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评价系统下对十八篇英汉翻译类学术书评语篇中的负向评价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英汉两种翻译类学术书评语篇中的负向评价呈现下列差异:汉语学术书评中的负向评价内容所占比例偏低,英语学术书评中的负向评价内容所占比例更为合理;汉语学术书评语篇中的负向评价呈现出弱势性和模糊性特征,英语书评中的负向评价语势强烈,意图明显;汉语学术书评中更多地使用求证性和可能性语言来表达负向评价,英语学术书评中更多地利用宣言和肯定性语言来表达负向评价。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情态动词成为情态研究的热点和核心问题。传统语义观把语境赋予的意义看做语言本身的意义,静态地研究语言意义。传统语义观混淆情态动词的语用和语义,语用规则把使用中的语境意义看做语用意义。研究证明,情态动词意义是语义和语用的凝结,情态动词的语用渗透到情态动词语义及使用等各个方面,即情态动词语用具有综观性。  相似文献   

3.
作为疑问代词的"什么",其无定性语义特征决定了它一般用来指示或替代不确定的对象。但在话语表达中,"什么"在满足一定的语义、句法、语用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替代交际双方都能确定的对象,这是说话人有意选择的,这充分体现出说话人的元语用意识,并且,这种特殊的替代用法还具有缓和、强调、讳饰等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4.
学术话语中模糊限制语的人际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延君 《文史哲》2005,3(6):100-106
模糊限制语在学术话语中的使用频率非常高,这与学术话语本身的语类特征有密切关系。传统的语言理论强调学术话语的科学客观性特征,认为其主要目的是向话语社团交流最新的科研成果或信息,因此,学术话语的互动性人际特征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交际理论的观点认为学术话语是一种交际方式,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表述或证明自己的观点并征得话语社团的认可,强调学术交流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社会互动过程。近年来,模糊限制语作为交际策略在学术话语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模糊限制语概念的不断发展,其研究视角也由单纯的语义探讨发展至语用策略和语篇建构领域。  相似文献   

5.
"无A无B"中的A、B可以是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量词性成分,A、B间主要存在四种语义关系:同义关系、类义关系、反义关系和相关关系。"无A无B"可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无A无B"的语用价值体现在客观描写、主观评价、主观强调、语音和谐、经济简省等功能方面。A、B语序具有优选性,偶尔也有倒序现象。很多作家错误地使用了"无时无刻"。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的广告经济下,广告的作用不言而喻,而广告语的设计是具有策略性的。通过分析中英文广告语篇中的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揭示语义预设稳定性、可变性和可传递性的特点以及语用预设适切性和共知性,两种预设相得益彰。同时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广告语及其策略,领略广告之语言魅力。  相似文献   

7.
从语义角度看,“从”介引的事件角色,其语义范畴由空间域隐喻映射到时间、数量、状态、来源。依据等认知域;“从+X”对句中动词具有选择性,与其组配的动词只能是位移动词,不能是非位移动词;在“NP1+从+X+VP+NP2”句式中,“从+X”与NPI、NP2和VP的复杂语义关系是影响该句式理解的主要因素。从语用角度看,“从+X”具有话题功能、衔接功能、限定功能。  相似文献   

8.
评价是一个表达范畴,与句法、语义和语用都密切相关。评价意义可以通过词汇手段显性表达,也可以通过句法手段隐性表达。由于隐性表达比较隐蔽,对其进行发掘和整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属于隐性评价的个案研究,论述了“不/没+VP1+等于+没/没有+VP2”构式的句法和语义、构式的主观性和主观化、构式的语用功能,发现该构式表达一个蕴含假设关系的主观等值命题,主观性非常强。构式由动词“等于”连接前后两项,语义重心在前,其构式义是主观推介和隐性评价的复合。该构式具有焦点凸显、广告宣传、施为导向等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9.
以语言学领域核心期刊《当代语言学》和 Journal ofPragmatics中选取的文章为语料建立相应的英汉语料库。依据胡壮麟提出的可证性理论修正模式,就据素频率及种类分布,对英汉语言学学术语篇中的可证性特点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1)在英汉语言学学术语篇中,言据性存在显著性差异;(2)不同的语用策略使得两种语言在言据性特征上存在明显差异。在英语语言中,作者更倾向于直接选取语用策略和条件假设策略,而汉语语言作者更多地选取间接语用策略;(3)英汉语言学学术语篇中据素使用存在相似性,即传闻、演绎和归纳据素使用比例较高,而预期、信度和信念据素使用偏低;(4)言据性与学术语篇特点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分别从传统视角、礼貌原则以及评价理论角度分析了不同语言学理论对学术语篇中人际资源运用的不同解读。通过分析人际资源在学术语篇中的作用,不难看出不管学术作者是为了维护学术语言的客观性、准确性,维护作者的面子,亦或是承认话语的多声性、学术命题可能存在的质疑和挑战,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建立学术身份,获得学术认同。  相似文献   

11.
动词重现话题化紧缩句"V也VP"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V也VP”以动词重现的方式使句法形式和语义特征得到高度统一。在句法上,能进入“V也VP”的词以口语性较强的单音节动作动词为主;在语义上,前现动词的动词性较弱,前现动词与后现动词短语之间具有让步关系;在语用上,“V也VP”具有“话题一述题”的信息结构特征,包含了基础信息、预设信息、附带信息、推理信息等多重语言信息。“V也VP”属于动词重现话题化紧缩句。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中的"只要"一般用作条件连词,表示充分条件关系。"只要"最早出现在唐代文献中,但其出现时仅是副词"只"和动词"要"的临时组合。随着语言的发展,由于社会历史因素和语言内部因素——语位、语用、语义、语音等影响,"只要"逐渐虚化成条件连词。  相似文献   

13.
选取莱文在English Verb and Alternations一书中收录的切刻类动词为语料,运用成分理论讨论动词及其变式的语义关系。在此研究了切刻类动词进入相应变式的准入条件,讨论了在概念框架下切刻类动词和其变式的语义联系,并且指出莱文对动词分类的不合理之处,提出了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14.
"四书"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原隶属于《礼记》,属于"五经"体系下的内容。随着学术核心话题转变为心性论,唐代学者们对礼学经典的解读也有了新的学术标准和学术旨趣。他们开始从"德""仁""心""性"等心性论方面对《大学》《中庸》两篇进行解读,学术重心开始由重"礼"转向重"性",并最终使它们脱离了礼学体系,成为儒家的心性资源和经典依据,开启了经典研究的新方向和理论构建的新话题,这些都为理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汉语的"都+V+的+N"结构是一个负载了语义、语用和语法特征的结构体.这一结构属于有标记结构,不能进入从句平面.该结构特定语义、语用和语法特征,对其中的动作事件"V+N"产生了规定和限制,该动作事件如果是非完结性事件或特定性的相对小事件,则更容易构成合法的结构.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讨论了介词结构“在 处所”在句中分布的制约因素。这些要素的制约作用并不是相同的,其中句法、语义、处所的空间类型是强制的,语用中的语篇因素是半强制的,而表达者的个人风格对句式的选择是非强制的。最后,从历时语言学的角度阐明介词结构“在 处所”在句中分布的格局早在宋元时期已经确立,是汉语逐步发展、完善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极限表达及其修辞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极限表达是通过在肯定极限词汇和否定极限词汇中,表示语义程度极低或语义程度极高的词汇、短语和可以表示语义程度极低或语义程度极高的句子来强化语义程度和弱化语义程度的一种表达方式。本文从极限表达的语形、语义和语用几个方面对极限表达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8.
基于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的迫切需要,作为治理手段的社区协商日益受到关注。已有的权威性协商、行政式协商、引导式协商、包容性协商四种模式及具体形式概括还较难阐释中国特色的党建引领的社区协商。随着"带回"学研究的兴起,把国家带回社会、把决策带到社区、把组织带入行为、将政党带入协商、将政党带进框架、将政党带入社会等范式逐渐浮现。结合中国社区协商治理的实践,政党视角有必要带入群议分析范式。天长市社区"1+N+X"协商组织及其辅助的"六步六单"协商流程显示:中国城乡社区已经形成了党领群议的引领式协商模式,这一模式充分展现了社区协商系统的公共空间及其开放性、授权空间及其灵活性、传播及其连接性、问责制及其回应性、元协商及其组织性、决断力及其自主性等要素特征,既契合了国际上第四代协商民主最新理论标识的协商系统质量能力标准,也呈现了中国实践对国际理论的超越,是"真实性"协商。因此,党领群议的引领式协商模式既为分析中国特色的社区协商提供了新视角,也为中国学术走向国际对话打开了新窗口。这就要求新时代中国城乡社区治理要运用好社区协商抓手,探索完善本土特色的引领式协商。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N1 在 处所 V N2"句式出发,讨论介词短语"在 处所"与N1,N2,以及单音节动词V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在空间系统上把"在 处所"次范畴化为施事定点、受事起点、受事终点、受事原点;从认知语法中引进时间顺序原则,分析处所范畴与动词的强制性论元之间的时序关系.  相似文献   

20.
选取了国际知名的英语学专业学术期刊共60篇为研究语料,考察了其中元话语的使用情况和分布特点,并分析了产生以上结果的原因。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元话语是实现语篇特定交际目的的语言资源和修辞语用策略。元话语研究为学术语篇编者按语类特征分析提供了动态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