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改革的重点之一,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利于提升各类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提高管理水平。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采取渐进式模式,其带来的利率变化也对商业银行产生很大的影响,各类型商业银行均面临利差收窄、盈利下降及坏账增加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金融改革的一部分,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因素,探讨应对利率市场化挑战的对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运用动态面板模型对中国17家商业银行2007—2016年的数据研究结果显示: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净利差收窄构成了商业银行盈利的严重利空因素,商业银行自身指标对盈利的影响程度不一,银行业垄断经营不利于盈利能力的提高,大型商业银行较股份制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挑战的能力更强。商业银行应加快盈利模式的转型,积极推进金融创新拓宽非利息收入的渠道,通过走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增强核心竞争力,通过金融科技布局提高客户黏性,通过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和全面风险管理增强盈利能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论述了中国利率市场化发展的概况,并对外币利率市场化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提出了商业银行对付利率市场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业内部竞争愈加激烈,我国商业银行以存贷利差为主要盈利来源的传统盈利模式已经不再适合目前的市场环境.文章以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影响因素为研究主线,分析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运用4家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和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数据实证检验了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显示,净利差、中间业务收入、GDP、资产规模是我国商业银行盈利状况的主要的影响因素,利差变动对国有商业银行盈利状况的影响程度要大于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影响程度,中间业务收入对我国商业银行净利润的拉动作用显著大于存贷利差收入.  相似文献   

5.
存款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之一,据统计,我国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占银行全部资金来源的80%左右.而影响存款的最直接也最重要的因素便是存款利率.文章基于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通过收集2000~2015年存款利率及其影响因素的数据,运用Eviews软件,进一步对商业银行存款利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新形势下的商业银行经营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越来越受到关注。文章研究如何科学评价银行竞争力问题,利用2014年十三家在沪市上市的银行年报,根据骆驼评级法,选取适当的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主成份分析,较为科学的得出这十三家上市银行的竞争力水平。  相似文献   

7.
利率市场化与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燕  邹勇 《江淮论坛》2006,(3):38-43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商业银行在利率管制条件下所积累的利率风险逐渐凸现,各商业银行现有的利率定价机制和利率管理模式已不适应风险控制的要求。目前关于利率市场化的文献多为宏观领域的政策分析,对商业银行作为微观主体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具体研究不多。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利率风险分析,参考国际上一些先进的利率管理经验,对商业银行在新的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提高定价能力和加强利率风险管理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及防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利率的意外变动而造成银行的赢利状况和市场价值对其预期值的偏离.商业银行在当前形势以及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面临的利率风险逐渐增大.SHIBOR正逐步成为中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表明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对利息的过分依赖使得我国商业银行面临更大的利率风险.本文在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和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和久期缺口管理的基础上,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防范利率风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利率上升使得商业银行资产市值下降程度大于负债市值下降程度,其结果是造成银行股本的市值下降得更快,因此这种利率风险在降低商业银行收益的同时,还会导致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波动.根据盯市法通过此轮升息周期中利率变动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受到的影响的数值模拟可以看出:利率上升一个百分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会相应下降一个百分点,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建立针对利率风险的资本充足率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存在着资本充足率偏低、资产负债率偏高及资产负债管理不平衡、缺乏专业的风险管理人才、金融市场不够完善等四大问题。随着银行业经营市场化水平的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利率风险的对策主要有:提高资本充足率,增强商业银行抵抗利率风险的能力;加强以利率风险管理为中心的资产负债管理;加快利率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加快金融市场建设。  相似文献   

11.
我国商业银行在实行利率市场化后其主导业务、经营环境、人员素质等方面将面临冲击,这些仅靠商业银行自身是难以真正解决的,因为经济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所有的经济活动之间会相互产生影响。而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商业银行是核心,需要其他各种因素共同产生作用。对于我国这样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商业银行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更是一个复杂的和艰巨的系统工程,不能企求一步到位而失之稳妥。因此,在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其配套改革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2.
杨青 《人文杂志》2006,(1):77-80
内容提要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无论在总量、形式上或在内容上都将发生极大的变化,增加了商业银行管理难度。本文深入分析了被西方商业银行所广泛使用的久期技术,并对这种技术在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久期缺口方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从利率市场化谈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市场定价领域的拓宽和利率波动范围的扩大,必然对我国银行的生存环境和经营管理产生重大影响。加强利率风险管理,必须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建立健全利率风险内控机制;实行利率监测和利率风险衡量。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稳步推进,市场利率波动日益频繁,利率风险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风险,利率风险之防范与管理也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有必要从我国现实国情入手,借鉴国外先进的理论和经验,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防范问题。  相似文献   

15.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裴军 《理论界》2005,(9):225-226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管理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原因和主要问题,进而提出了利用表外衍生工具方法控制利率风险、建立健全利率风险管理体制、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等相关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存贷利差的变动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的基础上,以我国16家上市银行为例,选取净资产收益率和存贷净利差为指标,运用双对数模型对商业银行的利差与盈利能力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虽然利差收窄,但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影响不大,主要原因是银行实际利差远高于基准利差。但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商业银行应该如何应对利差收窄对其盈利能力的影响仍值得我们探讨。最后根据实证结果,对商业银行应对利差收窄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商业银行应抓住利率市场化这一良好机遇从而进一步提高盈利水平。  相似文献   

17.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深化,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竞争日益加剧.对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进行研究对我国金融体制的纵深改革具有理论意义.本文依据对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分析,采用因子分析法,设计了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实证表明,因子分析法的评价结果具有客观性,操作性较强,在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李弦 《天府新论》2007,(Z1):79-80
2000年,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原则与计划,标志着利率市场化开始全面实行。在此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作为以往管理中的薄弱环节瞬待建立与完善。西方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理论,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形成了较为严谨的体系,其中,缺口管理方法、久期方法、在险分析法都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19.
界定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内涵,确定决定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决定因素,建立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衡量指标体系。根据这个指标体系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具体对策,主要是制度创新、业务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在利率定价权力和定价难度加大的同时,其竞争程度加大,这种定价权力、定价难度和竞争程度的增加,都会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及借款企业的借款行为,进而影响商业银行操作性风险,这种操作性风险的变化,会传导到商业银行贷款信用风险,导致信用风险的增加。以不良贷款率作为商业银行贷款信用风险的衡量指标,以商业银行净利润解释变量的残差来衡量商业银行操作性风险,以中国上市银行2005~2015年的数据验证了商业银行操作性风险与信用风险的显著正相关关系。所以,商业银行控制操作性风险是控制其信用风险的重要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