序推广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内涵式发展五个方面加以改革。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04—2018年我国30个省份(西藏和港澳台地区除外)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和优劣解距离法测算新型城镇化水平;将农业碳排放和农业面源污染纳入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考核体系,采用EBM-ML指数法测算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门槛模型和工具变量法实证检验新型城镇化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效应。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非线性的促进作用,新型城镇化只有在跨越0.039的门槛值后,促进效应才会显现;新型城镇化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存在异质性,新型城镇化对西部地区的促进作用大于东中部地区。据此,提出夯实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强化农业发展的政策保障和健全城乡发展的互动机制等对策,以更好地发挥新型城镇化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产业集聚是地区经济规模形成与提升地区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动力,而城市的发展直接推动产业发展与产业集聚的形成。通过计量模型测算和检验城市化对产业集聚贡献度,探析各地市城市化带动产业集聚形成中存在的差异,为各地市城市化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从农业生产要素角度,采用时间序列协整检验和误差模型分析等方法重新梳理了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无论从长期角度还是从短期角度,工业化都将对农业现代化产生一定的推力作用,而城镇化则对农业现代化产生一定的拉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推进福建农业标准化 提高出口农产品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省农业标准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农业标准化水平不高,存在许多与新时期农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福建农产品出口面临严峻挑战。本文提出了推进福建农业标准化、提高出口农产品竞争力的思路:健全标准体系,加快福建省农业标准化进程;采用国际标准,尽快实现与国际标准接轨;加强示范推广,实现生产基地化、管理标准化;壮大龙头企业,实施名牌战略,提高农产品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产业集聚是产生规模经济和形成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城市化对产业集聚具有推动作用。本文研究了城市化带动产业集聚理论,实证城市化带动产业集聚的作用并分析出城市化带动产业集聚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加快城市化进程带动产业集聚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人口超级大国,且农村人口比重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努力推进人口城市化的进程。中国实现人口城市化必须紧密结合基本国情,走人口城镇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房地产业与城市化具有一种内在的协调发展关系,但在实践中,人们常常忽视了这种关系,从而导致问题凸现。速度演变规律和空间演变规律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般发展规律,而房地产业与城市化具有互促共进关系,并形成一定的同步发展规律。我国房地产业与城市化发展失调给社会经济带来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城市发展需要各产业的协调发展,任何产业的过度发展都不利于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和整体发展。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呈现出过热态势,这一态势对城市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是导致城市产业结构出现失衡、不利于建设和谐城市、不利于城市合理规划,同时也削弱了城市的整体竞争力,进而抑制城市化进程。对此,各方要采取有力措施调控房地产市场,实现房地产业与整体经济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三农”问题与和谐城市化:难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达到一个较高水平,城市化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同时,“三农”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已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化和谐进行的瓶颈。从长远看,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城市化,而“和谐城市化”与“三农”问题是互为制约与互相促进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采取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支持和保护农业,优化工业结构、户籍与土地制度等手段,以和谐城市化来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以“三农”问题的解决促进和谐城市化,让城市化与“三农”问题的解决形成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