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绿色会计(环境会计)是会计学、环境学、现代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它突出核算企业自然环境成本,在提高企业自身效益的同时,更注重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随着中国入世及中国环境会计征文研讨会的召开以及国内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绿色会计的理论与实践在我国得到进一步发展。本文以绿色会计的产生背景为出发点,阐述了绿色会计的含义、特征、对象、目标、原则等,分析了绿色会计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对我国绿色会计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2.
环保产业相关主体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环保产业发展过程中,由于环保产业和污染企业之间存在着事实上的供需关系,因此生产企业的排污和污染治理策略对环保产业的发展及环保企业的生产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政府的环境规制将影响污染企业的排污或污染治理策略,同时也将影响到环保产业的发展。环保产业的利益很大程度上受到污染企业生产策略的影响。环保产业的目标同样也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由于环境保护的外部性效应,因此环保产业利益的实现需要政府环境政策的支持。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其负面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环境会计作为重要的信息传递媒介,在衡量和评价环境信息中起着关键作用,被广泛纳入企业整体的管理活动中.基于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分析我国环境会计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立足国情并在汲取西方环境会计经验方法的同时,去唤醒企业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加强在环境信息方面的投入,为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实现企业整体的综合效益提供参考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承担一定的环境保护社会责任。虽然企业承担环境保护责任与其营利性从短期看可能是相互冲突的,但从长期看是互相促进的。本文从环境法的角度分析当前环境立法对企业环境责任的规制以及不足,并提出完善环境法律体系构想,让企业积极地履行环境社会责任,促进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文章探讨了绿色会计理论的产生及我国实行绿色会计的必要性。认为绿色会计不仅是会计问题,也是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用会计处理一些环境问题是当代和未来会计学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杨帆 《学术探索》2012,(10):91-93
科技进步为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生存危机,随着消费者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人们对健康安全和绿色的生存环境产生了渴望。在生态文明时代,企业欲谋求生存发展之道,应树立以环境保护为导向的绿色环保营销观念。房地产绿色环保营销在房地产业的运用和实践体现出了多个策略的组合,若要房地产开发企业取得可持续发展权,需要走绿色环保营销之路。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追求短期利益的经济发展目标不仅使世界陷入金融危机的泥潭,也使世界处于生态危机的边缘。无论金融危机的影响是否见底,全球经济能否复苏,各国在发展和恢复经济的同时。重视和考虑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已是必然。为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绿色投资、绿色建设及绿色增长,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实现线性经济向循环经济的转变,以及提高环境产业的发展与应用能力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论企业社会责任及其道德调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企业作为经济组织追求利润最大化天经地义,因为这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同时,企业又是一个社会组织并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活动,与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企业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时,也应当考虑社会的整体利益和社会的长远发展,并自觉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不仅如此,企业还必须从道德的角度对自身的经营思想、营销行为进行规范、约束和控制,使自己的经营行为符合社会的长远利益。  相似文献   

9.
绿色发展理念历经“浅绿色”到“深绿色”的历史变迁,于2002年在我国正式付诸实际行动。传统发展方式创造了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同时给人的生存发展和生态环境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在工业革命之后的几百年间,人类过分张扬主体性而忽视自然的权利、片面强调发展速度而忽视环境保护、过度消耗资源而忽视其有限性,给绿色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而国外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以及国内的环境保护的艰难历程都表明,对公民实行环境教育是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需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入手对公民实行环境教育,助推中国绿色发展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0.
所谓"环境经济人",是指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关注环境保护的人或组织。所谓绿色金融,是指金融产业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将环境保护作为指导金融业行动的原则,从金融和环境的关系入手,重新审视金融体系发展要求,将环境、生态指标纳入金融可持续发展体系。绿色金融从本质上具备了"环境经济人"的特殊使命。以我国环境污染的风险状况以及金融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为切入视角,从伦理的层面关注金融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利用金融调控保护生态环境,可把保护环境的实践追溯到源头。而通过对金融业成为"环境经济人"的伦理分析和实践论证,揭示出其所蕴含的伦理必然,能为金融业成为"环境经济人"提供伦理支撑。  相似文献   

11.
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偏离与企业效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 ,企业效率最大化要求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对应。企业在追求效率最大化的过程中 ,必然会形成一条“两权”不断对应的轨迹。然而 ,从企业制度的变迁中发现 ,现实中的企业不仅没有向“两权”逐步对应的方向发展 ,反而出现了“两权”逐步偏离的趋势。经理建立良好的市场声誉的必要性、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人力资本价值的提高等因素的存在 ,决定了这种趋势有其合理的经济根源 ,从而证明了企业追求效率最大化并非必然要求“两权”对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绿色会计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以有关环境制度为依据,采用多元化的计量手段和属性,运用专业方法,对企业给社会环境资源造成的收益和损失进行确认、计量、揭示、分析,以便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的会计理论和方法。在我国,绿色会计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的深入开展,我国绿色会计制度的建立,将提上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13.
会计确认、计量并被披露一个单位会计利润的目的,是为了引导企业关注自身的获利能力,以促进企业实现利润的持续增长,并最终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或核心竞争能力。追求短期会计利润最大化,是会计追假的最大因素,避免会计造假,关键在于树立会计诚信。  相似文献   

14.
一种新型的管理思想——“绿色管理”正在西方悄然兴起.所谓“绿色管理”,就是融环境保护的观念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这一思想可概括为五个原则:(1)把环境保护纳入企业的决策要素之中,重视研究本企业的环境对策;(2)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有害废弃物的排放;(3)对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处理、循环利用;(4)变普通商品为“绿色商品”,积极争取“绿色商标”;(5)积极参与社区内的环境整治,对员工和公众进行环保宣传,树立“绿色企业”的良好形象.在“绿色管理”原则指导下,企业变过去对环保问题的消极回避为积极主动的参与合作.环保投入不再被企业视为多余的负担,而成为推动企业节能降耗、开拓市场、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前瞻性投资.“绿色管理”的推行,无疑增加了企业必要的环保投入,但同时也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一个关心环保的企业能保持与政府和民众的良好关系.荷兰DSM化学公司积极参与了一条河流的清污工程,尽管为此投入了1.57亿美元的巨资,其总裁仍认为是值得的,因为该公司因此而与环保组织达成了谅解,其生产没有再遭到反对.目前,“绿色管理”的思想正在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传播.企业竞争不仅是产品性能、服务品质、促销手段等方面的竞争,也是环境保护的竞争.谁能尽早重视环保,谁就能在竞争中领先一步.  相似文献   

15.
内部控制是企业经营活动中强化内部会计监督,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我国企业在内部控制环境、会计责权控制和内部审计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推动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中、日、韩在推进绿色金融的发展思路、追求目标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对绿色金融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其中中国政府在绿色金融的发展中显示了强有力的推进作用,日本的民间金融机构占主导地位,韩国则是民间主导和市场牵引共同发挥作用。为了推进绿色金融的健康成长,需要中、日、韩的共同努力:在促进绿色增长的初期,政府的资金筹集与提供、政策的引导和保障是必不可缺少的;在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绿色金融市场时,则应通过市场机制诱导绿色金融市场向长期稳定方向发展;地方政府要不断开展环境保护活动,相应的金融机构也要出台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绿色优惠利率贷款等金融商品,以此活跃和带动本地区的稳定发展。综合考虑环境、产业、金融等诸方面,中、日、韩应建立合理的区域经济结构,形成资源共享、非歧视性的经济合作模式,并在借鉴发达国家金融商品经验的基础上,开发适合于各自国情的绿色金融商品。  相似文献   

17.
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企业作为“理性经济人”,在追求利润最大化时,还充当了保障和提升社会公益的角色。而在不完全市场下,社会责任也是企业必然出现的一个“外部性”问题。因此,必须有代表公众利益的政府不进行管制,推进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制度化和法制化。  相似文献   

18.
有学者指出,中国经济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环境问题已经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尤其是雾霾天气的频繁发生,使人们对环境质量的渴求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这种急迫不亚于对改革的期盼。正是基于这种紧迫性,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事实上,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的,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一味保护而没有发展,保护最终将无从着力;脱离环境保护的经济发展则是"竭泽而渔",一味发展而没有保护,发展最终将无从立足。而通过改革现存的部分环境制度,积极应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新常态,并将环境保护与经济主体的利益最大化行为联系起来,是可以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共生发展的。本期组织的由郭国庆等学者撰写的文章正是围绕着上述问题展开分析和讨论的。  相似文献   

19.
有学者指出,中国经济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环境问题已经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尤其是雾霾天气的频繁发生,使人们对环境质量的渴求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这种急迫不亚于对改革的期盼。正是基于这种紧迫性,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事实上,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的,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一味保护而没有发展,保护最终将无从着力;脱离环境保护的经济发展则是"竭泽而渔",一味发展而没有保护,发展最终将无从立足。而通过改革现存的部分环境制度,积极应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新常态,并将环境保护与经济主体的利益最大化行为联系起来,是可以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共生发展的。本期组织的由郭国庆等学者撰写的文章正是围绕着上述问题展开分析和讨论的。  相似文献   

20.
有学者指出,中国经济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环境问题已经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尤其是雾霾天气的频繁发生,使人们对环境质量的渴求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这种急迫不亚于对改革的期盼。正是基于这种紧迫性,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事实上,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的,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一味保护而没有发展,保护最终将无从着力;脱离环境保护的经济发展则是"竭泽而渔",一味发展而没有保护,发展最终将无从立足。而通过改革现存的部分环境制度,积极应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新常态,并将环境保护与经济主体的利益最大化行为联系起来,是可以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共生发展的。本期组织的由郭国庆等学者撰写的文章正是围绕着上述问题展开分析和讨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