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关雎》作为《诗经》的开篇之作,凝聚了艺术美、音乐美及意象美,具有鲜明的语言表现力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但是,目前为止,专门从理论角度对于《关雎》英译的研究却较为少见.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翻译理论着意于文学作品的美感再现,对于诗歌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此基于"三美论"视角,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方面对《关雎》的不同英译版本进行研究,旨在证明"三美论"对诗歌美感再现的理论解释力以及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接受美学中的召唤结构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汉语诗歌的意义空白和意义未定,以李白的《静夜思》为例,深入阐释召唤结构对于汉诗英译的影响。汉语诗歌的模糊美以及丰富的内涵留给译者很大的再创造空间,也需要译者对原文本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我们觉得诗歌翻译的本身就是体现诗歌美的过程,另外诗歌的翻译体现了作者的再创造的过程,诗歌好坏,取决于作者的翻译再创造过程,甚至超过原著的翻译,让整个诗歌更美、更直觉化,总而言之,诗歌的翻译是需要意美、音美、形美。首先我们从唐诗和现代诗歌入手。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功能相似,意义相符"作为翻译标准,从诗歌整体粘连性的角度对《宿建德江》的三个英文译本进行了比较,提出中诗英译中对整体粘连性的把握应从原作者的写作背景、风格、句意间的联系出发,准确理解原诗,在谴词造句和修辞手段上下工夫,以使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本在形美、音美和意美三个方面达到与原诗几乎相同的高度。通过比较,作者认为许渊冲的译本在传情达意方面是三个译本中最好的。  相似文献   

5.
诗仙李白的《静夜思》乃是一首千古传唱的名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关于此诗首句中的“床”字在解释中产生了分歧。有的人认为“床”指的是眠床或卧具,有的人认为“床”指的是凳子,未有定评。笔者近日翻阅《辞渊》,知“床”字还有“井上围栏”之义,再对照《静夜思》,觉得将其中的“床”字如此理解似更准确熨切。我们先从《静夜思》之外寻求佐证。古乐府《淮南王》篇云:“后园凿井银作床,金瓶素埂汲寒浆。”又南朝梁武帝《双桐生空井》中有“银床系辘轳”句也可作为旁证。李白的《长干行》诗中也有…  相似文献   

6.
自十九世纪以来,唐诗英译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从未间断,众多译者力求最大程度将唐诗的"意美"体现在英语语境中。许渊冲是中国现当代翻译家中的杰出代表,认为诗歌翻译应尽量实现"三美",即"意美"、"音美"、"形美",其中"意美"是第一位的。但是,中英历史文化背景差异巨大,语言各有特点,英译唐诗是否能够完整再现原诗"意美"呢?在此通过唐诗与英语诗歌"意美"的比较,综合分析许渊冲英译《江边柳》和《游子吟》所展现的"意美",最后认为唐诗的"意美"并非完全可译。  相似文献   

7.
刘复初 《云梦学刊》2002,23(3):9-11
《九歌》就诗节而言因对称而大体一致 ,就诗行而言则又是参差不齐的 ,这样 ,在节奏上也就构成了有规律的既具匀称的美 ,又不乏错落美。《九歌》的韵律也是丰富多姿、不拘一格的 ,不仅展示了诗人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而且增强了诗歌语言的旋律美。  相似文献   

8.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静夜思》脍炙人口,流传海内外。它几乎成了具有跨时空地域的游子思乡的共同感受。然而,这并不是李白的原诗,它是通过后人修订的具有新的美学意蕴的再创诗歌。李白《静夜思》的原句为:“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看月光”各本李集均作看月光,到了明人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始作“明月光”。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及《李诗直解》亦作“明月光”。“山月”各本李集均作山月,萧士癷注引《古诗》“明月何皎皎”,又引魏文帝诗“仰看明月光”…  相似文献   

9.
从古至今,西方的各种文艺理论可谓纷繁复杂,门派林立。我们选择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诗学理论对中国的文学经典《静夜思》进行接受,使《静夜思》的接受不仅获得了全新的境界,而且各理论对其解释的瑕疵也清晰明了。这对我们如何借鉴他山之石来攻我们的本土之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英语语篇修辞的美学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语篇修辞涉及的是语言美不美的问题,通常在两个层次上实现语言的优美:第一层是语篇结构层上整齐均衡、和谐一致、变化有序的句式和音韵,第二层是语篇意义层生动形象的意象。英语语篇修辞具有均衡美、整齐美、变化美和形象美四种美学属性。  相似文献   

11.
有一天,小可同学竟向我提出,她想给全班同学做一次诗歌讲座。我问清情况后满口答允,并预祝她成功。
  童诗创作课上,小可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开讲了,她讲的是“押韵”。课前,她找来了一些古诗词,如李白的《静夜思》、贺知章的《咏柳》、陆游的《钗头凤》、苏轼的《江城子》,现代诗有叶圣陶的《几种树》、穆旦的《春天》。  相似文献   

12.
《楚辞》之美在于重旨、复意之隐美以及独拔、卓绝之秀美的和谐统一。杨宪益与戴乃迭、孙大雨、许渊冲、卓振英的《楚辞》英译本在展示原文的隐秀天成方面具有一定的共通性,体现了“中和之美”的翻译观。译者们在深刻理解原文哲理情思以及深远意境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采用了模糊化翻译和显化翻译再现隐美与秀美,其目的是在彰显中国文化特色的前提下,使《楚辞》以一种更加便于目的语读者接受的方式存在于异域文化语境中。  相似文献   

13.
以中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中《短歌行》的罗慕士和泰勒两个英译本为例,尝试结合翻译美学理论,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角度对两译本进行评析,旨在揭示“三美”理论对古典诗歌翻译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框架,从语篇功能的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和衔接系统三个方面对唐诗《枫桥夜泊》原诗及其五种英译本加以对比分析。语篇功能对比分析为诗歌翻译批评研究提供了一种客观的新视角,并证实系统功能语法在诗歌语篇分析和翻译批评领域的可应用性。  相似文献   

15.
"九叶派"诗人唐湜是诗学修养比较宽厚的诗人。他广泛继承、吸取了中国文人诗歌传统、民间文学营养和现代派诗歌资源,形成了卓有特色的个性浪漫主义追求。即使在困厄之境,他仍执着地追求纯净的诗美,坚持"幻美之旅"。《划手周鹿之歌》是其一生中最精彩的写作,具有强烈的抒情性、沉郁的牧歌情调、鲜明的奇幻色彩和神秘性,多方面地显示了诗人个性浪漫主义创作的成就和特色。  相似文献   

16.
《孔子家语·致思》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受《孔子家语》伪书说的影响,《孔子家语.致思》篇的思想内涵往往容易被误解。实际上,该篇中以往争议颇大的"孔子论管仲"、"孔子赞季羔"部分,其思想主旨与对孔子思想的主流认知并不相悖;对《致思》篇"言多背道"的指摘,也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17.
汉代研究《诗经》的鲁、韩、齐、毛四家都曾提出过“四始”说,但它们的内涵不尽相同。其中《毛诗》“四始”说强调了《诗经》风、雅、颂的讽谕美刺功效,而《齐诗》“四始”说则出自纬学,《诗纬》以“阴阳五行”之说解释《诗经》中《大明》等四篇诗作。刘勰的《文心雕龙》中也有“四始”说,其来源于《毛诗》,并影响了《文心雕龙》的诗歌理论。  相似文献   

18.
随着模糊美学的发展,模糊概念引入了美学领域,模糊美成为模糊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不确定性是模糊美的主要特点.中国古典诗歌讲求"意境"、"情景交融",体现了丰富的模糊美特性.英语诗歌虽然具有较严格的语法规范和严谨的逻辑关系,仍然把对模糊美的追求作为最高境界,这使得英汉诗歌翻译成为可能.不过由于不同层次的语言规则和文化背景,英汉诗歌中的模糊美再现具有相当难度.通过对比李白所作的<长干行>的三首译文,阐述了汉诗英译中模糊美再现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再现模糊美的一些技巧.  相似文献   

19.
意境是诗歌创作的主体,是诗歌美的集中表现,是诗歌的灵魂.在韩汉诗歌翻译中,要根据语境选择精美的词句,或增添、或删减、或替换,要忠实地转达原作的文化意象,渲染情感,创造性地再现诗歌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20.
老子和庄子认为万物随着时间演进而变化,“天下莫不沉浮,终身不故”(《庄子·知北游》)。一切都在当下发生,即故即新,重视当下的鲜活自由,这一点亦成了中国美学和艺术的精髓。海德格尔在其思想的中期开始转向了艺术诗歌等领域,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海德格尔指出,真理是在世界和大地的争执中产生的,因此真理是发生的;到了晚期则是天地人神四元世界的圆舞,因此美是生成性的,只有在本真的时间性中,美才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