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现代性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西方马克思主义跟马克思的历史渊源关系,也由于它们具有的相近的批判性特征,使这种思潮不仅在欧美发达国家盛行,而且也对当代中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所以,应当从更广阔的背景上去理解多元状态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它在当代中国的“嵌入”所产生的矛盾应当从中国现代性运动的特殊性中去理解。由此激活的视角,使跨文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研究具有了历史性突破的契机。 相似文献
2.
现代性与中国文化精神的近代转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近代曾经发生过文化精神的转向 ,即对发展的动力性的追求 ,它是中国社会获得现代性的重要条件和标志。这一历史性转变在哲学领域 ,曾经由不同的哲学派别 ,从自然界的客观法则、主客体交互作用、德性主体的确立和创造性等路向作了理论建构。现代社会需要自身的动力 ,现代动力式文明的弊病则需要批判。 相似文献
3.
4.
汪民安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39-44
现代性这一概念本身包含着多种层面的意义,其内在的诸多意义,本身就相互抵触和冲突.现代性的冲突是多层次和多方面的,这里主要讨论现代性在政治-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冲突和文化-技术领域中的冲突.前者的冲突表现为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三种意识形态的纷争;后种冲突表现为审美现代性和技术现代性的对抗,以及哲学领域中的后现代性对现代性的攻击. 相似文献
5.
技术与现代性:西方进步观之历史误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的目的 ,就是在批判性反思与分析的基础上 ,澄清那些人类借以描述其经验的基本概念。而技术哲学的目的 ,则是对那些借以阐明和表达我们关于技术的思考的概念与概念框架进行批判性的反思与分析。从知识的角度看 ,技术哲学的正当性表现为技术本身就是哲学反思的一个有趣主题 ,知识的惊异性是其哲学反思的主要驱动力 ;从实用的角度看 ,技术哲学的正当性表现为技术在现时代作为一个焦点的象征与隐喻性意义已不言而喻 ,它成了问题之源 ,也折射着所有的问题。因此 ,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关于技术的种种争论 ,如对新的技术可能性 (如克隆人 )的具体决策 ,以及对作为一个整体的技术发展的社会控制。这些争论显然有着直接的实用主义的尺度 ,其中渗透着不同的技术哲学有助于澄清的哲学假设与观念前提 (如技术是一种自主性的力量 )。毋庸置疑 ,虽然技术哲学面临边缘性的地位与体制化的举步维艰 ,但我们认为 ,技术哲学具有其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可能性 ,是一门极具成长潜力的哲学分支学科 ,抑或是当代哲学中一个极具竞争力的一般哲学研究纲领。事实上 ,在当今的中国技术哲学界 ,情形正在发生可喜的变化。2 0 0 0年 ,在清华大学召开的第八届技术哲学年会上 ,我提出了“哲学中的技术转向”的说法 ,得到了不少学者的认同 ; 相似文献
6.
文化研究:西方与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科学》2000,(6)
在世纪之交的中国人文学界 ,文化研究与文化批评正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与崭新的学术面貌 ,这为中国人文学术的知识创新提供了某种值得关注的可能性。但同时也应看到 ,中国当代文化研究在处理西方文化理论与中国文化实践的关系时 ,依然存在机械照搬西方理论以宰割中国经验事实的倾向 ;没有充分注意到西方文化理论与中国现实语境的有机融合与良性互动 ,这就使得中国的文化研究在准确把握本土的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建构适应于本土的研究范式时 ,存在着严重缺陷。这里刊发的一组笔谈 ,着重探讨了西方文化理论与中国本土现实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7.
20世纪西方形式美学对我国新时期美学与文艺理论产生了、并将会继续产生重要影响。但是,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却留下许多缺憾,主要表现为:对我国形式美学遗产的淡忘和冷漠,对20世纪西方形式美学的过分热情和一味模仿;忽略了将其同整个西方美学传统联系起来进行整体把握,对其形式主义倾向也缺少充分的鉴别和批判。因此,有必要历数中国和西方形式美学的研究过程和特点,权衡较量,去其偏颇,以体现鲁迅先生所说的“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这才是中国形式美学的未来和方向。 相似文献
8.
9.
中国侦探小说作为中国通俗小说的一个类别,通过塑造近乎完美的侦探形象、表现办案过程寄寓的科学精神以及融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与西方现代理性于一体的办案理念,表达了对中国司法理想的想象,这是中国侦探小说在现代民族/国家的构建中对西方现代性的一种表达和反思。中国侦探小说消遣娱乐之上的启蒙意识也是一种现代性的表达。相比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其他类别依然可见中国侦探小说发展的暗淡,但因其作为现代性表达所呈现的想象和启蒙,在文学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具有了非凡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尔库塞认为,艺术的职责是反抗和拒绝社会,而文化肯定着现代性,或压制人们,或重建社会,即审美现代性与文化现代性演奏着"变奏曲"。此变奏曲形成的原因,在于艺术坚守着批判职责,而文化随着社会的全面管制而退变为秩序的维护者,从而艺术与文化之间由和谐转变为对抗。此变奏曲拥有一个永恒主题——人的幸福,实现幸福的重任依靠艺术和文化,它们通过激发人的潜能而重建人格,进而重建社会。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性建构在古今中西问题域中显得异常复杂,亟需在厘清现代性自身属性及其合理形式的基础上,推进以中国问题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性建构路径的思考。现代性脱胎于西方文化传统,是近代以来西方思想的自我认识和自我理解,但经过理性化论证以及资本主义扩展而具有普遍性维度。对于现代性需要从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出发予以理解,在普遍的人的解放尚未实现以前,现代性属于趋向具体普遍性的文明论问题。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作为现代性的合理形式出现,但资本主义形式必然产生反现代性的异化形式,使现代性运动表现为理性化话语与强制性权力相结合的矛盾关系,而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社会主义形式则是一个既合乎历史必然性也合乎现代性价值理念的合理结果。以中国问题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性建构,在当代中国还处于实践和理论不断生成和完善的过程中,需要特别处理好两大问题:驾驭资本和再造传统,前者缘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后者缘于中华传统现代化目标,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西方现代性消费伦理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现代性消费伦理是一种极度应享性消费伦理 ,其实质是极端人类中心主义在消费领域中的体现 ,由它主导的消费方式导致资源耗竭、生态破坏 ,严重危害了地球支持生命的能力 ,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的威胁 相似文献
13.
在文化现代性的研究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凸显多元性与众声喧哗的特征。"多元性"指西马关注了文明、大众文化、后现代主义等多个对象,既历时地拷问它们对现代性的功过,也共时地评判它们的作用。"众声喧哗"指西马家族中争论声不绝于耳,如关于大众文化的积极性与消极性的争辩。不过,他们争论的目的是为了给予人们以幸福,并期望在共同体中实现这些幸福。 相似文献
14.
西方审美现代性的三大范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审美现代性有这样三种范式:第一是针对古典美学理性、知识主义的价值取向而呈现出来的感性甚至非理性的范式;第二是反对古典美学道德主义的“外在”价值取向而呈现出来的审美独立的范式;第三是针对现代社会种种“异化”现实而呈现出来的用“审美之维”批判现代社会的范式。 相似文献
15.
16.
《文史哲》2020,(3)
对本质主义思考方式的超越,要求我们在建构现代性知识话语时应实现由向外模仿到向内寻求的自觉转化。儒家与马克思主义的视界融合形塑了近代中国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价值的文化根基与本质内涵,从而也孕生了中国以复合性为取向的现代性范式。复合现代性指涉不同时空和主体之现代性要素在不同维度上的有机组合与互融互构,它承认当代中国乃至世界现代性的复杂性,同时又试图超越这些纷繁多元的呈现形式,而强调在价值、结构和实践维度上的指向性。在中国复合现代性范式下寻求恰适性政治秩序的系统建构,应以“集体正义”的政治价值观念、多维积聚的政治合法性、制度化的政治生活形态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全球治理体系为取向。 相似文献
17.
古老的游戏与虚拟在现代性滋长的社会里已呈现出新的特征与存在意义。游戏与虚拟所激发出来的一种为政技艺,成为现代性驱动下的政治集团精神统治的秘术。游戏作为一种具有宗教性的泛信仰具有远离政治、逃避苦痛的社会功能,而虚拟则为统治者所利用,借助虚拟空间主体的瞬间持存和对现实社会关系的遮蔽达到自欺性的个性放大和对现实政治暴力的镇痛的功效。同时,具有虚拟意义的直接虚构则是现代性政治的最典型秘诀。 相似文献
18.
审美现代性是当代美学理论的前沿问题.上个世纪中叶以来,现代性问题的研究日益升温,现代性概念也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9.
胡风文艺思想与左翼文学理论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胡风 反对现实主义只是反对某种概念化的表达方式,并不反对现实主义本身。胡风与左翼作家的 不同是方法论的而不是世界观的。比较而言,胡风对西方批判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理论 持有保留态度。 相似文献
20.
现代性,作为崛起于后封建的欧洲而在20世纪日益成为具有世界历史影响的行为、制度与模式,最突出的本质属性是其价值的两重性:解放和异化的混合物。现代性的结构性矛盾和缺陷及其引发的现代性危机在其发展的初始阶段就受到了启蒙现代性所开启的批判反思传统的质疑。马克思的批判精神把启蒙现代性中所蕴含的批判精神改造为实践的批判精神,并运用这一批判武器对资本现代性及其所造成的现代性危机进行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以寻求超越现代性的合理路径。在人类面临现代性困境和危机的今天,高扬马克思的批判精神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